摘 要: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不依赖第三方。具有泛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追溯验证等特性。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区域跨境支付的弱点,区块链技术优化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打造“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新生态。本文在梳理区块链支付的基础上,分析了支付流程中各环节的因素,并结合区块链跨境支付的具体应用模式,针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境支付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跨境支付;区块链;“一带一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居民在跨境网购、留学教育、旅游服务等行业内展示出极强的购买实力。从宏观层面来看,据央行报告显示,2018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笔数达到144.24万,总金额已突破26.4万亿元,日均支付金额突破 1000 亿元。从微观层面来看,据 iiMedia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达到9.1万亿,2018年中国海淘用户突破1亿人。由此来看,不论是从国家间的宏微观角度,抑或是跨境电商中B to B、B to C或C to C,不同层面对于跨境支付的需求日趋提升,跨境支付缩短了经济体沟通的距离。
由于传统的跨境支付主要采用汇付、托收、信用证等方式,存在支付环节链条较复杂、结算系统匹配不高等因素和支付效率低、结算速度慢、支付成本高等问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跨境支付的每笔交易费用维持在7.21%左右,支付时间基于各国清算交易中心的运作模式不同也在3-5天左右。支付高频次、消费小额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使用场景,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以数字货币形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引发了学界关注,Schneider J认为区块链具有泛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适宜于应用在跨境支付中,可提高支付效率和服务满意度。巴洁如明确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应用前景广泛,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高阶段为建立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工信部在《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阐述,跨境支付是区块链的重要应用领域,以此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在宏观层面上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加以论述,结合“一带一路”区域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一带一路”区域跨境支付中具有潜在价值,对“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境支付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2017年5月,我国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从事人民币业务提供服务。截至 2019 年 4 月,CIPS 二期业务实际覆盖 “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连续8年稳居中国跨境收付第二大货币,并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从行业发展来看,跨境电商成为引领跨境支付快速崛起的强劲动力。截至2018年底,中国跨境电商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从平台细分来看,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覆盖33个及13个国家和地区;银联卡在“一带一路”沿线50国均可处理业务,东南亚地区覆盖率近90%。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跨境支付功能逐步增强,这意味着人民币日趋提升的国际地位和跨境支付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与我国的经贸、金融等领域往来频度日趋密集,传统的中心化跨境支付模式已难以满足我国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领域高速发展态势的支付需求,现有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仍存在连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特别是在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政府机构还应积极预防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在金融风险防范、征信系统局限、双边及多边合作、物资追本溯源等方面我国仍面临巨大挑战。
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现有的跨境支付架构,通过建立一个泛中心化的虚拟数字货币支付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高透明、高保真的交易平台,由于该平台是建立在各国达成共识协商的基础上,不仅能避免国家间支付中存在的兑换、结算的繁杂程序,还可规避各国法律序俗差异带来的限制,为沿线各国提供低风险、低成本,同时又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
二、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模式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方案
“区块链+跨境支付”的业态创新可以完成对原有支付体系的流程再造。传统跨境支付中,资金使用透明度不高,环节多,速度慢。而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步骤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对资金使用过程可实现精准化定位。在支付发起阶段,通过数据方式已记录下甲方和乙方收付款时的权利义务关系,并通过智能合约的自动运行提供便捷的本外币兑换。区块打包、区块传播、区块验证这三个阶段实现了资金跨境转移,通过交易信息包的点对点传输,验证收付款身份、实时汇率、支付金额等信息真伪,资金实时到账,缩短结算时间。监管机构可对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预设条款,对可疑资金实施防控预警。在延载链条阶段和支付完成阶段,平台机构可将支付信息封装后分布储存,便于监管部门之后进行合规查验。
(二)模式应用
Circle 公司正是利用了上述方案实现了商业模式迭代更新,作为美国一家应用区块链技术采用Spark平台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数字货币存储和流转,支持美金、英镑等国际币种的兑换,向客户提供零手续费和零外汇加价费的跨境交易服务。于2015年末先后获得纽约州金融服务局颁发的数字货币许可证和英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颁发的首个电子货币许可证,支付牌照较齐全。
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发起支付的人将欧元等货币存入Cir⁃ cle 账户,并在账户内按照实际汇率转换为桥梁货币“通证” CENT-USD Coin,通过网络支付给资金接收人后,接收人再将 USD Coin 按即时汇率转回为所在国货币。2018 年 3 月,Circle 率先推出App端Circle Invest,实现实时汇款,即时到账。目前, Circle 公司已设立 Circle 中国子公司,积极探索人民币跨境服务。
三、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境支付应用区块链的启示及建议
区块链具有泛中心化、共享机制、安全性高和信任度强的特性,与跨境支付结合后对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提供保障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支付中“不可能三角”得解决提供了积极地应对方案。区块链重塑了信息传递网络,用节点的方式取代了中介机构,用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媒介,降低了美元汇率波动引发跨境支付风险的可能性。通过对传统支付流程的改造,整合价值传输链,打造一套高效、低耗、安全、快捷的新型跨境支付模式。
推荐阅读:一种面向非数字货币的区块链通用应用方案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交流不断深入,经济融合度不断加强,跨境支付金额日趋庞大,区块链支付在其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但同时,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也必然会与现有状况产生摩擦,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局限。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块链跨境支付模式的运用,实现创新发展,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引导一个行业快速、安全、稳健发展的基础。区块链支付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快速打通运用于跨境支付的传统行业痛点。对机构而言,标准化体系有利于开拓新市场、扶持新企业。对政府而言,标准化体系是衡量企业能否进入跨境支付市场的准入标杆和提供市场监管、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考量。目前,除了工信部在2016年10月出台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提出要划定区块链标准化版图外,其他相关匹配资源很少,我国区块链标准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群体较多,金融环境构成复杂,支付习惯差异较大。通过规范行业基础标准,统一标准化语言、架构、账本标识编码;通过规范业务应用标准,统一支付边界划定、交易评价流程;通过规范支付互联标准,统一应用编程接口、数据互换互信协议;通过规范信息安全标准,统一信息存储、身份识别机制等操作,建立区块链标准体系,打造权威的第三方认证系统,有助于跨境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国际合作,建立人才队伍
新技术不断冲击着旧行业,也锻造着新领域。对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来说,区块链技术应用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各个平台都很重视,主体涵盖了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类型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的任务艰巨性和协调复杂性。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科技实力差别明显。在区块链应用于跨境支付的场景中如何积极达成国家共识,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引导,加强区块链平台、跨境支付企业和各监管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主体间沟通的积极性、有效性;更要放眼国际,融入大环境,学习先进理念和措施,建立长效性的合作机制,加快推动区块链跨境支付的技术落地和相关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行业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布局区块链的关键。区块链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从业人员差异化显著,高端专业化人才资源匮乏,多层次的梯度建设进而无从谈起。区块链跨境支付更是将新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更上一层。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推动各国各区域的科研院所积极加入到区块链精英人才队伍的孵化中,建设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英才梯队。
(三)加大监管力度,消解风险隐患
区块链的泛中心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监管的存在,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区块链仍是新生事物。国家在大力发展新技术鼓励创新的同时,更要对由此引发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预判和评估,防止其扩大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区块链跨境支付涉及国别、地域、金融、科技等宏微观层面,多方交叉对于机构来说风险构成复杂,监管难度加大。在消解风险上,对现今运行的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体系也提出新要求。目前,各国针对区块链还未出台相关法律,管理框架尚未形成,区块链跨境支付行业仍然缺乏制度约束,对降低支付风险等操作的指导意义不足。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央行、立法机构、监管部门和行业龙头还需进一步开展沟通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适时出台适应全局化监管要求的法律规范。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接受新生事物,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排除风险隐患。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