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背景下,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食品工程原理课堂生态的含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以期不断提高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教育生态学,课堂教学
食品工程原理是围绕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及常用单元操作等进行学习,该课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引导学生从基础课转入专业课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从抽象理论引入食品生产加工涉及的工程实际问题。[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部分高校逐渐向应用型试点转型的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相应的能力是专业转型的重点。因此,教学工作者应加大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调整力度,进而有效构建食品工程原理的生态化课堂。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一词的出现,是在1976年由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首次提出的。[3]他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成因,从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进而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堂生态现状
(1)生态群体的失衡。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生态群体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课程自身特点以及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食品工程原理课堂生态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该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用到的设备类型多,结构复杂,各种操作现象不易理解,而多数主讲该课程老师缺少实践能力,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方面缺少条件。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详细、明了地讲解,学生感到学习该课程困难。学生在课堂生态中是最基本和最活跃的“细胞”,具有重要的生态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填鸭式”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不利,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教育活动的失衡。
在教育活动本身上,食品工程原理课堂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失衡:
第一,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由多个单元操作构成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工程实践脱离。讲授该课程过程中缺乏整体认识,各单元操作的讲解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无法建立;另外,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多数学生仅掌握了解答计算题的方法,没有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所以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多数学生没有理解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缺少工程实践能力。
第二,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化,主要采取“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重点在于知识点的讲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式的记忆和习题的解答上,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公式多、枯燥、难懂,不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第三,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大量公式和图表出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课程本身难度大,致使课堂教学中秩序失范化现象出现。
(3)生态环境的失衡。
课堂环境的生态因子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两类生态因子,它们在互动中同等重要,并互为主体,同时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对照食品工程原理课堂不难发现生态环境中出现一些失衡现象。
首先,该课程的学习要用到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方面的知识,而学生掌握这些基础课程的情况差异较大,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对前期基础课程理解程度较好的同学,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出现失衡。
其次,该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各种单元操作较抽象,设备类型多,结构复杂,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详细解释,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课堂主要以“秧田式”的方式进行编排座位,在空间上,教师的控制作用被突出,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较少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对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不利,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策略
(1)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社会环境风气、教师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当前教学课堂中三大主要的限制因子。而能够把限制因子变为非限制因子,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4]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力,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立足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通过优化课堂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等,将复杂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构建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生态位在生态学上是指生态群体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在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拥有各自的生态位。[5]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不同,所处的生态位不同,我们培养学生时,应该因材施教。
(3)营造舒适有效的教学生态环境。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来的气氛,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课程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着重引导和激发,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习此门课程的意义。
(4)发展生态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事实的价值判断,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将多部分综合评定,作为最终的成绩。例如: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考勤外,还可以增加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小组和个人针对问题的回答进行打分,让学生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业题目的安排也要适当扩大知识面,并加以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性补充,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知识掌握的才能更加牢靠,同时又能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四、结语
总之,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积极实现各因子之间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实现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贺,朱丹实,于志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考核评价方式探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51(2):22-23.
[2]冯骉.食品工程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郭正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因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187-189.
[4]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109-111.
[5]严红美.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48-150.
食品方向期刊推荐:《食品与发酵工业》(月刊)1970年创刊,是全国众多食品刊物中由国家一级学会创办的、代表我国现代食品与发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纯学术期刊,刊载内容主要有:食品与发酵工业发展相关的原辅料、工艺、包装、机械、检测、安全、流通、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以及国内外食品与发酵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综述文章。读者对象为从事食品与发酵及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人员。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