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传统建筑木构艺术形态构成与审美意境表达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4-03

  摘要:传统建筑木构艺术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艺术的瑰宝,其内涵深刻,是智慧与审美、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因此,分析研究传统建筑木构艺术对于当代社会审美观、美育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以木构艺术形态构成为切入点,通过解析木构艺术形态与特点,从美学特征、现代语境、装饰与韵律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传统木构艺术的审美意境构成,深入解析了传统木构艺术所蕴含的审美意境,彰显了传统建筑木构艺术是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统一体。以期唤醒人们对传统建筑构成与审美意境的理解,为构建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木构艺术,形态构成,审美意境,美育

艺术研究

  2018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表达了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当今时代,如何遵循美育特点,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信中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指示,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中华美育的精神底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美育则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民族特征。继承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风范,对当代美育教育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2]。

  中国传统木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传统木构建筑,了解其形态特点和美学特征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美育价值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3]。传统木建筑的木构架及装饰构件是我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艺术形式,其形态灵动舒朗,装饰丰富别致,意蕴和谐自然,不仅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且类型多样、琳琅满目,亦区别于西方建筑拥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享誉全球。在发挥美育功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大环境下,加深对传统建筑木构艺术的学习与认识,了解其艺术形态和审美意蕴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建筑木构艺术形态构成分析

  我国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构建筑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结构框架与骨架形式组成了完整的构架系统,主要由梁、柱、檩、枋、椽以及斗拱等构件组成。这些构架的位置、大小以及排列次序有着严格的规定,以此构成了木构建筑的核心框架。木构架整体几乎完全用榫卯方式连接,建筑整体稳固,且富于张力与自然之美感。

  其中连接繁密的斗拱构件是整个木构架系统中最为精妙的结构,其功能之大,既能够承托屋顶又能减缓负重,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最具典型性特征之构件。为便于分析,以传统木构架形态为主,忽略其功能、技术等因素,作为纯粹的造型现象,将形态要素进行抽象与分解,探求其视觉特性,挖掘出传统木结构建筑形态的构成之美。

  (一)传统建筑木构艺术的构成要素形态分析

  点、线、面、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语言,是现代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4]。虽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建造之时并未以现代设计元素的意识来运用,但就其形式而言符合现代设计元素的应用原则与规律,故可以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的角度去分析传统木构建筑,分析其形态内涵,探讨出其当代审美价值与意义。

  在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精致的构造节点可以强化建筑的整体性以及表达清晰的建构逻辑。“榫卯”结构大多处于木构件之间的连接与交叉部位,故可视为“点”的基本构成要素。以榫卯连接的结构方式,使得梁柱、檩椽等构件均以软连接的方式形成体系,使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不易断裂、倒塌,且构造结合巧妙。

  “梁柱结构”因其形式可视为基本构成元素的“线”。其因搭接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构架类型,受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梁、柱的长短和粗细因房屋的规模和大小不同有一定的形制限定[5]。柱上承水平的梁或檩等,形成传统建筑的屋顶部分,梁平行于台基,给人稳定、安全、永久的感觉。垂直的柱和水平的梁互相交织既可以分散受力承重,又可互相牵制形成空间构架,形成传统建筑中的基本组成单位“间”。传统木构架用梁柱搭接,以隔扇门窗等填充,围合成矩形的立面,呈现安定的秩序感,给人简洁、规整的心理感受。

  这些作为基本构成元素的“面”轻盈通透,可以根据空间的功能需要做成墙面来分隔空间。利用这些无限的空间界面将外界自然之景选择性的收纳其中,给予观者身临其境的无尽遐思。“间架”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建筑的形制与规模,是传统木构架基本构成元素“空间”。垂直的柱和水平的梁构成的单元体,体积感强烈,尺度明确,空间搭接方直,给人以庄严、平稳的心灵感受。同时,搭建间架的梁柱是积极的形态,而中间虚无的空间便是消极的形态,梁柱限定了虚无空间,二者相互依存。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下,其意在建造居住空间而不定义具体功能,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传统建筑木构件艺术形式分析

  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它表现在自然、艺术、造型、韵律等很多方面。这种浑然天成的美,最为本质的来源是木构架的形态,倘若摘除一梁一柱,便让人生出无限遗憾之感。木材因其独特的材料特,形制清晰完整,结构演进富有逻辑性。而其中的连接构件,虽规格、用途各不相同却都完美的安置在结构中,既巧妙解决了建筑的实用功能性问题,又体现了充满理性的建筑美。

  1.梁柱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为木构架,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就是梁柱式结构。木构架在台基上立柱四根,柱顶施梁枋,组制成一“间”,通常一座单体建筑物由若干“间”组成。柱上架梁,梁的首尾承檩,以此搭建成屋身结构,此后檩上排列椽子,柱中间用枋连接,椽上再铺望板等,以此形成屋顶结构。整个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接,房间的跨度越大,梁承载的负荷也就越大,因而传统建筑在选材时,对于作为梁的木材选取尤为慎重,所谓“栋梁之材”见微知著。

  传统木构建筑的梁柱结构,构件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和抵挡外界自然力的破坏。梁柱结构体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方面高超的智慧,并且对于自然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同时,它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独特的风度韵致。另外,梁柱除了作为木构架的功能构件之外,因其雕刻的图案或彩绘也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例如故宫太和殿室内外梁枋上的和玺彩画,表现了建筑庄严崇高的氛围。

  2.榫卯联结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连接方式。因其不同方向开有卯口与各个方向的榫相咬合,所以受力均匀,具有高强度的稳定性[6]。由于梁柱结构不限定墙体的特征和榫卯结构特有的性质使得木构架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在适当范围内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当地震来临时此变形可以抵消一部分的力,减小结构的地震回响,从而使木构建筑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榫卯结构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工艺技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劳动民族惊人的智慧,不仅在传统建筑中应用广泛,在中式家具中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用铁钉而用榫卯连接的家具和建筑,长年累月而不坏,体现了榫卯结构严谨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榫卯结构的卯口与榫的形态以及咬合连接方式极具智慧与艺术性,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3.屋顶梁架

  传统建筑外形最具特色的特征便是屋顶形态,其构成核心则是内部构架。在样式丰富多样的传统屋顶形态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屋架类型[7]。抬梁式又称叠梁式,主要用梁柱撑持及传力,在屋基上立柱,柱顶架梁,梁上放置短柱,其上横梁,檩承接于梁的两端,就此层层累积而上,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进深与跨度,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整体厚重大气。

  穿斗式建筑构架,檩直接放置在柱顶之上,柱间不设梁而直接用穿枋连接,构架柱距排列繁密,以此增加了整个构架的稳定性,不易塌陷,同时也可以使用较小的木材替代难以寻找的大木料,使结构简洁轻盈,成本较低。同时,穿斗式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柱距较密不易形成相互连通的大空间,木料小而不能承受较大荷载。

  因此,穿斗式多应用于南方的民居和小型的寺庙,具有灵活的适应性。二者恰好构成了互补机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而且有时会因需要混合使用。屋顶构架结构开敞有序,受力均匀合理,结构逻辑清晰明确,具有突出的功能美与真实的结构美。

  二、传统建筑木构艺术的现代语境分析

  拔地而起的中心地标,突然消失的城市,现代的建筑似乎在迷雾中踉跄前进。一方面是完全脱离于地域传统的奇特建筑,另一方是完全描摹仿古的保守建筑[8],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当代建筑师们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语境”的思考。传统木构建筑是基于我国古代自然、社会与人文内涵等形成的,其结构、装饰等的形成都是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蕴含丰富,对当代的民族审美及设计文化体系的建立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将传统木建筑的历史文脉,地域主义,本土故事和符号置于现代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与解读,有利于学习了解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与应用,可以让沉淀已久的传统木构艺术重获新生命和时代价值,以期建立起民族审美与设计体系,为我所用、为当代所用。

  (一)地域主义与人文关怀

  当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趋同现象越发严重,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基于保护历史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人们对地域性文化的追求与热爱越发突显,民族传统木构建筑及艺术带有很强的民族及地域性色彩,蕴含着深刻的地域与人文特征[9],是当地环境的诗意表达。当代社会环境下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意义的场所特征,让人们失去归属感。

  生活环境的异化与冷漠,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与融入感。我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木构建筑,无论在选材还是理念上都崇尚环境育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利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人文教化与形式审美等功能,潜移默化的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从物质层面的生活环境还是精神层面的道德、伦理以及美学等,对现代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的重塑,对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及内涵的文化艺术和良好的社会人文精神都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创新

  任何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社会越发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环境、产品与信息等方面建立有效的连接符号。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文化必须创新发展。木构建筑及艺术的造型和结构以及思想内涵体现了先民文化的精髓与审美理念,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形象,它承担着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全球化与地域化的责任并发挥着构建与创新的作用。

  木建筑的选材因其优良的特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绿色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木质材料研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挖掘传统木构艺术潜在的艺术表现力极具现实意义。分析研究传统木构特有的结构逻辑和文化语言,再运用效率和精度都大大提高的现代化加工方式和多样的设计方法,让传统的木构建筑焕发重生的光彩,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且不失文化底蕴的现代物质与精神产品。

  (三)符号特征与文化生态性

  当今社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碰撞已无法回避,社会文化应该从跨文化的视角与组合方式来重新审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处理好历史性和现代性、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文化交互问题。传统木构建筑及艺术是滋生于民族血脉中的细胞,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记忆中。传统木构艺术的设计符号既可展示文化底蕴,又具有标示性的功能。其形式、特征鲜明,带有丰富的符号内涵与拓展的可能性,将其转换为现代的语言符号形式,不仅可以清晰自然的展现建筑风格,又可直接凸显意蕴丰富的意境之美。

  因传统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传统建筑无论在整体上还是细节上的装饰符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精细化和繁杂性,基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在现代木建筑的创新中融入传统符号时适当地抽象简化,一方面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环境、生活产品、视觉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实现文化生态健康和谐发展。

  三、传统木构艺术审美意境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不仅形态独特实用,而且装饰美观大方,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其建造的法式因当时的政治制度有严格控制,故不同的建筑类型和间架均有不同。同时其搭建连接方式也有着固定的规定和制式,这与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息息相关。不同的建筑形式,采用不同的结构处理方法,同样的结构处理方法又因所处的时代审美观念而不断变化,其形态系统构成延续千年至今,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心理结构,凝结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其固有的精巧和神秘性是其他砖石结构无法比拟的,突出表现在结构形式与审美意境的统一。

  (一)木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木构艺术形态,线条优美、比例均衡、色彩清丽、韵律和谐,这些特性与传统建筑结构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美学。木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形式美学与结构密切相关。在艺术手法上使用比例分割、韵律节奏、层次关系、尺度关系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传统木构建筑的美。蕴含古人时空观的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确定了木构艺术的搭接逻辑,传统木构建筑灵活的立面形态与其构造密切相关,笔直的梁架与弯曲的屋檐在变化中保持和谐统一。

  又因木材轻盈柔韧的可塑性,在建筑形式上产生了多种独有的艺术形式,例如斗拱、飞檐、藻井等。在装饰方面,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色彩系统,森肃清冷的青绿系统、富丽鲜明的红黄琉璃,不仅冷暖交替有序,韵律节奏感强烈,而且极为讲究和经典。这些造型美和装饰美是外在之“形”,直观地体现出内在之“神”的民族精神特质和精神内涵,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了自身的“神形兼备”[10]。

  (二)力与美的融合

  中国传统木构架的美,不只是功能灵活多样,且实用性很强,强大的荷载力和讲究的美学规律,表现了力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起支撑作用的木柱在外观上给人以沉稳感觉的同时又能起到很大的力学稳定性,且比例合理匀称,达到了结构与艺术的统一。梁柱框架与屋顶连接的过渡空间出现了承重的构件,屋檐下远远望去如雕刻般立体深邃,其色彩与屋顶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在立柱顶端、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由弓形的短木和穿插的方形木块互相咬合的连接构件即是“斗拱”。斗拱是一个结构精巧、具有很大荷载能力的整体,它把屋顶荷载传递到柱上,层层叠叠,纵横交织[11]。

  其在梁下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或有秩序的变化,形式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层次叠加而富有多重变化之美。它不仅是一种鲜明的结构,也表现了传统建筑极强的耐力性格。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斗拱,规律排布在屋顶中,配合传统建筑令人舒适的比例分割,体现了积极意义的实用理性和精神性魅力。

  (三)装饰与韵律的和谐之美

  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除却基础的木构框架,还有其他起装饰性作用的附属构件,包括彩绘、雕刻等。这些装饰在起到审美作用的同时,并没有脱离基础的功能需求,艺术手法深思熟虑而目的明确。从比例上看,在传统建筑立面的三段式中,屋顶是屋身加台基之和,基本占建筑的三分之一,且屋顶构架构件繁密,构造复杂,是木构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种特意营造的“大屋顶”形态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为显著的标志[7]。

  从形式上看,传统木构建筑整体的平面和立面呈几何形,屋檐的转角处不是常见的水平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以曲线的形式呈现。从装饰上看,彩绘和雕刻程式化的装饰在各个构件上,这些构件又按或连续,或渐变,或交错的韵律布置而成。这种比例均衡、曲直对比、井然有序的体现,形成了生动的韵律感和节奏感[11]。

  此外,传统木构建筑的装饰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大小、位置、题材、数量、颜色、纹样等各不相同。比如屋顶造型王府只能用清逸俊朗的硬山顶,而皇宫采用的是气势恢宏的庑殿与歇山式屋顶;另外屋顶上的脊兽装饰,在数量上也有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一无二的装饰风貌。

  (四)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是“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的辩证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起点,树立了“和谐”的意境观[12]。传统木构建筑不仅能够成为遮风避雨的安居之所,更是古人连接自然的桥梁。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境美”是最具民族价值观、审美观的代表。意境的本质是追求意与浑境,重点在传神,用内心世界理解客观对象的外在之形。传统木构架为实,具体可感,可拆可装的墙面为虚,给人以通透轻盈的视觉感受。

  二者结合便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哲学性遐思。木料朴素自然,给人亲切、自然的感受,在木质的墙面上分割花窗,甚至悬挂落、布幔,更甚于完全通透地与外界自然环境无限接近,与庭院中的远山远水,构成一幅幅幽远宁静的“山水画”。整幢建筑仿佛置身于无限的自然,可引发观者无限联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精神统领“天人合一”表达了人与自然、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倾心独具的精巧构思,展现了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念。

  四、结语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传统建筑木构艺术在培养审美情趣,开展美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外,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传统木构架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了解其形态特征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此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洪.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分卷(精装)[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2.

  [2]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N].文艺报,2018‐09‐03(001).

  [3]汪俊武.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97‐101.

  [4]石铁矛,蔡强.构成与建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艺术类刊物推荐:《艺术研究》(季刊)创刊于2004年,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面向全国艺术类高校及艺术界人士,突出学术性,为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学提供探讨平台。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