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9-10

  摘 要: 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变,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目的就是让目的语读者准确接受到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让中英双语的受众都能做出基本一致的反映。本文将就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粗浅研究。关键词: 宣传材料; 翻译; 问题; 对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战略实施,习近平主席倡导的让中国学生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逐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离不开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务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译有所为”,加强双重文化角色的意识,才能做好宣传材料的翻译工作。

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双语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异义”现象。中英双语在遣词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如果译者没有在整体上考虑、理解某个词语表达的含义,就会由于缺乏把握,造成词义“异义”现象。

  (2)拼写、大小写错误。在严谨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务必十分细心,而拼写及大小写错误是翻译中的低级错误,通常是译者粗心造成的。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造成歧义理解,如常见的将“China”写为“china”。

  (3)只“意合”、无“形合”。相比汉语而言,英语重“形合”,有丰富的形态标志,明确的词类分别,句子以动词为中心,并体现了各种语法、句法、形式,从词、句、段的构成过程中中形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及时把汉语较模糊、注重内在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进行转换。

  (4)译名不统一。不同的宣传材料出自不同的译者,若前期不进行大量的研学,后期不进行充分的校核,就会出现同一名词译名不统一的现象,会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造成误解。

  (5) 译语不灵活。所谓译语不 灵 活,即 为 所 谓 的“翻 译腔”。就是不自然、不流畅、不地道、看起来佶屈聱牙的语言,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相当的中国学生或译者缺少足够的英语语言环境,没有掌握表达习惯。应灵活用词,分译、合译,不能对着原文硬译。

  (6)错译、漏译。两种语言的差异使然,有时候与原文看起来好像字面一一对应,但意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别。译者对中文材料掌握理解不够或者缺乏相关知识,造成了错译,或漏译了原文的言外之意,使得汉语中暗含的意境没有显现出来,造成了文化传达失真。所以,适当时候,中英翻译时可进行增译,让英文受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蕴含。

  二、建议与对策

  (1)宣传材料翻译工作与高校联合。高校翻译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的翻译水平、较好的跨文化意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将宣传材料的翻译作为人才培养项目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规范翻译用语,同时建立对应的联合机制。

  (2)相互协作。译者应参加汉语宣传资料的制定过程,才能更加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将深层意义以合理的语言进行翻译,不致理解偏差。

  (3)了解对外宣传材料中英翻译的文化因素。对外宣传材料,不论是中国文化、历史、教育,都具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译者必要对中西文化有深刻认识和理解。这决定着读者对于材料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手段。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较抽象、中国较形象;在历史典故上,由于不同的国家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存在大量的历史典故,如译者不加以解释或转译为目的语受众所熟知的典故对比,就无法被读者理解;此外,风俗习惯、个人隐私、文化误解、宗教信仰、家庭关系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区别。

  三、宣传材料的翻译思考

  宣传材料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和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要了解文化对比,才能顺利的传达含义。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有着重要意义。翻译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翻译中应该凸显译者主体性还是应该遮蔽译者主体性? 它们又各有什么利弊呢?

  在过去的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长期被认为是“仆人”、 “折射镜”,甚至是“隐形人”,凸显的是原作者和原著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原意”说的框架内,翻译的阅读过程被视为单一的过程,译者只是一个阿尔都塞意义上的“屈从体”,那时的翻译界崇尚的是“直译”和“忠实”,原作是“上帝”,译者必须维护原作的地位,像传达“上帝”的旨意一样传达原作者的意旨。译者的主体性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翻译的多元系统论以及后来的规范论将译者从“原语中心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译者和译语文化得到了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得以彰显,但是,译者又被套上了译语文化的枷锁。

  随着尼采、胡塞尔和德里达等哲学家的出现,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后现代哲学话语和翻译的“主体间性”得以张扬。取消权威,凸显差异,强调对话,成了后现代翻译观的主旋律。

  从鲁迅的翻译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这几种翻译观念的交融。鲁迅既提倡“直译”、“硬译”和“音译”,同时也主张“意译”和“改译”。在与鲁迅同时代的翻译家和后世的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这种综合、交叉的翻译取向。这说明,翻译其实是译者主体和原作者主体以及读者主体的统一,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社会文化的需要,不同的主体会在不同的时候“显形”。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无需背负历史的重负,也无需标榜哪种翻译方法最好。凡是对国家文化的进步和民族素养的提高能起到巨大推进作用的翻译策略,就是值得提倡的翻译策略。至于谁是主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译者,如何充分地发挥某种主体性,为国家的富强和文化的衍进服务。

  四、结语

  宣传材料的中英翻译不但要考虑英文的语言结构、甄选用词、还要顾全文化的传递及接受程度,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专业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各种多样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将材料的真正意义表达出来。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宣传材料的英译目的鲜明,即对外宣传中国,使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许勉君.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1) .

  [2]杜丽娟.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 5) .

  [3]孙敏,郭肃清.实现汉译英双语顺利转换的途径探究[J].大学教育,2013( 2) .

  相关论文可参考:商务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翻译技巧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