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研究

分类:管理论文 时间:2019-12-11

  摘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分别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 3 个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归纳总结出当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时研究影响二者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的 11 个关键因素,并以技术研发合作为例分析具体合作模式选择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研究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已经不可阻挡。高等教育凭借其超越司法限制的知识中心地位,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加易于国际化。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高等教育全球化问题从双边到多边不断地冲击着以往的国际化范式,已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彼此关联的全球化大潮当中[1-2]。作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把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广泛而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我国研究型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其积极参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大大缩短了知识技术化和产品化的过程,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我国教育部门和研究型大学而言,全面了解高校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新趋势,识别不同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对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

  1.1 总体情况

  近几年,跨国企业科技研发创新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升温,2015 年到 2016 年间,超过一半以上的研发水平领先的跨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或新加坡设立了研发机构。随着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和日益提升的区域地位,我国已经成为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热点区位之一。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截止到 2016 年,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已经超过了 1 800 家[3]。高校作为人才和知识高度密集型组织,同样受到了跨国企业的青睐。早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跨国企业就开始与我国高校开展合作。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早于 1994 年就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通用汽车 - 清华大学技术研究所”,随后又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联合成立研究所。从 1995 年起,IBM 公司开始陆续与我国 55 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数据统计,仅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已与世界 100 多个国家的 1 100 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4]。其中,合作企业倾向于在理工科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而且越是实力雄厚的高校,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越大;合作企业的国别也比较集中,来自美国企业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日本、欧盟成员国等[5]。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中国制造 2025》以及“互联网 +”“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意识到对外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是学校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延伸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2 发展趋势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市场开放以及教育和科技全球化,给国际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我国高校与跨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急剧加快,未来发展的空间也日益广阔。这一发展趋势首先表现在跨国企业在华建立科技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地选择与高校合作建立。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企业在华争夺和竞争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市场转向了智力资源。由于在我国创新体系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有限,而研究型大学集中了国内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根据一项针对 64 家跨国企业在我国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调查研究表明,跨国企业在与我国开展的技术研发合作中,与大学合作的项目最多,合作活动也最频繁[6]。由此可见,这种趋势的形成与跨国企业的创新需求以及高校的优势特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其次,跨国企业与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规模、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都在逐渐扩大。跨国企业最初与高校开展合作多是出于公共关系的考虑,但是为了改变企业封闭研发的传统、提高效率,很多跨国企业与高校开展了更加实质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从最初的人员交流和学术访问,扩展到设立奖学金、捐赠仪器设备、委托研究、合作成立研发机构等等;从合作的领域来看,从最初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逐渐扩展到电子信息、IT、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甚至是经济管理等领域等。仅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已经与通用、丰田、大众、波音、微软、IBM、西门子、拜耳、高盛等 43 家跨国企业在制造、环境、能源、车辆安全技术、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取得显著成效[7]。

  第三,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推进高校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中越来越显著。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技术研发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投入也日益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 2017 年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达到 17 500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12%,年增长率 5 年来保持在 10% 以上,其中高等学校 R&D 经费达 1 072.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7.4%[8]。国家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资助项目有力推动了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其中,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2016 年就立项了 440 项,经费总额达 50.9 亿元。此外,国外政府部门或机构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也是相当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 年的经费预算就达 72.55 亿美元;欧盟推出的“地平线 2020”计划总预算达到 800 亿欧元,每年提供 1 亿多欧元的科研资金用于匹配我国政府提供的 2 亿多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共同资助中欧联合科技研发项目[9]。

  1.3 相关文献回顾

  研究型大学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问题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Mowery 等人[1]研究认为 , 在合作技术创新模式中,委托开发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 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创办新的企业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Wright 等人[2]研究认为 , 技术发明阶段更应采取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等合作模式,在技术适应市场阶段更应采用委托开发等合作模式,在技术扩散阶段更应采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合作模式。Gugler 等人[5]认为,跨国企业选择高校进行合作创新应遵循互补能力、合作文化、兼容目标和相称风险的 4C 原则。黄孚[4]按照发展层次,将高校国际合作划分为人员交流和学术访问、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国际项目合作研究、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或平台 5 个阶段。李金登等[10]通过研究认为,跨国企业在华建立 R&D 机构更倾向于与中国的大学进行合作,其主要形式包括项目委托、联合开发、共同培养人才以及共建联合机构等等,其中共建联合机构是最高级、最成熟的形式。许戈魏[11]提出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交流引进的新机制,建设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和技术中心。张宏伟等人[12]的研究表明,现有沟通交流水平以及合作环境状况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 , 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地位差距对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以及高校与跨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对高校科研资源获益均产生负面影响,但高校与跨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却对高校教育功能获益产生正向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形势,着重分析研究型高校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合作模式,由此进一步研究影响双方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

  2 我国研究型大学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分析

  2.1 科技创新合作运行机理

  跨国企业最初进入我国是以市场驱动为主,伴随着其技术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成为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争夺重点。跨国企业在我国高校投资开展合作研发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10]。因此,在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跨国企业与中国高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开展了更深入的科技创新合作,二者的合作运行机理见图 1 所示。对跨国企业而言 , 由市场需求驱动开展合作,通过合作进行战略性的技术储备 , 攻克技术难题,促进了技术的本土化 , 并吸引了高水平的人才;而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通过合作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可以开展更加前沿的技术研究、拓展新的学科方向,并较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体制机制。

  2.2 科技创新合作典型模式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大致可归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 3 个方面,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根据合作的形式进行细分,如表 1 所示。

  技术研发是研究型大学和跨国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具体合作模式又常见项目委托、联合研发、共建合作研究平台 3 类[11]。项目委托一般是指跨国企业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研发经费和设备,委托给技术开发能力强的研究型高校进行开发,高校在研发完成后按照要求向跨国企业提交研发成果;此种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并解决高校研究资金和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联合研发是跨国企业与高校的研究机构就某项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比如,每年 IBM 公司都会成立由高级主管和资深技术人员组成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与我国高校寻求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进行联合研究[13]。在这种模式中,跨国企业的研发资金雄厚,往往可以接触到前沿技术,通过与跨国企业合作,我国高校可以打破封闭,了解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共建合作研究平台是指跨国企业与我国研究型大学共同建立技术开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与发展机构,从事研究与开发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双方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人才的共用。在此种模式下,高校获得持续的经费支持,使研究内容和方向更接近国际前沿或更接近于市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更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持续研发所需的技术和知识供给,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速度。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成果通过与我国高校合作在国内本土进行转化,或者引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孵化。例如,复旦大学与摩托罗拉公司共建的单片机研究开发中心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就转让给了科龙和万家乐等企业,并在上海投入产业化生产,其产品已经远销美国、东南亚、欧洲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14]。另一类是,技术开发合作的成果向境外企业进行转化。比如,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煤质在线测量技术”被许可给美国 TSI 公司,该项目是我国高校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成功许可并推广到国际企业的典范[15]。然而,由于经济体制差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原因,该类合作模式还存在数量较少、转化的水平和效益不高等问题。

  人才交流与培养是跨国企业和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跨国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科技资源平台或直接委托高校对其内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也可以采取与大学合作创办人才培养机构和组织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2]。比如,IBM 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进“IBM 软件人才教育伙伴计划(STEP)”培养高素质的软件人才,与清华大学合作的“I-Campus 计划”投入 2 500 万美元的金额改革大学教学模式 , 培养新一代创业型领导人。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校往往可以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过程实现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有效提高了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比如,浙江大学于 2005 年与飞利浦公司开展研究生交流互访,并于 2010 年和 2015 年续签了合作协议,由飞利浦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在此过程中双方联合培养了 40 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9 名优秀毕业生加入了飞利浦亚洲研究院工作[16]。

  期刊推荐:《云南科技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15日出版发行,特别欢迎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实践性的稿件。

  3 我国研究型大学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的统计

  跨国企业和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受到内外部的环境影响[17]。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证调研等方式,获取了影响跨国企业与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合作影响因素的原始要素。为了更准确、集中地得出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选取了 25 位专家,研究领域涵盖高等教育、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身份包括高校领导者、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国际合作机构工作人员;设计了两轮调查问卷,第一轮问卷主要是让专家对要素进行增补和筛选,第二轮问卷是在第一轮问卷统计的基础上让专家对设计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5= 影响程度很大;4= 影响程度大;3= 影响程度一般;2= 影响程度小;1= 影响程度很小)。经过两次集中、归纳、反馈,92% 的专家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的 16 项指标达成一致意见,如表 2 所示。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