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地方志功用的定位出发,分析了影响地方志服务功能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提升途径。要提高质量,编纂精品地方志;加大地情研究,开发地情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
【关键词】地方志;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已绵延千载。据统计,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作为历史文化永续利用的基本载体,其连续、广泛的资料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全史”、“一方之百科全书”。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两千多年来,地方志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是人们了解各地或当地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俗风情的重要渠道。
一、地方志功用的定位
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地方志功用为“为国史取材,辅政教,裨风教”。方志界普遍认同了这一观点,即“存史、资治、育人”成为地方志主要功能。2006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制定《条例》的原则之一,并将“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作为地方志机构工作职责,规定“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将地方志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从法律上确定下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可以说“修志为用”、“经世致用”已成为地方志的终极目标;开发利用方志成果,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职责。
二、影响地方志服务功能的因素
1、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服务不够修志单位和工作人员长期被视为“弱势群体”,社会对方志界的冷落,使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地方志工作者的参与。同时,地方志机构普遍对自身的服务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够,存在“重编修而轻利用”的思想。导致花费时间、精力编纂出的数十万字或百万字的志书、年鉴及地情资料,躺在库房,放在书架而束之高阁,或是从书桌到书架,从专家到专家,难以融于信息社会。
2、品种和形式单一,服务领域范围有限目前地方志的编纂成果主要是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还有一些地情丛书。品种少,且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原因,印刷出版的数量少,发行渠道窄,发行范围小,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赠阅和免费领取的方式进行发行,主要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地方志在出版后被放置在资料库中,读志、用志活动不能有成效地开展,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同时,地方志编纂周期过长,且主要以书籍等纸质介质形式面世与存藏,在新媒体、新介质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手段和范围、运用实效有明显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其服务功能。
3、自身建设滞后,宣传不够地方志机构不畅、经费短缺,是制约地方志服务功能的直接原因。全国地方志工作机构大部分为二合一、三合一机构,编制人员少,只能应付日常编修工作,而无力从事开发利用。且基础建设落后,无专门的资料室、阅览室,也不能为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再者由于地方志机构自身宣传不够,使得外界对地方志知之甚微,许多地方志出版后,外界对该成果知晓率不高,从而导致地方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影响了其社会效能的发挥。
三、提升地方志服务功能的途径
1、提高质量,编纂精品地方志
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地方志作为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宝库,只有高质量的志书才能为研究地情起到真正作用,为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现实的咨询参考和史料支撑,达到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如果我们在记录社会发展变化时错载了,这些错载的内容就会不断地被应用、引用,客观上起到传播失实资料的作用。对阅读者提供错误信息,对决策者进行误导。
要提高地方志质量,首先要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这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基础。其次,要提高修志人员的质量意识,明确我们修志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志而修志,而是为了提供可靠的国情、地情资料以服务当代,是为了系统地保存一批有价值的地方历史资料,嘉惠后世。
2、加大地情研究,开发地情资源
开展地情研究、挖掘本地地情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志文化是地方志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地方志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志书、年鉴为载体,以地情丛书为渠道,开发利用地方地情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工作和社会建设。利用地方志书、地方年鉴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地情研究,根据本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编纂地情丛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为爱国主义教育、地情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给养。
例如,宝鸡地志办在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中编纂了《历代名人咏宝鸡诗书鉴赏》,旅游名城创建中编纂了《宝鸡名胜》等地情丛书,为推进宝鸡“四个城市”建设,编纂出版了《宝鸡简史》,这些为全社会了解宝鸡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服务,为宣传宝鸡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发挥了作用。再者,针对不同读者编纂其需要的地情丛书,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裔作为对象,编纂微型方志《上海概览》,进入台湾和海外图书市场,已成为上海与各国友好城市交流的读物,达到更好地介绍上海、宣传上海的效果。
3、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
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思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要打破“官修官看官用”的观念,树立“官修民用”的理念。将读志用志的对象由“官”向“民”转换,向社会各阶层延伸。志书的发行除要向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倾斜,如: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等。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投资者赠送志书,扩大宣传面,用志面。
开展志书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让志书走进寻常百姓家,使更多人认知地方志,享受地方志成果。其次,择志书之精华,编写地方简志、年鉴简本、地情丛书等可读性强、简易、便捷的“口袋书”,为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地情风貌、发展历程等提供便捷方式。第三,要加大宣传,在电视开辟方志专栏,在地方报刊上开辟方志专版,编写地方志信息期刊,刊载地方志工作信息,宣传地方志成果,讲中国故事,营造全社会读志用志的氛围。
充分利用市县区地情网,整合地方志资源,加快地方志网络化、数字化方志馆建设,使之成为地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地情收藏和整理、研究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地情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地方志”,将方志文化与文化广电、旅游、教育、档案等社会公众网络平台融合,进一步扩大网络方志文化影响力。
第四,加大与外地修志成果的交流,通过交流宣传本地区,提升本地区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提供史料支撑。同时从外地地方志成果中挖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地方志建设要把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志书质量、挖掘地情资源、创新用志理念、拓宽用志渠道,营造读志、传志、用志的氛围,充分发挥地方志的社会效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期刊推荐:《广西地方志》以探讨方志理论、续修理论,指导志鉴编写,评介志书,反映广西古今地情,服务三个文明建设为宗旨,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具有指导性、学术性和资科性的方志刊物。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