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的背景、价值与该类研究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思想,推介了一批国内外图书档案资源融合相关研究成果及图书档案一体化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图书档案,融合,一体化
1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背景
图书、档案资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国家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图书档案等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重要使命。二者的融合,将为文化的传播与资源的高效利用带来大力的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己经率先开展了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实践,在图书、档案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我国也在积极开展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跨部门合作实践。
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在宏观层面上,是由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推动跨部门馆藏资源融合的进程。在一般层面上,则是因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得不同馆藏部门的资源融合成为一种可能和迫切的需求。在微观层面上,用户对于图书、档案、博物资源全面获取的诉求,加速了传统馆藏机构业务流程的变革,目标用户不再关注信息的来源和属性,而对信息内容的实用性与价值性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注。
实践中,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开始跨部门合作,成立图书档案博物一站式服务中心,部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两个部门合并成为图文信息中心,促进图书、档案资源的融合,构建了图书档案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笔者所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由图书馆、档案室、技术中心整合成立图文信息中心,变革后的图文中心构建了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服务平台,图文中心建设的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已运行6年,进展稳定。
2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价值
2.1学术价值
在学术研究上,揭示了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两个不同学科,在图书档案资源融合背景下,信息资源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相互融合与影响的机制。图书、档案资源服务尽管同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但在其各自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以学科交叉为基点,从不同视角探索图书馆、档案馆等图书档案资源服务融合的点、线、面,为学科融合做出贡献。
2.2应用价值
在应用价值上,可有效推动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特别是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进一步树立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激活高校图书、档案、博物等文化资源,传承文明、共享知识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各高校纷纷建立图文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把图书馆与档案馆整合起来,通过建立统一的图书档案资源揭示与共享平台,促进图书档案资源的共享。
3国内外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概述
3.1图书档案资源融合研究进展概述
为了解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概况,课题组2018年7月8日利用CNKI以“图书档案融合”进行篇名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命中39篇文献;再以“图书档案一体化”进行篇名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命中339条文献。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均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最早的文献是1985年娄承浩同志发表在《上海档案》的《科技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体化———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点设想》,图书档案融合研究最早的文献是2004年刘玲仙同志发表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的融合趋势》,相比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图书档案融合相关研究和实践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国内外学者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早期研究,为后来探讨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2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概述
娄承浩同志提出科技档案、图书资料、情报工作管理三者同属科技信息系统,都有收集、储存、服务的过程,都面临着管理计算机化、检索自动化、存贮缩微化、传递网络化、复制现代化的任务。三者一体化,便于传递科技信息,便于统一使用装备,便于统一一体化服务。叶鹰教授提出学术界用信息资源管理整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科,抑或在各自学科基础上构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探索,都必须从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他认为,信息本体论、经验认识论和使用价值论构成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哲学基础;资源—人员—服务是三个学科共有的理论轴心,并从不同层面对三个学科的独立性进行了探讨。
刘家真同志指出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具备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从而提出数字图书馆工程应成为一体化服务的主要平台。傅正同志对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二者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肖希明和田蓉同志提出了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概念,即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对分散的、异构的馆藏数字资源进行类聚、融合、重组,从而实现数字化文化资源“一站式”查找与获取。张云瑞等同志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构建图书、档案、博物一体化数字服务网站,在充分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体化数字网站的主要功能模块。他们提出的功能架构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进行聚合,采用的是跨库检索的模式。
楼白宇同志也提出了应该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构建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服务网站,讨论了建立一体化网站的意义,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综合以上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的主要人物和重要论述,可知国内在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与可行性、概念、构建图书档案一体化服务网站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一定的进展。
国外学者则倾向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图书、档案等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此类研究多来自于对国外实践项目的介绍和分析。如Shipman(2000)介绍了加拿大物理存储机构,DavidGreen(2001)介绍了美国的NINCH(美国国家网络文化遗产倡导组织)项目,John-sonR(2001)介绍了英国的欧洲文化遗产门户网站,KirchhoffT等人(2008)介绍了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门户网站项目((BAMP),叙述了该门户实现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持。
3.3图书档案融合服务研究概述
刘玲仙同志在从源远流长的融合根源、提供利用中的互补性、国内外的信息政策为融合奠定了基础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图书情报档案融合的基础,从统一的政策标准、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形式实施中的相互合作问题、建立合理的管理手段等三个方面对融合一体化开发利用提出要求。
罗小臣、罗红、曾小红同志从三馆管理体制分割不统一、三馆馆藏数字资源发展政策不协调、三馆数字资源格式、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不一致等三个方面对图博档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构建面向用户的平台和应用层、构建趋于服务导向的用户保障体系、建立“一站式检索”框架,方便LAM(Li-brary,Museum,Archives,简称LAM)跨平台整合等三个方面论述图博档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实现;从面向用户、面向需求、面向服务的新思路、建设先进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行业竟争力等二个方面提出了图博档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新思路。
赵生辉、朱学芳同志在界定图书、档案、博物数字化服务融合策略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空间思想,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构建了融合策略的分析框架,详细探讨了图书、档案、博物数字化服务融合的12种组合策略,经过综合比较后认为,当前我国应该优先发展“仓储策略”,重点发展“联盟策略”,适当发展“集成策略”,暂缓发展“合并策略”。
朱学芳同志在总结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自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叙述了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融合研究成果情况,对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化信息服务融合研究做了系统梳理,提出需要大力加强图书、博物、档案信息共知共建共享,加强三馆融合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海群同志基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与档案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政府信息管理等方面职责的一致性,通过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事业的结盟、合作、合并态势,综述评价了国外图书档案战略规划及合作的若干经验。
肖希明同志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内容包含整合背景、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建设、问题及趋势等。国外积极面对社会公众共享人类文化和信息资源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融合,构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重点在数字资源融合的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上,而对不同机构数字资源与服务融合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关注不够。
穆向阳同志概述了现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并对GoogleArtProject和WorldDigitalLibrar-y等具体案例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及服务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LAM数字资源服务模式融合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LAM数字资源整合深度与服务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资源整合层次相适应的服务模式融合目标及策略,构建了LAM融合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等,以期促进LAM融合服务模式的创新。
赵红颖同志指出,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实现最终是设计开发出一站式的服务门户。欧洲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门户网站的设计,但是网站功能的集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的构建在技术上己比较成熟,难点在于功能模块的设计,体现融合服务理念的门户系统,不应只是在接口上实现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简单兼容,用户获取的信息也不应是书刊和档案的分别呈现,如何集成图书档案信息内容、面向用户知识需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需要在技术、机制设计以及专家协同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门户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②检索及导航系统的设计;③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④专家智慧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张卫华同志提出了高校图书和档案信息资源融合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和档案信息资源融合,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实体融合就是将图书馆和档案室重组,对人员、设备、经费、编制和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建设,实施统一的行政管理,优化各种资源配置。
综合以上图书档案资源融合研究的主要人物和重要论述,当前国内在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概念、现状、存在的问题、可行性与合理性、策略、实践进展、服务模式、服务门户网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该领域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对相关的技术、机制等问题研究较少。国外关于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并不多,研究集中体现在:①论证不同文化机构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伙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大学等不同的文化部门;②对具体合作项目进行介绍。在机构合作方面,N.Carlso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有助于其提升地位、改善服务和满足用户需求。
J.M.Criffith等提出,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对更广泛知识需求的支持起到重要的互相补充作用。J.Novia综述了近年来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合作的趋势,指出文化机构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合作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并且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服务的创新,为不同的机构带来了新的机会,它们应在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以促进信息内容的共建共享。在项目介绍方面,研究者对各自国家开展的数字化服务融合项目进行了系统揭示。
参考文献
[1]赵红颖,王萍.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研究论纲[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
[2]娄承浩.科技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体化———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点设想[J].上海档案,1985(3).
[3]叶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学理基础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9(1).
[4]穆向阳,朱学芳.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6(3).
[5]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6]张云瑞,胡舒曼,王玉平等.建立图书档案博物一体化数字网站之探讨[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2014(4).
[7]刘玲仙.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的融合趋势[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8]罗小臣,罗红,曾小红.图书博物档案三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6(4)
相关刊物推荐:《国家图书馆学刊》由文化部主管、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国内外图书馆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图书情报专业工作者。语 言:中文,类 别:图书馆,主管单位:文化部,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编辑单位:国家图书馆,创刊时间:1977年,出版周期:双月刊,国内刊号CN:11-4099/G2,国际刊号ISSN:1009-3125,邮发代号18-251。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