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论科普图书的疗愈性与高校科普阅读推广实践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6-24

  摘要:阅读载体对于心灵的疗愈作用已被人们认知。一直以来,阅读疗法所选用的书籍主要是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章从科普图书的疗愈性、阅读疗法视角中的高校科普阅读推广特性、高校疗愈性科普阅读推广的实践等方面,论述了科普图书的疗愈性与高校科普阅读推广实践。

  关键词:阅读疗法;科普;阅读推广;疗愈性

图书与情报

  开卷有益,阅读营养心灵,阅读载体对于心灵的疗愈作用很早就被人们认知。阅读疗法专家王波指出,“阅读疗法所选用的书籍主要是人文科学方面的,既然人文科学本身是出于治疗的目的而发生的,先天具有治疗的功能,那么,作为人文科学载体的书和其他读物,当然也就具有了治疗的功效”[1]18,日常阅读推广中,文学与哲学、历史类读物占据主体地位,而自然科学专业书籍限于专业面的区隔,受众单一,在阅读推广书目中极少。本文立足高校阅读推广,对以自然科学普及读物(以下简称科普读物)的疗愈性与阅读推广实践进行研究探讨。

  1科普图书的疗愈性

  1.1科普读物是阅读疗法文献的重要部分

  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1]15-16。我国汉代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希腊人将图书馆想象为“灵魂之药”的宝库。科普图书本身也是高校图书馆文献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合适的对象,在合适的时间、环境“善读”,可以发挥疗愈效果。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专门讨论阅读疗法文章《一家文学诊所》的来源期刊——创办于1857年的美国《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自我标明为“一本关于文学、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杂志”,被称为美国人的“思想餐桌、美学看台和科学课堂”,进入20世纪后,在着重关注政治、文化的同时,对于科学技术前沿同样高度关注。二战后,它率先发表原子能技术的文章,最早对人工智能进行了介绍[2]。从《大西洋月刊》的创刊史,可以感受到科学与艺术、文学一同具有疗愈性。

  1.2科普读物是阅读疗法中基础性的内容

  王波认为,宗教、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有太多的无助感、敬畏感、茫然感、空虚感等精神危机,需要创设精神支柱和价值系统加以疗救[1]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与人类生活的紧密相连,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在全球范围内与商业紧密联系时,部分公众担心,科学因为某种内在的动力学——某种不计后果地追求控制自然的能力——而正危及他们,并且担心科学家与大企业共谋——为追逐利润而搞坏世界[3]。纵观历史与未来,人们对科学的疑惑需要通过科学普及来传播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疏解公众的焦虑与恐惧,而科普阅读推广是科学普及的基本方式。

  1.3科普读物具有书疗的信息、益智、领悟和娱乐的作用

  西方学者M.莫迪认为,图书在治疗中发挥的信息、益智、领悟和娱乐四种作用[4],科普图书对于其他类图书而言,不仅可以增进知识,接受科学思维训练,还能增强受众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首先,信息作用——渴望获得信息是人类的一个重要需求,人们都希望能与人沟通并为人所理解接纳,以书为伴有助于缓解这种与现实的冲突,科普图书同样如此;其次,益智作用——科普图书虽非消遣性读物,但语言通俗,易读易懂,促进人们积极思考,健脑益心;再次,领悟作用——把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成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使病人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消失症状,这个过程就是领悟。现实中的心理治疗,病人常怀疑医生是在说服自己接受预先想好的诊断,而使治疗无法进行,但图书用于心理治疗可以发挥投射、暗示作用,其见解易于被真诚地接受;第四,娱乐作用——科普图书以公众化的语言,让读者能在悠闲、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释放紧张,排解抑郁,驱赶无聊,达到愉悦心情的效果。

  1.4科普阅读推广使科学的疗愈作用得到展现发挥

  在高等教育界,教育学者对科学与心理疗愈的关系有很多清晰的阐述,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该校2018年本科新生入学典礼演讲中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下,不断驱除愚昧,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5]。2018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典礼上,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潘建伟院士讲到:“科学的首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在于它是赖以达到内心宁静的最可靠途径”[6]。

  在这篇主题为“科学的价值”讲演中,潘院士对大学生直接点明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显性说明了科学普及之于阅读疗法的意义。科普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纽带,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普及,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驱除愚昧,从容自信地面对现实的困惑和挑战。

  1.5科普作品兼具科学与人文属性

  王丽慧认为,传统科学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的“工具价值”,忽略了科学的其他价值,从而导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应该将教育的目的明确为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而不仅是传授知识[7]。好的科普作品既体现高深科学学术,又富于文采,言之有文,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快感,创设生动、有趣、悬念迭生等情境,激发读者好奇、质疑、求知、愉悦的心理,将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情感放在优先的位置,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阅读好教材。

  2阅读疗法视角中的高校科普阅读推广特性

  2.1高校科普应该是正宗科普

  1976年,美国乔治·巴撒拉(G.Basalla)在“流行科学:诠释大众文化中的科学”一文中认为科普可以分为正宗的科普和“流行科学”。正宗的科普不是供给劳苦大众享用的,而是供给受过高等教育、数量有限的那部分人享用的。“流行科学”类似于流行歌曲,英文称为“popscience”,主要与科幻、连环画和卡通片有关,是拥有广大消费市场的文化消费,是一种低层次科普。巴撒拉认为,“流行科学是科普的一个方面,从来未被系统地研究过”,随着大众文化研究的成熟,科普界的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8]。大学科普主要是这种严肃的、正宗的科普,科学只承认被实验证实的东西,大学科普关注的应该是这些专业学科的知识及经过实证的知识。只有正宗科普,才能使科普图书的治疗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2.2高校科普应按不同层级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升大学科普的疗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中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训练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兴趣,从而引导读者去探索。做好科普难,难在要让不同的人群都能理解知会,而面向的人群知识层次跨度大。

  大学生人群有基本的科学素养,高校科普阅读推广可以选择相关学科科学教育类读物,既向学生读者传播普及学科知识,扩展知识面,同时普及科学方法,培养训练科学思维。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提升科普阅读效果。对不同层级的受众,要抓住对方的兴趣点。面对硕博士生,也许可以从个人的成长经历讲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们正好处在思考人生价值的阶段,这些内容会对他们有所触动,让科普活动有更好的效果[9]。科普阅读读物的选择推荐也同样如此。

  2.3高校科普偏重于多向互动的知识传播与交流

  大学教育阶段是摆脱应试教育,转而强调自主教育、自主学习的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施莱尔马赫《德国意义上的大学随想》指出,培养学生洞察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科学精神,是大学的使命。我国传统的科学普及一直以自上而下行政主导占主体,科学普及中具有明显的知识单向流动特征。

  与传授既成知识的中学课堂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主要任务是在已经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优秀青年中,激活他们思想中的科学理念,使他们在科学的立场上体察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自觉地学习科学的根本法则[10],从而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发现能力与思考能力。大学科学普及偏重于多向互动交流,发挥受众的主体性意识,读者通过参与本身可以宣泄情绪。同时,大学生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科普知识,大学科学普及侧重于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与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3高校疗愈性科普阅读推广的实践

  科普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共识[1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在校园阅读体系中应有针对性嵌入科普阅读推广活动,关注科普的疗愈作用,推动科普阅读育人实践。

  3.1以科普经典阅读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心智健康成长是高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科普经典作品是大众的、普及的、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通过传播理性、科学的思维理念,去引导读者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作品。王余光教授认为,读书或阅读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方面有益;徐雁教授把经典名著归为温补人类心神的“十全大补丸”[12]。

  科普经典与所有中外经典名著一样,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思想与价值。达尔文《物种起源》、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霍金《人类简史》、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以及中国传统经典《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学普及图书在高校阅读推广书目中也有出现。学界普遍认为,包括科普图书在内的经典阅读对于读者心智成长的抚慰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围绕科学经典书目开展阅读辅导是发挥科普经典疗愈作用的基本途径。

  3.2围绕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科普阅读

  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普活动,有针对性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公众困惑,易于引起公众的共鸣,活动效果好,成为发达国家常见的科普形式。如欧洲联盟通过定期开展公众观点调查,及时了解公众科学认知情况,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克隆技术、转基因问题、纳米技术应用、核能利用等议题多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13]。现代社会,科技无所不在。

  在我国,近年来地震灾害、流行性疾病、艾滋病蔓延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污染物处理很容易引发公共事件,生物疫苗、基因编辑技术、雾霾、食品安全、人工智能让人们困惑与忧虑。科技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这种紧密相连的趋势还在继续加强,这一切都需要教育机构推进科学普及和公众理解科学工作,克服传统科普把公众看作被动信息接受者的思维,充分关注科普发展趋势,构建良性的科学与社会间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科学思考能力,保障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与社会和谐。

  3.3开展科学家人物传记类读物和科学史图书科普阅读推广

  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征程中,科学家、科学大师就是先进典型,他们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的事业观、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详实的学科发展路径,是科普阅读推广的鲜活教材。

  在追寻“钱学森之问”中,以《钱学森传记》《钱学森中国星》《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等书目,开展科普阅读推广,可以让读者感受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的科学精神和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科学等科学知识,感悟科学大师在事业、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与取舍智慧,形成一场生动的科普教育课。

  4结语

  高校科普工作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方面[14]。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普阅读推广,发挥科普阅读推广的疗愈性价值,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体现,也使高校更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15]的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

  [2]MCCHORDCROTHERSS.一家文学诊所[J].图书与情报,2009(2):21.

  [3]刘兵.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5-11-02(6).

  [4]沈固朝.西方对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6):276-277

  相关刊物推荐:《图书与情报》(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合办的专业刊物。创刊20多年来,经过几代学人劳动汗水的辛勤浇灌,《图书与情报》已成为全国图书情报界乃至相关专业的一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