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欧美公路电影的文学灵感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11-25

  摘 要: 欧美影业凭借汽车文学拉开公路电影的序幕,尤其是在视觉审美方面,公路电影给了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虚拟的电影世界里充分表达了现实世界的文化内涵,它成为批判社会主题的重要宣泄工具,诉说着革新性的反叛意识。公路电影借由公路中所发生的事件充当批判社会的利刃,并且赋予事件本身以深刻的寓意,从而完成从文学到文化这一过程的转换。

  关键词: 欧美公路片; 文化内涵; 精神实质

欧美公路电影的文学灵感

  公路电影的问世为欧美的电影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作为一种欧美的文化现象而出现,它充分显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符号特征,诉说着时代的内涵。借助胶片、银幕等物质媒介,汽车族,一个庞大躁动阶层在影像的世界里逐渐兴起,由此,公路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它引起了观众不同的审美反应,而它也利用它所拥有的独特审美特征,在虚拟的电影世界里充分表达出了现实世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公路影片的魅力所在。

  一、文学———公路影片的灵感

  关于汽车的文学作品中,车与旅行是贯穿故事的主线,而小说本身对于汽车的赞美也不仅仅是出于将它仅作为旅行的代步工具而论,它更像是一位朋友,一个激发小说主体人物完成自我超越的引线,具有变革的意味。在《在路上》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词汇描写看似无关痛痒的乘车经过和开车时的喋喋不休和那富有诗意化的景色烘托等等,表现出了萨尔与迪恩两人对于车的热爱,并在旅行当中与车为伴的神奇体验。公路作为一个静止体,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被赋予了一种超脱于现实本身的意向美感,它被浪漫的描述着,已然成为了他们旅途中的一员。

  文学作品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将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被欧美西部广阔的边疆景象所支撑。书中对于萨尔和迪恩的描写更注重于对他们内心感受的揭示,揭示出他们在旅途中的感悟,就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他们为自身寻找到一种牛仔的尊贵感而感到快乐,他们各自在内心中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体悟,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在精神与肉体上所获得的觉醒。正如,在文中萨尔曾用“太阳的西方亲戚”来形容迪恩,其实这个符号的原本含义是用来形容流浪汉的,用以借指那些不为世事所羁绊,在生活中更加追求自我、自由的一种方式或态度。这种方式或态度,也常常用来表达对过度物欲追求者的批判与讽刺。而萨尔和迪恩的旅行,便将这种带有流浪汉的生活信条惯用在他们自己身上,以此来昭示出一个业已崩溃的经济系统的残骸,因此他们更加注重于对他们所信奉的精神上的一种守护。这在许多公路片中都被通用过,小说中的许多场景在影片中都被原封的还原,就如同在许多公路片中总会出现牛仔、流浪汉一样的角色,他们都是处在边缘化的人物,而他们的道德底线大多游离于法律和社会之外。

  文学的主题基调与风格样式都是延续了以往的写作方式,将离经叛道和遵循传统相对立。在这种充满冲突感的意识形态中,激发出另一种文学的兴起,这就是西方旅途学与边疆文学。例如: 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以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等。在小说故事中,旅途的功用性被放大,它既是一种对于社会现状不满的批判式表达,也是超越自我意识获得觉醒与自我认知的成功的工具。换言之,《在路上》是带有理想色彩的表达,在这里传统与背叛脚趾上演,在公路上所发生的一切故事都变得界限模糊,尤其是对于那些违反法律的或是僭越了社会界限的人物而言,公路是获得解脱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区别于社会传统的同时又吸取着其中的营养与电影价值观,从而形成了公路片特有的类型结构。

  二、文化探索

  总体来说,公路片在叙事手法上要异于其它类型的故事片,它打破了传统类型的规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在意向手法上,都带有反叛观念。然而,在反叛类型作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它又融合了反叛形态下的那传统的一面。而通常情况下它主要以西部片、强盗片和黑色电影三大类型为主。而在这三大类型片之前《在路上》还未曾问世,因此,在《在路上》这部影片中我们很容易可以找寻到主人公对于西部片与强盗片的偏爱,在这种偏爱情怀下,无论是从影片的欣赏美学角度还是影片的主题范畴都凸显出了老西部的影片特色。《在路上》这部影片也与其它西部片一样,表现出了现代文明下与自然与文明间的对抗与冲撞,这冲撞的过程中并未明确划分出它们之间的边界,这种模糊性也恰恰成为了公路片的长期特征。

  在有些公路片中,主人公总是趋于一种道德混沌的状态,他们犯罪、违反道德或法律的底线,他们用这样一种惯用的思路来对社会常态进行破坏,或许只有在这种破坏中他们才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在“大萧条”时期,这类影片通常情况下会用一种同情的姿态来审视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在具体的情节设定上则是采用逃亡的手法,以此来对社会进行批判,诸如影片《亡命者》、《路边的野孩子》等。

  例如在影片《绕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主人公阿尔搭便车去会见女友,却阴差阳错的发现司机死了,而在他决意冒名顶替这位死去的车主时,又阴差阳错的碰到了车主的前女友,并要挟他。而他最终又在无意的情况下错杀了她,因为她折磨的他快要疯掉了。影片《绕道》中的公路让人感觉带有诡异性,里边充满了惊恐与诱惑,还有挑衅,而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主人公阿尔的身份扭曲。在本片中,故事情节的惊悚与悬疑性以闪回的结构来表现,将影片中那份不安与躁动,阴郁与压抑的风格呈现在了大屏幕上,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了典型黑色样式中宿命论的主题。然而,在这里影片《绕道》中的公路并非常态意义上的公路,它被赋予了象征性的使用,它像是一个陷阱,一个迷阵,让主人公迷失了自我,以致于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方式的表达,被以后许多公路片沿用。

  在以往的公路片中,女人都被作为男人的附庸性同谋存在于角色中,或者是作为与男人的对立,存在的一种威胁而穿插在影片中。而在影片《绕道》中,搭档被换成了男男组合,其实不论是男女组合还是男男组合,在影片中都只是作为一种对比化存在。他们之间存有某种联系的同时,更多的是体现出强烈的反差性,通常情况下,一个是趋于理性,而另一个则是更加离经叛道。

  三、时代内涵

  1967 年对于公路片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随着阿瑟·佩恩的《邦妮与克莱德》上映,这意味着公路片较传统公路片类型相比已经有了鲜明的界限性,并且这种界限性有了鲜明的稳固性。之所以将这部影片作为划分界限的里程碑式之作,主要原因在于片中完全将公路旅行上升到了用来批判社会的工具来进行设定。在这里《邦妮与克莱德》并未继续追随法国新浪潮的脚步,而是在传统欧美公路电影基础上进行了发扬光大,将公路中的事件性作为批判社会的有力工具,并且赋予事件本身以深刻的寓意,而这也成为了该影片的重要表现因素。

  在本影片中,女主人公邦尼发现了想要一位预要偷她妈妈车的车贼,巧合之下,两人居然擦出了爱的火花。于是,一段伴随着偷车与公路旅行的影片就此展开,与其说他们是公路旅行,不如说他们是公路逃亡。此影片受到了《在路上》的精神指引,充满了自由性主题与张力,并将这种自由性与张力性贯穿到了影片的始末。他们疯狂的偷盗着,又疯狂的逃亡着。他们的自由与快乐通过场景音乐进行了符号化,而这种音乐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抢劫过后的逃窜。

  《邦妮与克莱德》中的自由与快乐是通过驾驶旅途来表现出来的,除此之外就是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警察等权威形象的抵制。邦妮与克莱德在影片中并非真的是无家可归,影片是想借由这种事件的发生来对残酷的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抨击,然而最终却又演变为了一种对于社会现状的默认。他们在旅途中遇到了机修工司机 C. W. ,他们之间的关系性与所发生的故事,表明了本片主旨要义还是对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而并非真的是评判到底。

  影片《邦妮与克莱德》不仅完成了对于社会批判的主题性,还沿承了影片《在路上》的两大主题性: 理想的信念与感官的刺激。影片开端男主角克莱德便开始引诱发现他盗车的邦妮,希望她能与他一同跑路,邦尼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不仅缘于克莱德的刺激生活,还缘于克莱德对她的懂。克莱德看出了邦尼的那颗充满不安而躁动的心,并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在证明着这一点。克莱德与邦尼之间,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但他们都选择了用放荡的生活方式过活,给观众以感官与心理上的双重刺激。而导演也并没有惩罚这对亡命鸳鸯,也算是此影片带给人们的标新立异性之一了。

  《邦妮与克莱德》中的结尾是带有突然性的,这也是作为它特有的叙事手段之一,也由此奠定下了带有启示录般的影片基调,在此之后,许多公路片争先效仿。而这种形式的出现,也表明了传统与反叛之间的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影片,《邦妮与克莱德》是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暗示着非主流的失败,而这种宿命感也算是本片对于传统社会的极端性批判,至少是存有批判的姿态。然而,在这批判之中,主人公克莱德对于金钱的贪婪与表现又折射出了这种非主流的政治局限性,也由此映射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

  不论怎样,在结构上,该片不但沿承了旧有的传统的强盗片模式,还开创了具有革新性的反叛意识,这种沿承与创新的格局式样,也预示了政治反叛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而关于这一点,公路片似乎一向如此。

  而所有这些在《邦妮与克莱德》中所涉及到的,在此后的公路片中都被一一惯用并上演,正如 1969 年丹尼斯·霍拍的《逍遥骑士》中所呈现出的,非主流的逃亡生活、内心的躁动,感官的刺激,以及对于社会政治的批判等,全部上演。其实,这并非真的预示出影片《邦尼与克莱德》有多么的优秀或是标准,只是它作为一种时代性产物,它里边所含有的流行性元素、低成本运作以及那富有新鲜刺激的反主流文化特性等,都促使它成为了时至今天还依然惯用的公路片叙事模式。

  公路片的发展一直未曾中断过,并且在美学上更加执着于侧重,以影片《逍遥骑士》举例来说,影片中的的摇滚配乐相比《邦妮与克莱德》的班卓琴音来说,更具有感官刺激性,与此同时也更加具有美感愉悦性,那粗重的声音更具有穿透力,给观众心灵以震撼。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是让公路上的审美达到了极致。一些场景次第转换,快速闪回的手法,将影片进行贯穿,给观众造成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错觉,即他们在旅行中超越的不仅仅是文化限制,还有既有的空间存在感与超脱于现实的洒脱感。

  影片《逍遥骑士》是一部更具有反叛精神的公路片,在此片中导演毫不吝啬的对公路旅行进行了赞美,不论是在美学方面还是叙事方面。与传统类型公路片相比,它更侧重于当下性与政治性。在影片《逍遥骑士》中,依稀可以看到传统公路片《在路上》里边的意识形态矛盾。并且,这些角色矛盾始终爱围绕着男人而展开,而女性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性目标。当然,这种作为性目标的表露在此片中还是属于少的。总之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都能够让人联想到影片《搜索者》中西部荒野的图景,而其实,在这些影片中所暗示出的还是对于欧美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欧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的正式承认。

  影片最后在欧美队长身上所影射出的反主流文化,彰显出了该片中的现代主义批判视角的摇摆不定,它主要摇摆于社会幻想与精英主义、帝国主义的反复强调之间。在这反复中,影片最终达到了高潮。

  期刊推荐:《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2001年,由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主要设有:政治文化、教育探索、财经管理、科学技术、教学实践等栏目,供大家投稿。有投稿需求的,可以直接与在线编辑联系。

  结语

  通过对几部欧美公路影片的画面语言分析不难看出,公路影片之所以在问世后便走入成功,往往与它所带给观众的新奇性、日常性与流动性相关。公路电影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它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无限的镜像系统,它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探索,也满足了观众生理上的娱乐需求,由它所营造出的独特审美空间,更是能够引导观众走入一个充满想象的虚拟世界。除此之外,公路电影的问世也完成了由文学到文化这一过程的转换,进而更深层次的揭示出特定语境下的时代内涵。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