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浅谈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政治论文发表

分类:法律论文 时间:2014-11-21

  [摘 要]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本社会主义思想。但这种人本主义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就必须首先实现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随着对经济学、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工人运动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人本主义思维模式逐渐让位于实践思维模式,进而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跨越,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主义,人本社会主,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被认为是这个思想体系的归宿和落脚点,是结论。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生来就是科学的,而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从人本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演变过程才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的。这一跨越也是其自身哲学思想实现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变革的结果。

  以往我国理论界关注更多的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演变过程以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对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的直接影响研究得不够深入。

  期刊网推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8年,是国内第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期刊,是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享有声誉的专业刊物。本刊倡导文章的学术性、理论性、文献性和参考性,注重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视角和新方法,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肯定和大力支持。

  从对马克思着作的研究来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过程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神圣家族》(以下简称《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四部着作中。本文拟以这四部着作为依据,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作一深入的探析,以深化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视域下的人本社会主义

  1.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1)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来源。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黑格尔的理性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都曾对马克思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大学时期,马克思感到正是黑格尔哲学解决了他当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即现存事物与应有事物之间的对立问题。所以,尽管当时马克思讨厌黑格尔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但为了解决问题,他最终还是转向了黑格尔的思想。马克思在1841年提交的博士论文就已经表明马克思此时已完全接受黑格尔的理性唯心主义观点了。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把黑格尔哲学思想全盘否定,他认为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包含着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思想:“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正是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因此,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历史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与汲取,从而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这样,马克思既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同时又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超越,形成了自己在特定时期独特的人本主义思想。

  (2)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概括地讲,此时我们所称的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指马克思在自身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改造基础上所形成的,力求正确揭示人的实践与社会本质、消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人的劳动的本质和社会性。受费尔巴哈人本论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也是类存在物,也具有类本质。首先,人是自然存在物,从肉体上来说,人与动物一样都靠自然界来生活。但是与从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的动物不同,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其次,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人们只有在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劳动或实践。

  二是批判异化劳动,寻求人的解放。按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但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却发现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进而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相异化了。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类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再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方式,却变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工人的劳动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问题是,如果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都不属于工人,那它们属于谁呢?马克思认为它只能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即资本家。这表明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扭曲。而消除这种使人背离自己的本质、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自然也就成为马克思和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内心强烈的呼声和迫切要求。

  2.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正是在上述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以人本主义思维模式论证和阐述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按照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这种生命活动发生了异化,成为异化劳动,这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和人不成其为人的根源。因此要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和复归,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就要进行能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运动。这样,马克思就从私有制的内部,从私有财产的运动规律中得出了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所以,马克思说:“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了理论的基础。”(P298)

  尽管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比实现了种种超越,但是由于人本主义思想本身的局限性,马克思建立在人本主义视阈下的人本社会主义与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局限性,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第一,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把共产主义看做某种哲学原则的实现,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理想化色彩。在这个阶段,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论证依据,把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原则视为最高原则, 把共产主义看做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结果。很明显,此时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脱离了日常现实生活,只是某种逻辑推理的极其理想化的结果,不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第二,从抽象的矛盾出发来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必要,不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的类存在与类本质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显而易见,此时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之上,而只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压迫现象的一种道德诉求和人类走向理想状态的一个必然环节,因而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缺乏科学性与现实性。

  第三,从抽象的哲学原则出发把共产主义看做实现抽象的人的解放的事业,不具有具体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依据,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出发,把共产主义视为解决人的类存在与类本质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的本质全面复归的必然选择,因此, 他把共产主义叫做“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真正的人道主义”。这样,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代表的就是抽象的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 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 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其抽象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注定了它必将被新的哲学思想所代替;而人本主义中所蕴涵的实践观点又已经预示了新世界观的正确发展方向,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奠定了基础。始终关注现实、谋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绝对不会像费尔巴哈那样作为资产阶级理论家停留于历史的看台上,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的伦理主义、人道主义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现状合理性的解释,已经觉悟到: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首先实现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

  二、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

  《手稿》完成后,随着马克思对于经济学、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工人运动的深入了解,再加上当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论战,马克思开始逐渐意识到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性认识以及异化史观的思辨性,意识到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到“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P241)。

  于是,在《家族》中马克思抛弃了人本主义思维模式,开始了从抽象的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向。这主要表现在:在《家族》中,尽管马克思仍然继续使用“异化”、“人性”这些传统人本主义术语,但是此时他已经开始从现实的物质生产而不是从抽象的逻辑推理去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他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开始以“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来代替“抽象的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所谓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标的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存在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物质生产才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以及从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就可以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等。这表明马克思在《家族》中“明确地强调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观的基本原则”, 奠定了全面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也表明《手稿》中蕴涵的实践观点在《家族》中已突破了人本主义的抽象外壳,而成为马克思批判历史唯心主义、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思维模式已经逐渐让位于实践思维模式。

  《家族》完成后,在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撰写了《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在书中,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进而在《提纲》中全面确立了实践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之全面剖析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从而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创立奠定了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三、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通过从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全面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从根本上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早期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抽象思辨性,从现实的个人在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完全建立在对人类现实物质生产生活的科学分析之上,使社会主义具有了经济的性质,找到了使其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克服了一切空想社会主义的抽象性与思辨性,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

  1.科学社会主义对人本社会主义的超越

  与人本社会主义相比较,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以下超越。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人的类本质。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具有抽象性与思辨性。而科学社会主义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具有现实性与科学性。

  第二,从现实物质生活的基本矛盾而不是从人的类本质异化矛盾出发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人本社会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重新全面占有人的本质的逻辑选择。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不是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明确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抽象的人的利益。由于受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的影响,早期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还是站在作为类的一般人的立场上来理解共产主义对于人的解放的,认为共产主义代表着抽象的一般人的利益。但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也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马克思在《形态》中认为,历史上任何周期性的革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和与现存社会全面对立的革命群众,那么即使这种变革的思想被表述千百次,对于实际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社会主义革命要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为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承担着社会的一切重负却被排除在社会之外,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就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且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才能实现。

  2.科学社会主义对人本社会主义的继承

  由于在不同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同,建立在不同哲学基础上的人本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的人本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从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中就可以看出来。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断定这两者就是马克思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断定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对人本社会主义的完全抛弃呢?这涉及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本社会主义相比之所以科学,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人本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它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且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以依靠的主体力量,因而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就有了根本区别,具有了经济的性质,体现了其科学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奉献的共产主义理想决不仅仅是为了单纯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应该由何种制度来代替的问题,他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存在于一切私有制制度下?的人世间的一切压迫与异化状态,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才是马克思一生孜孜以求的最终目的,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价值追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是为其价值性服务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由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而在科学性上有所区别,但无论是人本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们内含的价值目标始终是一贯的、连续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对人本社会主义的完全抛弃,而是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进步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完善,进而实现了它们从抽象到现实、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跨越。但这两者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从人本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就缺乏实现的理论基础;而如果没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也会失去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应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而不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眼光来理解、运用马克思留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继续为实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努力奋斗。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