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格”与“调”: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应然视角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19-12-13

  摘要: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消失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纸砚重回中小学生课堂。但各个区域的书法教育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要使书法教育对孩子真正发生作用,关键在于提升书法课堂的“格调”。

  关键词:书法;“文化味”;文化内涵;格调迁移

“格”与“调”: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应然视角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认为文化是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莫不从书始”,千百年来,书法伴随着文人的一生,其文化内涵已渗入了古代文人的骨子里。因此,有必要从当下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升书法课堂的格调,丰盈儿童文化素养。

  一、立书法之“格”

  书法被誉为: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书法所蕴含的文化来自五千年的积淀,更来自历史社会的更迭,来自历代书家的精神人生。一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人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书为心画”,文化修养不同,其作品、人格也不同。

  ⒈应知文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月字旁》的导入环节中,我先带领学生赏析苏轼的《中秋月》,再到他的《水调歌头中秋》,最后到“月”字书体的演变,引导学生明白一开始的甲骨文的“月”字就是一幅画,后来在“隶变”过程中,为了便于书写,与“肉”合二为一,因此现在月字旁的字大多数都和身体有关。在演示“月”的书体演变过程中,我不断渗透书体演变史: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文字,它一般刻在动物的骨头上。两周时期,由于礼乐的发生,一些宫廷祭器上也铸造文字,便产生了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汉字的主要来源,可以称得上是汉字的祖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进行规范,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小篆。在后来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方块字的特点,其最后定形的字体我们称之为“楷书”,时间在汉末与三国之交。在学习“月”的写法同时,建构学生关于“月”的知识体系,还让学生了解了书法常识。

  ⒉善教化

  古人云“书如其人”,王羲之“平和自然”,虞世南“德行忠直”,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等,无不令人敬意油然而生。

  如在赏析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时,告诉孩子们《祭侄文稿》是唐代书家颜真卿追祭侄子颜季明的草稿。接着给学生讲解其书写背景: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抗敌,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杀身以成仁的英烈之事。从其中多处删改涂抹,可以看到字里行间的悲愤激越,笔墨跌宕中的满纸血泪。曹宝麟认为:“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也正是颜真卿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才使得“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推荐阅读:哪类cn期刊是教育论文发表期刊

  教育工作者在评定职称时需要投稿cn类期刊,而有些作者对于这类刊物感到陌生,尤其是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作者,小编在这里介绍cn是指的国内期刊刊号,cn号以G4结尾的代表教育类期刊,也就是征稿发表教育论文的期刊,只有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刊物才是正规期刊,投稿也才能收到认可,需要投稿的可以咨询我们的编辑老师,小编在这里也为您推荐了合适的教育刊物。

  二、执学之“调”

  韦庄诗“人言格调胜玄度,我爱篇章敌浪仙”,点出了格调之于人及艺术作品的意义。书法的雅俗关键在于它的格调。其课堂教学的格调,取决于书法教师赋予其文化内涵的程度。

  1.风度引疏钟

  “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风度”最初是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中国传统文化濡染下形成了“风度”,通过人的品格、审美、思维展现出来。首先,我借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让孩子们初步感受魏晋时期书家的情性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即魏晋时期名士们独立特行,率直任诞,饮酒、清谈和纵情山水是他们崇尚的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这种“魏晋风度”得到后来文人雅士的效仿。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让孩子们感受古人的风采,为课堂教学营造学习氛围。其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然,教师自身的安贫乐道、儒雅豁达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书法教师衣着打扮应清新脱俗,生活中的物件朴实高雅。然后是“取法乎上”,师法“二王”,以魏晋为宗。直溯魏晋,教师的书法作品自然彰显出端庄优雅的大家气象。

  2.与其辞,言传之

  教学六年级下册《疏而不散》,在讲解“书法常识”中“对临”这一概念时,我引用了赵孟頫的“临古不使毫发出法度外”,告诉学生:对临就是要求我们临写必须尽可能与字帖一样。在讲授“背临”这一难点的时候,我首先穿插了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经常用背临字帖的形式来检验自己学习书法成效的事例,其次引导学生欣赏他背临的《兰亭序》,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对临”和“背临”的区别。同时引用了董其昌的一句书论:“余书《兰亭》,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借董氏的“抚无弦琴”来加深对“背临”的理解。最后,借一则书家逸闻:大书法家赵孟頫想要补好米芾残缺不全的《海月赋》,一再易之,皆不相似,董氏认为赵孟頫之所以不能补好米芾的字,主要原因是他临学不精,缺乏背临能力。加深了对“背临”的印象。练习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多练才能有进步。长此以往,学生对书法的审美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客观、规范,日趋专业,其书写格调也将会提升。

  ⒊抽其妙思,终日临仿

  大凡学书“工夫在书外”者,书法皆有所成。因为学书需要博采众长,同时也带给人广博的知识,增加人的文化内涵。一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为了写好一幅书法作品,到处翻阅内涵健康丰富的诗词,反复推敲落款的合理性,一幅作品,便是一个孩子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课堂文化的点滴凝聚而成。书能陶情,书亦载道、寓志。书法的文化素养远比书法本身重要。因此,在日常书法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书外工夫”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依托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靠校园书法文化的建设,良好的书法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书法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书法的文化素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我们的书法教育才因之真正“富有文化含量”。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