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探析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伕”的特征及传承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5-10

  摘要:“跳马伕”是江苏如东县一带有名的传统祭祀舞蹈,它已升华为如东精神的象征。为的是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进,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跳马伕”是当地人为祭祀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俗文化。通过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与整理,对“跳马伕”的舞蹈历史与起源、舞蹈风格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苏北民间舞蹈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跳马伕”,舞蹈风格,审美特征,传承保护

艺术教育

  一、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伕”的历史概况

  “跳马伕”是一种流传于江苏北部如东县的具有浓郁宗教特色和深厚民族文化的男子民间舞蹈,它不仅表现了古代如东人民勇猛剽悍,还表达人们驱邪避灾、迎祥纳瑞的美好渴望与期盼。2011年5月23日,“跳马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简洁粗狂,气势雄壮,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关于“跳马伕”的来源,民间大多倾向于一种传说。

  据传,“都天王爷”是唐肃宗对其守将张巡的追封谥号。唐至德二年(757)十月,张巡(709—757)为抵抗安禄山叛军,守唯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十月,弹尽粮绝,乃罗雀掘鼠,给将士充饥。叛军再犯,张用奇谋令军士身系马铃,在城头奔跑,使叛军疑是援军已到,魂飞魄散。张巡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后来朝廷追封,百姓建庙,并于其生日进行祭祀。

  明清之时,倭寇海匪经常骚扰沿海,当地人们寄情于张,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灾降福,于是将供奉逐渐演化为“烧马夫香”,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如东丰利、马塘、掘港尤甚。经过一代代苏北人民的传唱与发展,“跳马伕”舞蹈已然从最初群众敬神和娱神的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一种娱乐锻炼的民间舞蹈,不仅蕴含着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还寄托着人们缅怀先烈、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成为了当地人们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之一。

  二、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伕”的特征

  “跳马伕”原本是一种祭祀习俗,是由祭祀仪式发展演变而来舞蹈种类,且受苏北地区多战争的影响,它音乐、服装、道具和表演程式大多都与祭祀和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雄壮的音乐特征

  在舞蹈音乐方面,“跳马伕”也独具特色。整个舞蹈无音乐伴奏,这在整个民间舞蹈文化中都是十分罕见的。“跳马伕”舞蹈巧妙地运用马伕身上佩戴的马铃、马伕的吼声以及锣等乐器声进行伴奏和渲染,“跳马伕”舞蹈演员用其稳健雄壮的步伐配合乐器声形成了一幅自然朴实、动人心魄的画面。观众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几百只甚至上千只铃铛同时发出响声的同时,马伕也不时的发出“呵呵,哈嘿”的雄壮吼声,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古代战斗的场景之中,氛围更加浓烈,更容易引起共鸣。

  (二)新奇的舞蹈道具

  “跳马伕”的舞蹈演员担任着“马”与“马夫”双重角色。表演时他们通常会携带三种特殊的道具,分别是“马桩”、“马铃”和银针。当地人民会在“都天王爷”的诞辰日,抬着放着“都天王爷”神像的轿子出巡,参加“跳马伕”的人,始终伴着神驾在其前后跳舞,舞蹈中常出现的挑担、行船、撒网等相似的动态代表着渔民、盐民、以及沿海农民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早已没有这种迎神赛会的活动了,但是“跳马伕”却以舞蹈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从最初的祭祀仪式转化为男子舞蹈。“马扦”、“马铃”和银针也成为“跳马伕”的特色所在。

  (三)独特的舞蹈服饰

  “跳马伕”因其怪异独特的服饰从而给观众留下独特的印象,其颜色主要以红色与黑色为主,他们身上系着马铃,嘴里衔着银针,头上戴着红缨嵌宝牌面,手里拿着马扦,胸口悬挂着护心挂锁,腿上裹着素色棉布,脚下穿草鞋,虽都为男性,但也都穿着镂空黑底短裙,这种怪异的穿着搭配非但没有让人看出丝毫的不协调,而且使人眼前一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完整的表演程式

  “跳马伕”作为男子群舞,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至几千人。据丰利镇的王昌文(1901年生)等老人回忆,丰利“都天王爷”出坛时的规模最为宏大,其中仅跳马夫就达到3600人。“跳马伕”属于集体舞,它的队伍数量可以是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是一个方阵,整齐一致,气势宏伟。他们或相互穿插,或独自转圈,千变万化,绚丽多姿。

  三、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伕”的传承

  (一)将“跳马伕”带入高校课堂

  众所周知,学校是学习与传播文化知识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宣传文化的有利堡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寻求一个契机,将“跳马伕”以一个合理的形式安排到高校课堂当中。“跳马伕”是舞蹈的种类,我们有必要将它开设到江苏省有舞蹈专业的院校当中去,甚至扩展到省外的舞蹈专业院校,整理素材,编辑教材,引入课堂,规范训练,创作一些有关“跳马伕”的舞蹈剧目等等,让更多的舞蹈专业学生能够接触到它,了解它,并掌握它。

  除此之外,由于“跳马伕”起源于祭祀敬神,表达的是人们驱魔除病的愿望,所以其中不免有与中国武术相类似的地方,如“跳马伕”中的仆步、马步、弓步等步伐就与中国武术的步伐相像,我们就可以将“跳马伕”与中国武术课程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课堂的多样化,同时也促进了“跳马伕”的传承和发展,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二)鼓励并支持老艺人言传身授

  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老艺人的事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其次,政府在支持的同时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老艺人们能够安安稳稳的传授“跳马伕”,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担心,例如可以将老艺人们带入学校里,让其成为一种职业,这样,不仅解决的老艺人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们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最正宗的“跳马伕”,达到言传身授的效果,一举两得。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措施,政府还有许许多多的措施可以去开发利用。无论如何,只有让老艺人言传身授,人们才能最真实的感受到“跳马伕”的特色,这是“跳马伕”发展最原始的办法却也是最实在的办法。

  (三)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

  “跳马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物竞天择,才能得以存活。由于片面单一的动作,“跳马伕”已很久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了,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创新,要求更多的舞蹈编导者、作曲家等等高水平专业人士融入到“跳马伕”创新队伍中来,在不改变“跳马伕”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其动作与表演形式进行升华,对“跳马伕”音乐、服饰、道具等进行艺术提升,从而能够让它更好的在舞台上呈现,让更多的观众得以接受和欣赏。

  其实,舞台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在当今社会潮流下,广场舞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动作进行整合编排,改编成当下流行的具有健身意义的广场舞,这种亲民又健身的方式必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如此就为“跳马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品,为“跳马伕”的发展道路铺设更稳定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跳马伕”的历史概况、舞蹈风格及特征的描述,我们对“跳马伕”可以达一个初步的认识,它从单纯的宗教祭祀活动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绝非偶然,它是必然的结果。作为男子舞蹈,它表现出的威武刚健、庄严肃穆都是可以预见的。“跳马伕”不仅是作为苏北民间男子舞蹈的代表,更是我们了解、开发江苏民间男子舞蹈形态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我们应不断的了解和提炼“跳马伕”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推动江苏民间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同春.浅谈江苏民间舞蹈“跳马伕”舞的风格特征[J].艺术教育,2001,12.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

  [3]许岳军.江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4,12.

  [4]王建法.民间舞蹈跳马扶传承策略探析[J].大舞台,2012,12.

  相关刊物推荐:《艺术教育》(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是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艺术院系)、艺术类中专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流的大型权威学术期刊。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