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在工艺美术类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传承的观念、方法及实践诸方面存在问题,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背景,传统工艺美术应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要凸显核心价值的技能培养;“传”在“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承”;要与时俱进,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融入现代生活审美活力,构建现代“新工匠观”,更好地激发和释放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发展活力。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师徒制;传承;现状;对策
带徒传艺即师徒授受的师徒制是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技艺的核心形式。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家庭、民间作坊式的师徒传承,因其封闭、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如今,国内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在借鉴传统师徒制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形式,将工艺美术产品生产融入学校教育过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其核心传承方式即引进国内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在校组建“大师工作室”,招收在校学生为学徒,实施大师主讲、专业教师辅导的师徒传承新模式,业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教育部启动“第三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对传承人才培育方式提出更多新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审时度势,反思传统的传承方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承教育新理念与新路径,对改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大师”“学生”“家校”“教学”“制度”“环境”等影响传承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师徒和活态传承在高职院校传承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传统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的困境
1.高职院校
面临优秀师资、优质生源匮乏的困境高职院校现有办学层次对优秀人才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随着未来生源数量的减少将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这是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低和定位于应用型学校,在中国大学聚群中基本上处于底层,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即便已经加入的优秀人才,也不安心。
另一方面,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管理过死、评比过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疲于应对各级各类考核、检查、验收,很难专注专业教学研究。而且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求过高,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既拥有一线实践操作能力,又要有完成一定学术科研的能力,但在政策支持、待遇保障上又较低。
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出于现实利益考量,仅把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学校非遗传承的一个光环项目,重在争取更多政策倾斜、财政支持,而对传承育人主体责任重视不够。就生源而言,高职院校基本是专科层次,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业成绩较差,学习热情也不高,还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寄希望于“专升本”,学生入校后专业忠诚度、持续度低,缺乏学习传统工艺美术所需的那份静心、安心以及精益求精的“匠心”。
现在高职院校实行大师工作室制,即便有些学生有幸“双选”(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进入大师工作室,虽确有一些学生出于热爱专业,是积极主动选择的,但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动机,或是学点技艺便于谋生,或是图虚名延缓毕业(在大师工作室的学生可晚一年就业,而且还有补助)。优质生源的匮乏是影响传统工艺美术更好地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
2.大师之“传”与学徒三年之“承”的困境
现在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在探索推行大师制,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大师”更是趋之若鹜,许多大师德高望重、重金难求。但由于国内早期“大师”评选的标准参差不齐等乱象[1],也有一些不学无术、到处招摇撞骗的所谓“大师”。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迄今出于各种原因,在工艺美术大师选聘上依然存在重“大师”外在称号而不注重内在质量的现象,不少大师年事已高或社会事务活动繁忙,仅在学校挂名而已。现行的这种大师制不同于传统工艺美术师徒制,传统工业美术传承师徒间存在牢固紧密的情感纽带关系,学徒对师傅有敬重之心,师傅不仅传授他们技艺,而且传授艺德。
传统工业美术既有显性知识又包含缄默隐性知识,缄默隐性知识传承的前提是传承人与学徒同时“在场”的“对话”[2],对徒弟言传身教,即“徒弟不仅学一技之长,包括思想品德乃至性格为人的熏陶培养,因而培养的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匠人”[3]。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如今缺乏“良好、有效、稳定的师徒互动关系”[4]。不少大师由于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出于现实利益考量,缺乏对学徒口传心授、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创造性的因材施教。在实际传承教学中多由年轻助教带教指导,难以真正形成优良门风。由于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的学制三年,而工艺美术的传承需要日积月累,短时间很难奏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又开设众多必修课程,“庞大繁杂的课程设置必然导致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授课一带而过,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研究学习”[5]。而传统工艺美术具有规模小、要求高、经验技能学习训练时间长的特点。
因此,从时间上看“传”与“承”之间就存在悖论。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相互冲突的两种传承教育理念:一种主张学生在校时间短,致力传统工艺技能学习都学不完,尽量不要顾及其他;另一种主张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兴趣、播下种子即可。在这两种理念主导下培养的结果是,前一种毕业生可能有机会去行业做辅工,但往往知识迁移转化能力弱,发展后劲不大;后一种虽播下种子,但由于技艺不精,蜻蜓点水式地学习,深入钻研难、择业难。
同时,高职院校越来越追求“获奖”的光环效应,如通过指导学徒作品获奖借以扩大学校影响力,进而寻求政策扶植、资金支持等。由于指导参赛获奖可一举多得,因而高职院校上下乐此不疲。重视获奖导向忽视学习技能过程,导致成绩“橱窗”靓丽(获奖)而掩盖了“橱窗”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简言之,高职院校工艺美术教育有“(大师)匠”无“(学徒)心”,活态传承的“活力”堪忧。
3.文创之“乏”与技能创新人才之“缺”的困境
学徒缺少时间、精力与机会投身于对中国工艺设计思想中传统工艺文化及东方审美意蕴的深入研习。尤其是在当下一味宣扬追求创新形势下,传统工业美术传承行业整体显得浮躁,为创新而创新,为得奖而创新,“重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的文化底蕴,叛逆式创新抑或陷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尴尬窘境”。在强调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当下,受商业化、行业利益驱动,导致传统工艺的技艺和文化基因衰落,致使不少传统工艺美术本源丧失,陷入异化文创的困境。
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型人才。文化修养影响着设计的品质,而提高文化修养是精彩设计的核心,这早被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反复证明[6]。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徒大多知识迁移能力弱,多为工艺技能相对单一、重技轻文技能型学徒。而既有宽广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综合实践动手能力的知识创新型智造人才少之又少。
4.活态传承方式缺乏与时代对接能力的困境
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目前仍主要以行业的、传统的经验教育模式为主,缺乏新技术新材料、当代设计艺术、当代教育理念”[7]。这种传承方式缺乏当代美学元素与品牌意识,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与现代科技、生活的审美“活力”充分融合、协同发展,“学徒对技能的多元追求与导师知识、技能壁垒间存在矛盾”[8]。
活态传承如何将传统工艺美术公共文化知识体系与学生的个体生活审美经验相融合,使之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此观之,现代师徒制活态传承其“活力”与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实用主义的管理机制、学习方式与评价模式下,高职院校难以培育出既契合传统特质又饱含时代精神、既“承古启今”又“独具匠心”的高层次工艺美术人才。
三、现代活态师徒制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1.树立道器并举,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教育观
既要做好技艺传承(传型)保护,又要提升专业(传神)水平,即由技进乎道,器以载道、道器并举,做到“技”与“道”、“学”与“术”平衡、统一、协调,是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活态传承发展之根本路径。“‘传’不是保守、固守,乏‘统’单一(技艺)的传只会越传越少,需要将不同的东西‘统’起来。‘统’意味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是固守传统题材样式内容的复制加工,是集众家之长,包含丰富的技艺技能,也蕴含深厚的造物文化,这样有文化统合力的‘承’与创新才有根基,才会发展,才有生命……中国传统之所以伟大,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将东南西北各地的文化统合起来进而繁荣发展”[9]。
凭借现代数字技术化传承(如3D打印、雕刻)虽可大众化,却失去了传统手工艺的人气味与情感生命魅力,即“灵韵”的消失[10]。“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的不只是工艺和技术本身,同时承其文化精神。正如《考工记》所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正好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在充分认知材料特性与工艺特点基础上挖掘其(作品)精神内涵,在其核心技艺原真性基础上,做到“守、破、新、合、立”融会贯通,激活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生命活力。
2.加大职教体制机制改革力度,释放传承创新活力
“传统工艺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为大国工匠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1],而大国工匠培养的核心在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而言,应提升对传统工艺美术价值的认识高度(如创建“中华工匠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突破目前办学层次瓶颈,尽早创办“学术并举、尚术为主”的职业型、技能应用型高职本科。
尤其是要借助2021年上海将举办第46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之东风,动员更多优秀师生参与活动,抓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这一时代机遇。健全和完善“大师”的认定、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构建“中华传统工艺造物文化传承与发展”课程群,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业已实施的《工艺中国》系列课程,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教育资源优势。
对肩负传承的“大师”团队“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12],增强中国传统工艺的丰富表现力,做到个人技艺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紧密联系,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不断激发新的创新原动力和提升审美创新设计表现力;打造学徒“匠心独具”的能力,对学徒注重传统工艺美术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加强通识教育,造就适应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当代转型发展需求且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与时俱进,树立“新工匠观”
“当一个学科发展到十分完整和尽善尽美时,必须要跨越、超脱本专业的知识领域,才能不断领悟和突破它的固有形式。因此对不同现代艺术流派、不同艺术种类要跨门类、跨学科地互相沟通、观摩、学习、研究、交流。长此以往,现代性、时代感也就孕育其中了”[13]。
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整合构建多学科、多专业集群间相互支撑、渗透的全生态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专业未来的延展性。如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发掘传统工艺审美的隐性知识,使之显性化、体系化、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促进信息化、数字化,集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云技术、AI于一体,减少重复烦琐性工作,传承优化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创新研发能力,以充分释放师徒间的情感、想象及创造力[14],是一条更加科学、有序、深入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传统工艺丰富的文化IP、技艺和材料,是传统内容转向当代生活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创意设计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特点,可派生出提升创作水平和风尚引领的跨界、概念、身份性以及公共性等多元艺术价值,这是高等教育手工艺创新发展的优势。如探索传统工艺创新路径,以设计观念创新活化传统工艺样式,以设计语言创新转化传统工艺内容,以设计创意产业创新转化传统工艺产业,以品牌设计创新转化传统工艺标识。工艺美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双重属性,其设计形态的最终实现与理工科及艺术学科等相关学科密切相关。其专业教学应当综合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属性,从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11]。
倡导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人技共进的新特质,即树立“‘新工匠观’:1.传统融合现代化的新手艺观,2.性能超强美观化的新材料观,3.先进前瞻科技化的新技术观,4.产学研用平台化的新业态观,5.注重(师徒授受式)的文化生活与品性培养,6.注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均衡培养,7.注重互动、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8.注重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践学习”[15]等。打造工艺美术大师、技术专家与现代设计师的合作平台,不断激发新的创新原动力和提升审美创新设计表现力。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艺术、生活、技术、商业四要素交融,推进传统工艺美术与上海城市生活结合,与现代设计、时尚元素融合,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总体改革思路。
学院传承与当代科学技术结合,设立木艺、玻陶、纤维、石材、金属、皮艺六大工艺研究中心,以研究与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每一个研究中心的建立在国内学科和专业领域都将是独特的;同时还与现代工业紧密联系,开启艺术院校与硅酸盐研究机构、光谱研究机构等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对传统工艺(比如玻璃、陶瓷、漆器)进行定量科学分析,提升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准,致力培养创新型的工艺美术人才。
4.构建传承共同体联盟
加快国家传统工艺美术大数据库建设,充分聚集力量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传承教育联盟体系,系统地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思想与现代技术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审美、新需求,设计应用到家居生活、公共艺术以及独具特色的日用产品中,产、学、研、商、用,协同创新,驱动传统工艺美术新的品牌创新发展。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建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联盟,通过集聚和优化配置资源,以小规模、多校区、功能化、精品化的办学形式,实现校区、园区、街区的一体合作,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虹口区石库门生活艺术形态、浦东新区珠宝小镇、长宁区皮艺高端定制等项目,使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桃花坞模式”“镇湖模式”“雷山模式”及“大师工作室”等四种运行模式,有力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
5.推进工艺美术传承批评学科建设
2018年12月14日,首届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召开,旨在建设工艺美术批评学科,促进工艺美术创作与理论的互动,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创作、评论和策展人才。正如尚刚教授在致辞中所言,在坚实的工艺美术史论研究基础上,建立面向当代实践的工艺美术批评学科,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建立面向当代传承实践的工艺美术批评学科,使现代的活态传承发展更加科学、充满活力,对找到我们传统文化自信,共筑传统工艺的融合智造振兴,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刊物推荐:浙江工艺美术旨在宣传党的工艺美术方针政策,交流创作设计经验,开展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整理发掘传统技艺,交流工艺品生产的技术革新经验并推广其成果。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