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SP教学和研究是当今英语教学的热点。本文以大学IT英语教学为例,试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从“教学内容的调整”“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微课教学的结合”以及“考核方式的更新”等角度探索和研究ESP模式在IT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ESP,IT英语,教学模式
1ESP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与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通用英语相对,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指专门用途英语,即与某种特定目的相结合或与某个特定学科、行业相关联的英语。早在1962年,国外专家C.L.Barber等人便对ESP展开了初步的研究[1]。随后50多年,在“教学方法”“多重需求分析”“教师的定位与作用”“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等与ESP相关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领域均得到了显著的探索和拓展。反观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有国内学者针对ESP理论进行研究,且实证很少。
进入21世纪,国内ESP教学开始逐渐兴起,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范畴和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2]。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许多严重阻碍ESP教学发展的问题,比如: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理论指导;缺乏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足够的师资力量;缺乏全面、合理且科学的考核方法等[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否有效提高IT从业者的英语综合技能,对提高我国IT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极为重要。但在众多研究之中,将ESP理念应用于IT英语教学的探索和试验非常稀少。
2ESP在IT英语中的应用
为适应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对精通外语的复合型IT人才的迫切需求,大连外国语大学于2004年成立软件学院。笔者结合软件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设置,试图在IT英语教学中引入以职业能力为本的ESP教学模式,并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4]。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将ESP等同于传统的EGP,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和盲目性,难以体现ESP教学“工具性”和“专业性”的特征。由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相差较大,这就直接导致教师费时费力地备课和讲课、学生却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的尴尬局面。
基于这一局面,笔者所在的教学研究团队针对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专业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IT技术与培训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聚焦于当下最前沿且最实用的IT专业技术,编写了一套基于ESP理念的专业英语教材——《IT英语读写教程》。这套教材以发展学生职业英语能力为中心,旨在通过阅读文章、完成任务和练习促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IT行业工作中所涉及的专业常识和英语知识。在每单元的导入部分,学生会学习到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IT岗位职责和技能表达。
这种设计在帮助学生掌握行业知识的正规英文表达方式之余,进一步加深他们对IT各领域不同岗位的了解,对日后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编者在每单元的导入部分还加入了诸如新人面试、职位描述、员工培训、产品说明、公司介绍等听说练习,在课后题中也包含了IT行业英语的句子和段落,试图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来培养学生熟练、准确地运用英语表达IT知识的能力,体现了这套教材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基于这套教材,针对软件学院不同专业、各类班型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实验表明,这些尝试使学生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的强度均有所提高,对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投入度具有明显效果[5]。
2.2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资源的水平直接关系到ESP教学的长远发展和全局质量,只有重视和加强ESP教师队伍建设,多方位利用好复合型ESP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才能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然而,由于ESP课程本质特点要求ESP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充足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因此高校里大多数英语老师并未完成从EGP向ESP的成功过渡[6]。
笔者所在的教学研究团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通过“引进来”的方法,积极开展与周边IT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培训基地的各种资源,同时聘请具有经验的IT从业人员或资深讲师走进校园,对相关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二是鼓励相关课程教师改变单一的英语教师角色,主动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充分利用软件学院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资源,以合作的、开放的心态寻求跨专业和学科的教师间合作,进而实现自身的语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高;三是通过主持或参与《IT英语读写教程》的编写,不断查找资料、咨询专家,了解包括网络学习、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经济和信息安全等当下最实用的IT专业技术,进而不断丰富自己对IT技术的理解、提高专业水平;四是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组织的各类计算机与外语跨学科的科研活动,逐渐成为积极关注语言和专业学科最新进展的研究人员。
2.3与微课教学的结合
微课视频能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等智能设备上播放,使学生拥有掌握学习进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自由。为了进一步提高授课效率,笔者利用微课作为主要的教学视频载体,针对某个IT领域的热门话题或技术知识,录制时间短、内容精且易使用的视频资源。将录制好的微课通过网络与学生共享,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灵活运用。
例如:在课前,利用微课导入新课主题、介绍IT行业的相关背景知识,提前介绍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方便学生预习;在课中,通过趣味视频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通过微课中的课后习题与解答,辅助学生强化复习相关知识,进而引出后续课程的内容。为了使得微课能够充分配合ESP教学,笔者一直以适当的专业内容为依托,紧密结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等资源,恰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呈现动态效果,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方式博彩百家之长,不断完善。
2.4考核方式的更新
能否建立健全公正客观的考核体系,是关系到ESP模式最终成败的关键步骤。当下国内仍有部分高等院校英语的教学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忽略了个人的学习过程,与ESP教学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许多学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提出“学习潜能评价”这一新的考核方式,主张授课教师先了解评价主体的真实水平和个体特性,然后再采用“互动”和“干预”的动态评价方式,将“外部考核”与“内部考核”结合起来,将“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变为“过程导向”的考核体系,进而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成效[7]。
为了更好地配合ESP教学,笔者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系统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变化,并据此及时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此外,为了符合ESP“参与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遵循每个人的学习发展规律,除了传统的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考核之外,还设计了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各种英语交际任务来检测其语言能力。实验证明,丰富、多样、有趣的考核任务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既有知识,提高其实际运用专业外语的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3结语
ESP是一种突出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学,与传统的EGP教学具有较大的区别。虽然目前传统模式的消极影响仍难以快速消除,但笔者在IT英语教学中,通过编写专业性英语教材、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加入新型考核方法等渠道,积极探索ESP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努力解决在推广ESP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以ESP理念为核心的IT英语教学符合学生的主观需求,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最终能够满足IT企业对相关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Barber,CL.SomeMeasurableCharacteristicsofModernScientificProse[J].ContributionstoEnglishSyntaxandPhilology,1962:21-43.
[2]周晓春.国内ESP研究现状论析与前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7.
[3]周一书,严厉.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56-158.
[4]邵林,刘鑫.Focusky软件在IT英语微课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8(18):160-161.
[5]王思琦,吴美萱,蒋晴.ESP教材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动机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13-114.
[6]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7]魏嘉琦.动态评估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交际,2018(18):4,3.
教学类刊物推荐:《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及外语教学研究的学术性刊物,贯彻“双百”的方针,坚持“双为”方向。尊重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以繁荣学术、促进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为己任。本刊刊登英语、日语、俄语及非通用语种的语言、文学、文化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