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之后,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成为必然。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满足家居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已开设了诸如环境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但通过对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很多毕业生在刚工作之时仅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对产品推广所需的市场营销知识一无所知,直接影响了后期工作的推进,这是设计类专业教学发展至今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设计教学,人才需求,营销课程
一、设计类专业植入营销类课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又一个的制造业领域创造了奇迹,通过拼数量、拼规模、拼质量、拼价格的各种方式,使得由中国制造的商品走向了全世界。但事实上从商品利润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的利润占比并不高,特别是在一些高端商品中体现得尤为清楚。到现在老路走不通了,到了拼技术、拼设计的时候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设计的力量。在设计产业化发展异常迅猛的时代里,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营销作为设计方案在市场流通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对设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设计类专业植入营销类课程的内容选择
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有针对性。营销类学科是一门丰富且细致的专业性学科,它涵盖流程、理念、方向、分类、策划、应用、方法、分析等知识,它与设计类学科在理论知识体系上可以说是完全不相关的,但营销知识也渗透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专业特点的原因,设计专业的营销课程需要与常规营销专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区分,应根据具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适合设计专业特点的营销类知识板块进行教学,这样更符合专业需要,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设计专业的课程进度来有针对性地穿插营销知识技能,准备相关的案例和知识。例如,在进行设计产品的后期销售地点选择与消费群体定位的相关内容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营销学中对消费区域的选择与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其中,这样就可以把设计中没有涉及的产品后期销售的空白填满,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设计类专业植入营销类课程的方法探究
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及举办一些模拟比赛。首先,“设计方案”就是设计类专业生产出的“商品”,在方案完成之后,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运用合适的营销策略把“设计方案”推销给企业。
根据这样的原理,营销课堂上就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的模拟活动,让学生组队分角色扮演设计者和营销者,通过角色扮演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检验自己理论上的漏洞。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并对设计方案的质量、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自己的设计方案走向市场。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营销模拟方式的程序和手段是否规范,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全契合。
四、设计类专业的营销类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做法来进行对营销学知识的加强。
首先,在课程的备课上,教师要结合营销学知识准备一些可供具体分析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具体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论,自主消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营销知识,让营销知识与设计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对这两个专业相结合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还能够从具体案例中感受到其结合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由于学生所学习的是设计专业,那么对于营销学方面的知识自然是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学习好相关营销理论,能够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各个阶段的疑问,以便让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和完整。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理论课程教学完毕后帮助学生联系实习机构,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进行选择,然后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习中去。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要尽量为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实习机构,所选机构要能够与课堂知识高度契合。在学生去往市场一线进行轮岗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进行一对一的督导,辅助学生完成实习,提前对工作岗位有个初步的认识。
总之,企业是设计需要依附的根本,一切优秀设计方案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现在“校企合作”成为高校办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型人才固然重要,但企业更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能够更快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伴随着设计产业化的发展,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此,在设计教学中融入营销学知识能够进一步丰富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秦瑶.探析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营销类课程的重要性[J].美术大观,2017(10).
[2]蔡玉硕.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的目标与原则[J].设计,2017(19).
相关刊物推荐:《美术大观》(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主办,融学术性、观赏性、实用性、资料性于一体,成为艺术界高端的、具有前瞻性和艺术指导性的美术类双效期刊。主管单位:辽宁出版集团,主办单位:辽宁美术出版社,国内统一刊号:21-1173/J,国际标准刊号:1002-2953。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