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称活动课程,它是根据学生的主体活动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的课程。经验课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效沟通; 经验课程; 课堂实录反思
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称活动课程,它是根据学生的主体活动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的课程。 经验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通过一个个由教师设计,由学生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取经验、培养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形成。 苏科版七年级(下)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1)这一课时,课标要求是学生能理解“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这三个简单概念,并 能 识 别,画出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 但在实际生活中,三视图的应用相当广泛,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碰撞出学生创造性设计的思维火花, 成了笔者对本课时教学的追求。 笔者课后多次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并反思,感受到当时的课堂设计与经验课程理念多有吻合之处,提笔记录,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对话教材,学生与课本的有效“沟通”
“先行”一词古来有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可见“先行”一步对于整个大局多么重要。 而让学生“先行于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方向有大致的了解,而且可以让老师从中发现问题,以便随时调整教学实况,把握大局,还可以培养学生结合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 但是如何让“先行”不变成“乱行”,这第一步自然是学生与课本的有效“沟通”,即学生对课本的深入研读。 本课时内容书上仅两页有余,还是插入大量图片后的页面。 如果只是任由学生泛读,那就无法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无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所以给他们提出了两项能体现他们和课本“沟通”效果的作业,以下是作业要求与作业展示:
1.观察下表中所示物体,并尝试将看到的图形形状填入表中
2.任选一件生活物品或生活中的几何体,用三种视角角度拍照(上传或打印)。
实录课反思:相对于作业 1,明显作业 2 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认真程度、正确率也比作业 1 高出不少。 笔者由此得出兴趣与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正比,而切合生活化会让学生更体会学以致用。 但是学生生活物件有限,没有人寻得圆锥的实物,而导致圆锥的俯视图大部分学生都是凭想象只画出一个圆 (缺 失 圆心)。 这也为课堂“冲突”埋下伏笔,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了自然而然的情景。 而学生于课本的有效“沟通” 也非几个课时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老师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寻找出适合的教法后,有目的的加以反复训练。 相信只要学生能走好“先行”这一步,那么剩下的就是事半功倍了。
二、合作交流,学生与同伴的有效“沟通”
作为社会人,和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 “试行”于同伴,让学生和同学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既符合社会学、心理学上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满足初中学生这样年龄段孩子从多方位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理解信息的学习需求。 教师自然是学生学校学习知识的主要供给者, 但是不排除存在大量的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的学生,而把这些学生放置在让他们更熟悉、更舒服的学习环境中去,让他们可以更近距离的听取其他人的观点,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无疑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而在和同伴的有效沟通上还可以丰富各层次学生的精神发展,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最终良好的小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同伴沟通将会像细无声的润物春雨般, 使每一个孩子优良品德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慢慢生根发芽。
实录课反思:每个小组抽取其他小组组员的摄影作品,讨论:
1.每张照片的拍摄角度;2.每张照片可以测算实物的哪些具体值;3.测量实物的具体尺寸换算比例值(比例尺);4.整合讨论信息,形成知识点,并能展示知识点。
笔者发现每个小组的孩子都神情专注,但是沟通是否有效? 我们先来看看哪些沟通是无效的吧: ①一人发言, 其他人沉默无回应;②一人发言,其他人附和无想法;③多人争执发表自己观点,不去认真听取他人意见;④多人讨论,认知分散,没有求同存异,最终形成可发表的观点;⑤集体沉默。 而大量的和同伴无效沟通不仅浪费时间,更容易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适得其反。 所以有效的同伴沟通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在整合全体的观点后再把各自的疑问一一记录,集体思考,解决能解决的部分疑问。 而上台展示的同学展示的应该是集小组智慧的结果,而非个人观点;同时可以解答或部分解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笔者反复观看录像,本课时和同伴沟通无疑是有效沟通。
三、师生互动,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
任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是不置可否的存在。 “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传递性”。 而为了很好的完成传递,就要求教师的所思所想要高于学生,花费时间要多于学生,所耗精力要大于学生。 学生“同行”于教师,师生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来说是将学习过程最简化,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捷径;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完成教育传递的必经之路。
相关知识推荐:教师如何发表论文
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都会发表一些论文,有的是用以职称评比,有的则是用于学术交流,那教师如何发表论文?许多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这里期刊天空小编就给诸位老师介绍下论文发表的方式及流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顺利地将论文发表出去。有投稿或发表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
实录课反思:在棱柱的俯视图是什么的讨论中,学生借助圆锥毫无疑问的提出了还包括长方形的中心点, 但是无法想象看得见的侧棱也应该画出,这在数学学习中是不严谨的,如果应用在生活上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是否有效, 更大程度上由老师直接影响结果。 学生经历了“先行”、“试行”后大部分可以发现问题,并做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具体怎么解决问题? 因为学生的知识有限,生活经历也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往往不能给出合理又严谨的解决方案。较多状态下是模糊的、 部分的解决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都有困难时,师生的有效沟通就要求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选择较为直观, 生动且形象的画面, 结合简洁明了的语言去解学生心中的疑,答学生心中的惑。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后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情感产生,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最后的思维导图,实际是学生一个个把知识点寻到,老师只是起到把它们串联成“线”的作用,而成“面”,成“体”这样的事情,在学生逐渐具备创造性行为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本节课的师生沟通无疑是有效的。
四、静心反思,学生和自我的有效“沟通”
学生的知识储备构成了学生认知的“最高现实”,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反思自己的已有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再吸收新鲜知识。 如果学生的基础认知中有错误部分,那么就像新鲜牛奶遇到乳酸菌,再新鲜发酵后也会变了口味。 这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随着学龄的增加不仅不见好转,甚至是越来越差的原因。
实录课反思:走过了以上步骤,学生能否把集体的智慧转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识, 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库中, 并能随时调出加以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行于自我”,要和自我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这种沟通是内化的,是看不见的。 自我沟通是否有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被老师或同学及时感知,并加以肯定或纠正。
新鲜污渍比老旧污渍更容易去除。 同样的,纠正多年来认知错误比纠正新鲜错误要困难十倍。 所以如果发现了学生自我沟通无效,那就要尽快帮助他改正,以防止今天的错误变成以后的“乳酸菌”。
人生路上,无非有两种前行方式,一种是与人同行,一种是自己独行,与人同行有趣互助,自己独走冷静深思,其实,两种方式都需要,生活才能更加有趣味。 反观这堂课“先行”是始,“独行”是终; “先行”是开,“独行”是合。 一始一终,一开一合,中间穿插着同伴老师的合作同行,不正像是人在旅途,而与书有效“沟通”、与人有效 “沟通”、与自己有效“沟通”,会让学生的学习之路走的更远!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