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论山水画水墨写生与笔墨意象审美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4-11

  摘要:笔墨是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语言,也是作品中重要的艺术审美所在,是山水画视觉造型和审美展现的灵魂。山水画水墨写生和艺术创作作品,其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内外在所呈现的视观感、艺术风格及意象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笔墨语言表达。水墨语言重笔墨情趣和抒情写意,在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传达了作品视觉审美,寄予了画家深层情感,是独特的艺术表现载体,展现出水墨山水画独特的主观笔墨情调和意象审美抒发。

  关键词:水墨山水,写生,笔墨语言,艺术审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水墨山水画追求笔情墨趣,注重抒情写意。气韵生动的笔墨语言一方面传达作品的视觉表现语言,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艺术情感,表现了独特的“有意味的”自我笔墨审美观。笔墨不仅是水墨山水画的语言载体,更重要的是山水画通过写生实践,丰富多变的笔墨语言外在反映艺术语言形态,内在提升笔墨语言品质和艺术意境,传达出水墨山水特有的笔情墨意和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象审美。

  一、山水画写生“写”什么?

  (一)写笔墨语言之创造

  古人强调“多历山川,广开眼界”。在山水画学习和创作中,我们除了多览前人墨迹外,对景写生仍是水墨山水画笔墨语言创新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以造化为师呼吸时代清光、吐纳山川岚气、寄托豪迈情怀,山水画笔墨审美成就了画家艺术风格与高雅格调。写生从描绘实景入手,可获取素材,以丘壑带动笔墨,可探索笔墨语言风格,改变程式造型羁绊,新的笔墨及表现形式将在写生进程中始终影响并改变着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

  宋李澄叟《画山水诀》言“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山水画中长短披麻、斧劈、豆瓣等相对稳定的各种笔墨程式皴法,非主观臆想和一朝一夕所得,而是前人面对真山真水以笔墨写生的方式描摹探索出来,以使笔墨语言与画家的意象审美中的山水和谐的完美结合。水墨对景写生,以表现内容和特征来反映客体,而对物象整合取舍,却以主观的方式,使之具有完整性和独立的审美构思。

  画史中不少画家通过对景写生使山水画作品呈现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笔墨效果,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主客体互动,通过笔墨程式语言的再创造以求山水作品意象审美主观体现,形成了极具自我艺术个性的笔墨语言新秩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水墨写生新的笔墨语言不仅呈现自然造型形象,更充实和丰富了山水画表现形式。写生的过程即为感悟山川自然和笔墨创新创造的过程,感受不同,笔墨迥异。画家把主观的个性审美和带有艺术探索与创新的笔墨符号尽情的交融,使抽象的笔墨语言展现出自我表现意味的主观审美和特殊的笔墨之痕[1]。

  (二)写生亦为写情情乃情趣和情感。

  明沈周《题画》言:“但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于形似之间者。”山水画写生是展现自然之生意和情趣,写生亦为写意,也是写情。作品中的笔墨语言并非既定的程式化笔墨,而是由艺术认知和主观情感支配的,山水画写生不是照搬描摹自然山川,它是画家将自我的笔墨语言、对物象的审美认知以及画面所要到达的意象审美的完美融合。

  写生是能动的主观的情感表达,也是画家主观能动地表现艺术中的自然秩序,反映了自我笔墨的“不似之似”的艺术真实。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中提出“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强调写生的目的是脱离客观真实物象之束缚,传达情感,烘托意境,展现艺术审美。气韵和神采是艺术的真实,张扬和渲染了山水画个性化的笔墨气象[2]。

  融艺术想象和视觉创造的笔墨图式语言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它融合了画家笔墨情感的表达以及观者的审美认知和艺术想象,所展现的视觉存在是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完美的艺术再现和情感真实。真实的情感来自画家,也来自观者。画家对山水物象的认知融入了完美的艺术想象,赋予画家情思的笔墨图式更具有审美价值。观者对山水画作的认知是在对作品符号化、视觉化的语言基础之上的再认知、再创造。山水画写生,其过程即为艺术创造,也是画家情感表达的方式。

  写生中的笔墨实践是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是画家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现,彰显和传达了水墨山水独特的意象之美。写生是一种赋予情思和想象的艺术创作。创造性的山水写生所展现的具有排他性的笔墨个性和视觉张力,是一种笔墨语言的偶发性和画家情感碰撞的一种笔墨试验与宣泄。通过写生,画家拥抱自然,感悟自然,对山川的认知及笔墨语言的抒写是艺术修养与客观物象融入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特定的审美倾向和对自然情感相生相融的过程。当山水画丰富的符号式、创造式的图示语言与画家及受众的艺术情感和视觉审美相融时,赋予艺术生命力的山水画所特有的审美随之展现。

  二、水墨山水艺术审美“美”在哪?

  明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精妙绝伦的“笔墨”是水墨山水独特的艺术载体和风格语言,带给山水画无穷的艺术想象,是山水画艺术实践的语言积累和审美创造,历代水墨山水画之成就之精妙展现了山水画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意境审美。

  (一)营造笔痕,丰富艺术语言

  笔痕即指画家在经营山水画作品时水墨在纸上形成的痕迹。笔痕以线为主,皴、擦、点、染等所留之痕均可理解为由线派生而出。山水画以变化丰富的笔墨语言表现物象,笔墨相成,有无相生,展现了丰富的视觉之美。多变的水墨笔痕勾画轮廓,表现了山水物象形态结构,同时笔痕也是作品丰富的绘画表现语言,是画家对作品艺术风格追求的外在体现,成就了水墨山水独特的造型形态。山水画写生是艺术语言的内心所发,主客一体眼心结合的笔痕营造加强了笔墨语言的抽象性和创新性。在山水画中,笔痕之美在于视觉感官,更体现在笔痕语言的情感传达,不同的笔墨笔痕渗透着山水画家不同的审美情感观照[3]。

  水墨山水画丰富的用笔用线笔痕造型,展现出特有的艺术视觉和极具艺术个性的语言审美。精心营造的笔痕既是山水形态与内容的外在表现,又在笔法笔力上体现了画家内在的艺术功力、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山水画作品应重视用笔用线营造笔痕,苦心经营丰富的用笔用线笔痕造型语言带给我们粗犷、潇洒、流畅、高雅、枯涩、老辣、凝重、润泽等视觉感受,如山水画史中“春蚕吐丝”的柔美委婉,“如锥划砂”的浑厚有力等程式笔痕,展现出迥异的风格特色,反映了笔痕语言不同的艺术审美气质[4]。

  (二)水墨韵致,传递笔墨交融

  水墨韵致、笔墨交融是水墨山水画灵动审美的视观表现,展现了画家的传统绘画修养和艺术创新及其精妙笔墨的艺术张力。有关中国画的“笔墨”理论众多。唐张彦远指出“运墨而五色具”,在艺术表现上运墨与用笔用水紧密结合,形成水墨山水至为重要的枯涩润泽、虚实浓淡、氤氲变化等艺术表现,水墨交融的笔墨语言生成了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视觉张力。

  清沈宗骞对山水画用墨的理解有“老墨”“嫩墨”之说。沉着色深变化较少的“老墨”力透纸背“主骨韵”;色泽鲜增色浅雅逸的“嫩墨”变化丰富“主气韵”。“老墨”“嫩墨”即浓墨、淡墨,老嫩墨的灵活运用,有骨有肉,形成了水墨山水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水墨山水画的笔墨交融依存永恒,笔法墨法密不可分,用笔用墨互为生发。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交融,用笔用墨时而清晰明朗,时而隐晦朦胧,笔墨的变化性和艺术性是山水画家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水墨山水画通过用笔用墨传达物象、表情达意,笔墨交融展现了水墨山水率真的笔墨语音和艺术的境界追求[5]。

  黄宾虹讲“舍笔墨内美而无它”,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笔墨交融和水墨韵致艺术审美的重要所在。水墨交融的精妙墨法和笔痕造型,取决于画家对用笔用墨的掌控经营,水墨山水画毛松的淡墨轻岚,笔痕的虚入虚出,平淡天然的内在笔墨,产生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朦胧意象和水墨交融的艺术气韵[6]。

  (三)强化笔墨,追求艺术气韵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指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山水画交融的意象笔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语言精髓,是作品表现方法,更是艺术造型技巧,表达了画家的艺术主张,体现了画家的审美风格和绘画语言的视觉展现。笔墨气韵早已成为水墨山水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变的笔墨留痕展现出水墨山水独有的气韵之美,交融的笔墨语言成为画家抒发艺术情怀,传达笔墨个性艺术的手段。

  山水画强调笔墨,强化对笔墨语言的艺术创造。千余年来,历代画家创造出各具时代风格的笔墨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形式法则。水墨山水画的笔墨交融呈现出“气韵生动”之美,是艺术家对用水用墨苦心经营之物。“气”在用笔,“韵”在用墨,水墨韵致决定了山水画的视觉张力和艺术品位。作品墨韵的得来主要来自画家对用水的经营,淡墨之美以少胜多,细细品读其“淡雅”之格调,不可名状、变化莫测、因势利导、随机而化。

  “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淡中求变,变中生姿[7]。明沈周指出山水画墨因水而交融生姿、素淡天真、无穷回味,又因水而意境高远、水墨韵致,美不胜收。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乃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其作品近看不辨物象,笔墨点线交织,远观气韵生动,笔墨气韵万千。笔墨层层积染,看似漫不经心,无迹可寻,但细细品味,浑厚华滋,充满了无穷气韵。当下,单纯的“师古人”之笔墨语言很难摆脱亦步亦趋的程式,其笔墨毫无艺术生命。画家在写生过程中体悟自然,除写异于客观山水之心中丘壑外,其山水画作品在视觉审美和艺术风格上更多的得益于颇具艺术气韵的笔墨之上,笔墨交融与笔墨情趣展现了水墨山水的艺术魅力。

  三、从水墨写生中感悟笔墨意象审美?

  山水画为什么要有“笔墨”意境?明董其昌指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山水画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存在,主要在于它的精妙笔墨和独特的意象审美,这是一种比自然山水更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传达。笔墨语言承载着文化气息、文化修养、文化境界,笔墨意象传递着一种文化信仰,山水画对笔墨意象的展现是至始至终的审美追求,是一种磨练,是水墨山水的价值所在。

  (一)对景写生感悟笔墨意境

  山水画意境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意境主要由笔墨生发。水墨山水画具有自然山川之外的精妙笔墨和意境之美,其意蕴生动与否,取决于作品中对笔墨的经营和笔墨精神的体现。“写”为景情的结合,是作品意境审美之源。尊重师造化,主观把握对象,调动笔墨,对自然的体悟性多于对自然的真实性表现,重视“心源”的能动作用。

  正如宋代郭熙《山水训》所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入睡”,而“淡冶”“苍翠”“明净”“惨淡”正是郭熙在写生中体验和感悟自然后对春夏秋冬诗意境界的理解和抒发,通过丰富的笔墨语言,借景抒情,成就了水墨山水的意象境界。水墨山水笔墨意境来源于画家对既成笔墨的突破转换以及情感外化之展现。山水画家观察自然,目识心记,展现艺术,发现自然山水之艺术本真。抽象的笔墨语言本身生发耐人寻味的笔墨意境,笔墨不同意境迥异。

  个性化的用笔用墨产生出个性化的水墨意境,水墨山水通过画家自我的笔法、墨法、水法,或笔墨层层积染,或枯润墨色交融,笔墨语言创造水墨主体,把握山水精神,展现水墨山水意境之美。山水意境审美来自画家本我的“游观”精神、“造化为我所用”以及对自然山川内美体悟后的自我独立审美的反映,水墨山水作品契合画家的审美境界,方能凸显水墨山水非自然的艺术魅力[8]。

  于是在写生中,画家不受时空限制,超越眼前所见,天马行空,调动艺术思维和想象,主观突破笔墨技法,用自我不特定的笔墨语言,绘写出或晦涩或流畅、或枯涩或润泽、或虚实或浓淡的笔墨,创造出艺术真实,展现当下水墨山水“可游可居”令人陶醉的艺术品位和独特意境。

  (二)艺术创造展现笔墨意象

  山水画作品不是对自然物象简单的复制与临摹,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融入画家对清凉世界的向往与想象,是画家对于境界的追求,对于自我文化的一种积累和视觉表达。山水画的笔墨意象是什么?意象实际上就是通过你的画面去参透你画面之外的那种想象的空间。笔墨意象是山水画作品中独特而鲜活的笔墨语言,笔墨意象玄妙神奇,是客观存在于笔墨之中的象外之气,是画家的修养、造诣和长期的艺术积累,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的大境界大气象的一种寄托。

  所以如果画面里面只有一个眼前能够看到的一个图像,而没有可以想象的空间,那么这幅作品可以说缺少艺术分量。水墨山水画不能忽略其最珍贵最本质的精髓,那就是笔墨语言及其意象审美。通过水墨写生成熟后形成的笔墨语言表现的作品,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新理解。水墨写生既从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出发,又融入自己独特的心灵符号,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浪漫情怀,呈现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意趣和笔墨精髓。水墨山水所表现的意象非单纯营造出画面的视觉空间,而是用笔墨审美语言创造出更让人神往遐想的画外之“意远”。

  对笔墨意象的追求使水墨山水画形成了特有表现形式。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提出“贤者澄怀味象”,即摒弃杂念,以独特的思维习惯体味玩赏客观物象,体现了对主体精神的重视,将绘画从形似的“象”升华到神似的“意”,大大增加了艺术主体或审美主体的主观性及能动作用,此为中国画从面貌和气质上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的根本所在。

  黄宾虹“维绝似与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阐述了中国画应立足于意象造型之上,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境界,这种高于物象原本造型的意象审美不仅是画家心性的表达,更是客观事物与主体内心情感高度契合的统一。“意”是主体精神和强烈感受的集中反映,是一种认知感悟方式,决定了山水画意象的生成、发展和深化[9]。

  传统水墨山水在造型上更多的被赋予了意象性的精神寄托,从而深刻地表现画家的思想。意象造型不是简单的表现人眼于物象的视觉感受,而是画家主观对物象进行一系列加工创造,从而形成一个主客体合一的意象整体。水墨山水画的笔墨造型是中国画意象思维的重要一环,笔墨有着完整而独立的形式语言和评价体系,作品的虚实、层次等关系全靠笔墨营造,此即为中国画所独有的意象形式语言。山水画发展到当下,笔墨理应当随时代,在山水画水墨写生中,结合主观的意象笔墨与多变的个体审美抒发和表现,摆脱教条,凸显风格,张扬个性,才能达到笔墨情景的真正意象审美之境界。

  四、结语

  山水画作品丰富的笔墨语言是山水画视觉造型和审美展现的灵魂,是主客体之间在艺术表现上的抽象,是画家个体的笔墨语言与艺术传达的主观表现和随意性的审美抒发,它传达出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笔情墨意内在品质,展现了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内在审美。重拾山水画写生传统,有利于深入挖掘意象性笔墨造型审美的内在价值。水墨写生使画家更深层次的体味和发掘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其间的运用和表达已形成一种内在的意象审美默契,使绘画传情达意,彰显了笔墨个性,成就了审美风格。就某种意义上讲,在写生中形成的山水画笔墨语言,把握和传达出笔墨特有的意象审美,成就了作品的艺术审美,展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特质和意象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87-188.

  [2]王海峰.从写生中体味山水画“线”的笔墨语言创新[J].黑河学院学报,2016(6):174-176.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7.

  [4]陆俨少.山水画刍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4.

  [5]刘聪.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辩证美学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7):19-24.

  [6]王伯敏.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34.

  [7]任明华.丹青氤氲:国画艺术时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5-77.

  [8]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55-56.

  [9]李慧国,高雄山.从张大千论笔墨之画语窥其“求真”思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39-41.

  相关期刊推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6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内江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A4开本,理科7个印张(112页),文科8个印张(128页),文理科各6期,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1-1785,国内统一刊号为:CN 51-1621/Z。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