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古拙典雅趣盎然——浅谈紫砂壶“彭年汤婆”中的传承与创新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20-01-08

  宜兴紫砂壶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历经近六百年发展,被世人冠以“东方明珠,华夏瑰宝”之美誉。紫砂壶的演进经历了从粗陶器皿至艺术品的漫长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历代紫砂艺人十分注重的内容,他们朝着目标不断践行和尝试,不仅留下了许多经典佳作,更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推动了宜兴紫砂的长足发展。

古拙典雅趣盎然——浅谈紫砂壶“彭年汤婆”中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对于紫砂壶而言,传统就是它的根基,经典壶型、传统文化等都是一把壶得以塑造成型的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创新也十分重要,并且成为其得以延续的原则,赋予紫砂壶更新鲜的血液与生命力。因此,紫砂壶艺创作应遵循立足传统、不断创新的理念,制壶艺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通过不同的作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具备独到的艺术欣赏价值。

  回归到具体创作中,紫砂壶“彭年汤婆”(见图1)整体端庄古拙,但又雅趣盎然,一方面得益于其形制根植于久经考验的传统器型,另一方面则是恰到好处的装饰连接,将其艺术和人文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这把壶是基于一种中立态度的,对于传承,此壶更讲究对传统元素的提炼;对于创新,此壶则偏重于形态组合,以及思想理念的灌输效果。

  紫砂壶以造型为最突出的载体,历来经典频出,可谓异彩纷呈,其中就有一款叫做“汤婆壶”的经典壶型。“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清人赵翼《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中云“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汤婆壶”的造型来源于汤婆子,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使看似纯实用的茶器蕴生出美学品位。

  “彭年汤婆壶”的主体造型就源于经典款“汤婆壶”,但是在具体形态上,此壶则完全脱胎于传统,充分注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人文思维,器型大气端厚,融入舒缓的线条和文字装饰,张力十足却不失摹古之意。壶身圆润、鼓腹饱满,圆弧贯穿至壶肩及壶底,肩颈处略收,形成一种视觉差;半球形壶盖内嵌于壶口,上下对应,严丝合缝;壶底以三只兽足托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形态自然流畅、转角舒缓,足见做工之艰,不仅提升了整把壶的中心和重心,更彰显出一种古老的尊贵气质。壶体各部位细节搭配和谐统一,身、盖、流、把的过渡与修饰亦极为顺畅协调。三弯壶流丰满莹润,出水口朝前,圈把颇有几分成熟韵味,并与壶嘴前呼后应,形成一种冲力与舒张感。盖钮呈半圈形,立于盖顶中央,似中流砥柱,气定神闲。“彭年汤婆壶”除了其基于对传统进行提炼的主体造型外,其画龙点睛般的细节装饰,更凸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作者的创新思想理念在作品上的集中反映。在这把壶的壶把和壶钮上,分别扣上一个和两个回转自如的圆环,此环灵动圆润、胎质细腻,可随意活动,不仅中和了整体造型的沉稳感,更优化了其古朴沉着的传统气韵,反显轻盈活泼,增添生机活力。圆环作为装饰的一项组成部分,它是作品区别于传统构造,也高于一般创新的重要反映点,它的存在并不显累赘,反而有锦上添花的审美冲击效果。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陶瓷工业》(双月刊)1994年创刊,是专业技术刊物。《中国陶瓷工业》主要报道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陶瓷工业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展陶瓷艺术的研究和经验交流。读者对象为陶瓷工业的科研设计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与期刊天空在线编辑联系。

  紫砂装饰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具有丰富多样的外部装饰法,比如陶刻就是目前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十分适合在其上进行雕刻,艺人以刀代笔,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汇于一体,流露着独特的艺术品味和自然趣味。“彭年汤婆壶”身上装饰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凡,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字体遒劲端庄、稳健有力,颇具金石意味,同时内容字字珠玑,切题、切意、切壶,提升了整把壶的文人品位。

  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遵循传统和保持创新就像两把“双刃剑”,推动了壶艺发展。紫砂壶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中,我们应以传统为基础来衡量或改进一把壶的状态,让其更具厚重的底气,同时,紫砂壶艺的发展离不开任何形式的创新,尤其是思想理念上的提炼力度,它能使一把壶更加锦上添花。当代制壶艺人由于接受的文化教育更为全面,艺术素养也更为丰富,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赋予作品独特的诠释,使其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