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建设研究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20-01-14

  摘 要:生态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这为建设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重要的政策支持。在理论上要尽快明确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性质、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在实践上应合理运用生态美学体系的相关理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关键词: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建设研究

  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逐渐由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日益加剧。当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20 世纪中后期,生态美学概念被提出,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生态美学更多的是关注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促使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型的强大力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上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笔者在借鉴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对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运用进行了宏观分析。

  一、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

  生态美学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了与生态美学相似的思想,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齐物论”思想、佛家的禅宗思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2]。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符合当代社会的生态美学理论有了更大的需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1.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建设的性质

  在建设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其性质是什么,只有明确性质,才能确立目标和研究方向。对于“美丽中国”而言,生态美学应成为一种伦理行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进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生态伦理学中关于人的自律这一问题,因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破坏生态或保护生态的也是人,人的思维、行为决定了生态美学的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人依然缺乏与自然相处时的“生态自律”,如何建立良性伦理格局是生态美学需要做的第一步。使生态美学成为一种伦理行为,更有助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审美活动开展。

  而从时间上来看,生态美学在中国从兴起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半个多世纪,却得到了飞快发展,是因为生态美学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也是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思维里依然将人类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没有将日常活动和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需要去改变的一点,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更多人可以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生态美学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后,可以逐渐将其演变为一种生活常态。当生态审美体验活动足够成熟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和提醒,人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生态美学体系建设时,中国应结合基本国情和人文特点,合理选择指导思想。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美学建设水平比中国高,但也不能一味借用其指导思想。对于西方而言,生态美学更多的是单纯的生态主义而没有与人文结合,而中国的生态美学则讲究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因而指导思想可以归为两种:一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二是中国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自然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人之所以会在看待事物时有审美能力,是因为人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加在自然事物上,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3]。在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建设中,应该强调这一思想,即生态美学不单单是原始自然和生态的美学,更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在构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自然事物,要将人化自然思想融入其中。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新的战略目标,中国生态美学体系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一致、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双赢局面。因而在建设生态美学体系时,完全可以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

  3.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构建生态美学体系时,确定其研究对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方式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首先,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和西方的最大区别是更加注重人文与生态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虽然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艺术性,但事实上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例如,庄子、魏晋名士等,都十分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不过因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较为严重,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再加上社会发展不仅要考虑生态问题,还要考虑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的群居活动形成了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当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是人,还有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超越传统美学的存在,生态美学不但要关注自然环境,还要关注社会环境,这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深层含义,即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生态表面,还要深入到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中。为了使生态美学更近距离地接触人类生存环境,必须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最后,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往往采取分离式审美方式,即站在人类的角度审视自然的美丑,而没有将自己放在自然整体中一起审视。但自生态美学兴起后,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方式逐渐向介入式审美转变,这是生态危机时代下人们自发的一种行为,即将自己放置在自然之中进行整体审视,这样到审美对象内部去体验的审美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性。介入式审美方式与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极为贴合,在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研究中,探究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国审美实践,引导人们正视生态环境问题。

  4.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

  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性质、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的理论框架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对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审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核心其实是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袁鼎生教授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重要代表人物,在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中,袁教授遵循学科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在创新的过程中系统地建构了其特有的生态美学体系,即从理论生态美学经由应用生态美学,走向历史生态美学,最终又回到理论生态美学,形成超循环研究。也就是说,袁鼎生教授主要是从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三个维度,系统搭建了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

  袁鼎生教授把审美活动、生态圈、生态人类学、生态和谐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考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美学精神并实现其现代性转换,由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拷问指向生态生存与艺术生存完善的终极思考。提出生态美学总规律:审美系统整生化;提出隶属这一总规律的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生化;进而以这三大定律对应的生态审美场的生成、发展、提升为逻辑结构,形成有别于其他生态美学理论的体系框架。

  袁鼎生教授认为[4],生态美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是立足于“生态学”与“美学”基础之上的,在消弭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性上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保证了人的审美的可持续性,使自身理论体系具有一种自然之维的生态视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根本一体的存在特性。袁鼎生教授重视美学研究的宏观性、远观性和系统性,突破了美学研究的狭小范围,有助于彰显美学、传统哲学、生态文明,彰显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

  袁教授没有过多地用力于生态美学的界定及发展史,而是高屋建瓴地对其进行宏观把握、微观论证,概括了生态美学在学理上综合性的理论特征:既强调生态美学与现实的关系,又努力形成该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既关注外在现实(生态危机),又注重内在理论框架、范畴的完善,特别注重对生态哲学内涵的挖掘,力求从逻辑、历史、应用三个维度来建构生态美学学科[5]。

  从逻辑、历史、应用三个维度建设学科,特别是在三个维度回环往复的研究中完善学科,是建构学科体系的总体向度与路线。

  在当代生态美学研究中,袁鼎生教授首先明确提出整生之美的审美范式,并贯彻整生之美研究范式。由于其生态美学研究在方法、对象与范式上都具有创新性,且实现了方法、对象与范式的三位一体,因此,其创新就超越了一般的水平,达到系统整体创新的高度。

  期刊推荐:《绿色科技》(英文名:Journalof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原名《绿色大世界》,2010年变更刊名为《绿色科技》。本刊创办于1963年,月刊,国际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

  二、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的实践与运用

  构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重点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一种新美学,更是为了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促进社会发展。而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来看,生态美学最主要的实践拓展途径是“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目标,但并没有一个时间限制,也没有量化指标,而是一个最终达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漫长过程。而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对生态审美有更好的诉求,才能自发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态伦理关系,才能让生态美学渗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人类才不会超脱于自然之外审视自然,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对自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避免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需求矛盾,最终达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可以说,“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就是生态美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生态审美水平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在变化,可以切实感受到国家在变得越来越美,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生态审美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6]。生态保护不再被天天挂在嘴边,也无需特意做出生态保护举动,自然生态就变得越来越好,并成为常态,这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研究的最大意义,也是其最好的实践成果。

  因此,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广大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可以为生态美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格局更加宽广。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刺激人们对生态审美的诉求,届时不仅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生态美学,其他各个领域也需要生态美学的理论支持[7]。因而,生态美学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而反过来,“美丽中国”建设也会促使生态美学的发展,使其能够内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现有的生存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同发展。

  三、结语

  大力建设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不仅仅是这种新兴美学流派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 建设的需要。在当代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态美学的出现将会对人类当代审美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构建生态伦理格局,改变人类现有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人类正确对待生态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实践的最初目的,是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时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