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绿色生产具有环境外部性,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是激励企业绿色生产的可行路径。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指出区块链技术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政府与企业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在政府不同的策略选择下,企业绿色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在企业决策环节,“区块链+生产”平台通过溯源机制、智能合约机制、P2P机制以及数字化双胞胎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绿色生产的成本、提高绿色产品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在政府决策环节,本文通过比较政府构建“区块链+生产”平台、财政补贴以及“无为而治”三种策略下的政府福利,指出了“政府补贴悖论”效应与“社会信任悖论”效应是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表现,而以 “区块链+生产”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是寻求合意政府之手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 绿色生产方式 政府之手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及能源与资源储备的日趋紧张,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是组织经济资源的微观主体,企业绿色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对工业生产全过程实施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率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尚文芳、陈优优,2018)。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破坏,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微观动力。2016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建立起以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制造体系。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有效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期刊推荐:《经济学动态》(月刊)1960年创刊,是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由于环境和资源属于公共物品范畴,本质上看,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与企业研发行为类似,都具有正外部性(林木西等,2018)。通常,企业绿色生产需要使用节能环保设备或者投入资金开发资源节约型技术,绿色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投入是企业额外负担的成本。但市场需求的较大不确定性及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间难以有效区分等,都导致了企业绿色生产的收益不足。在市场机制下,额外负担的成本和难以预期的收益导致企业选择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不足。
市场失灵导致的企业绿色生产供给不足问题需要政府之手纠偏。通常而言,对企业采购绿色生产设备给予补贴(朱庆华、窦一杰,2007;王永明等,2018)、对绿色技术研发给予支持及对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认证等方式是普遍采用的政府之手。然而,公共选择学派指出政府目标的多元化及无效监督下的多层委托代理机制会导致政府失灵。实践来看,政府补贴、资格认证等环节普遍存在政企间的设租和寻租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企业获得补贴和认证后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滋长的土壤。除此之外,政府是有限理性的,难以对企业产品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企业绿色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成本极易成为未来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沉淀成本。以上为企业决定是否选择绿色生产方式时必然考虑的“进入壁垒”。由此来看,纠正市场失灵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的政府之手有其不足之处。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组织成本以及市场交易成本等,从而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结构,影响企业经营决策。面对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政府之手的无助,寻求颠覆性的新技术是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可行路径。区块链技术作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Swan,2015)越来越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6个国家已经启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荷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走在前列。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研发与场景应用。2016年国务院把区块链技术纳入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区块链+”上升至国家战略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
由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早期对区块链的研究多集中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开发,而对区块链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处于完全空白。2008年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比特币诞生,其在金融领域引发的疯狂逐利行为与伴之而来的投机风险引起了学者的热切关注。然而,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区块链技术的特征性认识(范忠宝等,2018)、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的可行性展望(袁勇、王飞跃,2016)以及以比特币为首的区块链应用的风险分析(李建军、朱烨辰,2017;Walch,2015)。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多是论述区块链技术在某一个领域的应用,并未论证区块链技术对经济资源配置的本质价值;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多为论述式的规范性分析,缺乏严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支撑。因而,现有关于区块链的经济学研究只是在表面上略涉足经济领域,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
如何从经济学的视角认识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价值,如何以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区块链技术对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应用价值,这是用经济学思维研究“区块链+”从0到1式的突破,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与经济学的跨界融合,是开启区块链经济学系统性研究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以期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经济学研究范式略尽绵薄之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价值如下:
首先,对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价值给出了经济学视角的理解,提出命题1: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区块链是通过技术进步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对称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行路径,其极致应用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建立“完全竞争市场”。
其次,通过构建政府与企业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将“区块链+生产”平台如何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的分析引入了微观基础,提出命题2:“区块链+生产”平台通过溯源机制、智能合约机制、P2P机制、数字化双胞胎机制改变企业生产方式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发挥市场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自发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
除此之外,本文对博弈模型第一阶段政府策略选择的分析,回答了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命题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客观存在,颠覆性技术的应用是政府之手的新方式,是实现政府之手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的可行路径。
二、区块链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即分布式数据库,它是被用于独立验证来自密码摘要的散列值中人工制品的所有权链。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包括点对点传输(P2P)、时间戳、哈希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范忠宝等,2018)。作为一种集体维护可靠数据的分布式账簿系统,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可追溯性等特征赢得了金融(Kiran& Stannett,2014;翟晨曦等,2018)、会计(杨慧琴等,2018)、企业管理(乔鹏程,2017)、工业生产(Apte& Petrovsky,2016)、教育(李青、张鑫,2017)、政府治理(戚学祥,2018)等领域专家及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
(二)“区块链+生产”
1.“区块链+生产”的应用模式。“区块链+生产”是指将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构建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分销商以及消费者等所有参与者在内的共建、共享的分布式数字平台。对于生产制造商而言,从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与研发、生产制造、物流服务再到分销零售等一切环节产生的信息通过共识机制记录入“区块链+生产”平台,形成可证可溯的具有价值属性的数字化生产平台。目前,“区块链+生产”的应用模式建设刚刚起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正在摸索中前行,多家世界级科技公司正在不同领域开发与应用区块链技术。2017年4月,Cisco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登记设备标识。同年5月,SAP发布了 Leonardo生态系统,提供区块链云服务,以整合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前沿科技。中国移动与北京工业大学等联合研发工业数据连接测试床技术,以实现高效、安全、可信地共享产品与数据信息,从而解决用户与企业间不信任问题。
2.“区块链+生产”平台的运行机制。“区块链+生产”平台通过四种机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从 而 颠 覆 了 传 统 的 生 产 模 式 和 生 产 关 系。具体机制如下:
第一,溯源机制。溯源机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是指将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客户销售等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记录入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能够实现在无需中心数据库及第三方信任机构的情况下,使全生产过程可监控,且由于生产全程信息不可篡改、不可抵赖,有利于建立互信、明晰责任、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智能合约机制。智能合约机制是指参与人提前达成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并安装到区块中,当满足合约触发条件时,合约自动执行。区块链技术的去信任、匿名性和智能性等特点保证 了区块链中的交易行为遵循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体现为区块链中既定的程序和算法)。智能合约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及销售中常见的违约问题,能够有效避免单方面违约等导致交易无法完成的风险。
第三,P2P机制。P2P机制是指交易能够在去中介的各节点间直接完成。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和智能性等特点保证了企业生产、研发和销售时,能够实现各参与方点对点直接交易,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具体来看,企业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通过 P2P机制能够淡化实体企业组织边界的概念,能够促进区块链上的生产和研发资源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配置,使产学研得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和协同生产机制,拓展了无形的组织边界。P2P机制能够改变传统的以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实现人人参与生产过程,使用户能够创造、设计产品,以此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
第四,数字化双胞胎机制。数字化双胞胎机制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与数字化双胞胎技术的紧密结合,形成对现实企业一对一的数字化镜像,对产品研发、产品制造、投产测试等过程乃至整个工厂运营进行虚拟仿真,通过对数字工厂的优化,实现对现实生产系统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柔性生产效率。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信任、不可篡改、集体维护等特征,确保了数字化双胞胎机制的可信性,即确保了数字化是对现实真实、全面的一对一映射过程。此时的数据信息具有了价值属性,从而实现了 “数据是资产”的映射,实现了实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
(三)“区块链+生产”推动企业绿色生产
企业缺乏绿色生产激励是市场机制不完全的表 现,将 区 块 链 技 术 引 入 生 产 中,通 过 发 挥“区 块链+生产”平台的上述运行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绿色生产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纠正企业生产中外部性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推动企业自发向绿色生产转型。
具体来看,“区块链+生产”的溯源机制促进企业生产过程信息透明流动,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降低企业选择绿色生产方式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区别度,有效扩大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预期收益。智能合约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单方面违约等导致交易无法完成的风险,尤其是能降低绿色产品库存积压及绿色生产投入成本沉淀的风险。P2P机制能促进信息和资源的充分流动,激励企业突破组织边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组织创新资源,降低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成本,促进各主体有效协同创新。数字化双胞胎机制能够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一对一映射,形成有价值属性的数字化工厂,实现实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从而有助于企业提高柔性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绿色生产的组织成本、生产成本等。举例来说,区块链中的数字化双胞胎机制能够使股权投资者手持的数字权益不仅仅是一个等价证券,而是完整的数字化工厂的一部分。由此来看,数字化双胞胎机制实现了“生产即金融,金融即生产”,能够更有效实现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有效解决了企业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研发与经营过程中的融资约束问题。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