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尊师”具有新内涵:第一,尊师,就是强化学校的民主化管理,让广大教师真正作为学校的主人参与教育管理;第二,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的所有工作,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第三,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为其创新创造活动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第四,尊师,就是宽容学术探索失败,不主要以成败论英雄;第五,尊师,就是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使教师的崇高形象得到保护;第六,尊师,就是听师,但不“唯师是从”。
【关键词】尊师,民主化管理,教学科研并重,学术自由,学术不端
尊师,这是一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话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代关于尊师的名言佳话不胜枚举。荀子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言。改革开放以来,尊师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尊师重教的政策举措,弘扬尊师、倡导尊师、践行尊师,全社会形成了“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基本共识和良好尊师风气。
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同志对“尊师”更从总体上提出要求,即“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l1]。那么,在新的历史时代,怎样尊师才能达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尊师”总体要求呢?
一般认为,赋予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遵循教师的教育言行,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便是尊师。然而,在新的历史时代,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高等教育领域尊师的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与匡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在人的五个层次需求中,获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教师将更注重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大精神需求。据此,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的“尊师”,至少还需从涉及学校与学生的六个方面重新认识并予以落实。
一、尊师,就是强化高校的民主化管理。
让广大教师真正作为学校的主人参与教育管理在目前高校管理中,教师名义上是学校的主人,实际上只是学校指令性管理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自身的学习、发展等,都需按上级行政指令执行,而广大教师严重缺少话语权,其教育理念、改革诉求、发展愿景等均难以得到有效展示,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等均受到很大抑制。
在这种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对于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的教师而言,所谓的尊师,只能是空洞苍白的口号,广大教师是难以产生“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的。
美国学者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一书中指出,民主“不但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等多重价值维度中的一种,还在于它能够联系与协调彼此竞争的既有问题的一种价值……有助于为建构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事实上,民主的价值在于它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发掘人的创造性和无穷活力。
如果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教师隔离在高校管理大门外,将之单纯视为管理的对象,则无疑是对教师人格尊严的一种伤害,是对其最大的不尊重。因此,要真正体现尊师,高校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加大民主管理、科学治校的力度,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办学机制。
这里需要指出,学界所谓“教授治学”“高校去行政化”的观点,其本质是强化办学管理的民主化。可以说,高校的民主化管理,也是教师主体人格真正获得尊重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应真正具有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监督的权力。
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不能只是一种华丽的摆设,而要真正赋予其指导、评价、检查、监督教学改革、学术发展、职称评聘、学位授予等工作的相应权力。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布鲁贝克认为:“教授应该广泛地控制学术活动,因为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所以他们也就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和课程以及如何讲授,他们最有资格决定谁有资格学习高深知识,谁已经掌握了知识应获学位,以及谁有资格成为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拉塞尔·雅各比也指出:“既然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那么,自然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因而,在知识问题上,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5]可见,高校应该让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充分尊重其意见。唯其如此,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尊师,广大教师才可能产生“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二、尊师,就是尊重所有教师的工作,切实遏制“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课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偏向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众所周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职能。
同时,人才培养即教书育人也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否则便不称其为“教师”。然而,较长时间以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多向科研倾斜:科研成绩突出者受到追捧,而教学业绩、育人贡献突出者常被漠视;科研成果较多但不教学或少教学的教师可能比全身心教书育人的教师获得更多奖励与更大利益。从高等教育领域尊师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十分荒唐、不可思议的。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指出:“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奖励制度却变得越来越窄,即只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不重视本科生的教学。
这种情况的发生,受害的不仅仅是本科生,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E73博耶还指出,学术不仅包括探究的学术(即生产新的知识)、整合的学术(即将分裂的知识整合起来)、应用的学术(即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包括教学的学术(即传播知识)。简言之,大学中的“学术”,不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且还包括传播科研成果即知识的教学的学术。
“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地位”l_8]。这里还需指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存在“重”与“轻”的偏向,即重专业课教学而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这同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工作的不尊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在高校德智体美的人才培养中,德育无疑处于首位。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仅仅是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人才。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等德育工作者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他们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
所以,如果我们一方面奢谈“尊师”,一方面却漠视人才培养的教书育人活动,不尊重业绩突出的教学型教师及其教学工作,不尊重为之倾注心血的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及其辛勤劳动,那么,这样的尊师必然是自相矛盾和没有意义的。可以说,任何“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课教学、轻思政教育”的观念与举措,都与尊师优良传统精神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
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历代广受崇敬的学问家,没有一位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无不是以辛勤的育人活动且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而名垂青史的。因此,尊师,应该尊重所有教师的工作和教师的所有工作,切实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不仅尊重教师的科研活动,而且更尊重广大教师的各种教书育人活动。
三、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
给其创新创造活动提供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学术自由就是去寻找和传播真理的自由。”_9]高校教师的一大职责便是对科学真理、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探究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学术活动都是教师获得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途径。
创新的进行需要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需要对许多问题勇于质疑、敢于批判,尤其敢于对权威性定论提出不同意见。学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凡事均给教师设框框、定调调,那么,其学术研究的生命便会窒息、学术思维的灵感便会泯灭,便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这实际是对将学术研究视为立身之命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教师的极大不尊重。
在这种环境中,广大教师势必难以做到“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当年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研究学问旨在探求学理,必须形成民主的、自由的学术氛围,绝无一家独尊的余地”。
他在北京大学之所以力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既在于其对科学真理的虔诚敬畏,也在于其对广大教师的高度尊重。这一切均充分说明,尊师,便必须给教师学术研究以自由探索的空间。那么,教师学术自由应是怎样的自由呢?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的观点颇具参考价值:“学术自由意味着松散的结构和最低程度的干涉。在学术努力的方向上,或者甚至是在所要进行学术活动的场所中,不仅没有时间的限制,而且只有很少的关于努力方向或工作场所的规定。”
显然,对教师学术自由的尊重,不等于教师的学术研究可以放任自流、不负责任,其学术自由必须是在符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教师职责框架内的自由,亦如唐纳德·肯尼迪所言,“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互为补充和对应,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四、尊师,就是宽容学术探索失败,不主要以成败论英雄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其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崎岖不平、充满风险的,其中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而且越是科学技术前沿的重大研究课题,越可能出现挫折乃至失败的风险。而目前我国高校对科学研究持有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评判标准,一切均以成败论英雄,容错机制几乎为零。这实际上是对科学研究、对教师辛勤劳动的不尊重。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观念和机制是狭隘、片面、短浅的心胸所致,只会强化教师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泯灭研究遇挫者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摒弃“成王败寇”的心理与科研评价标准,以开放、平和、健康的心态宽容教师科研的失败。这种对教师科学研究失败的宽容,可以给失败者的心灵以抚慰、以信心,使之在被尊敬中获得进一步探索的勇气和力量。当然,宽容教师研究探索的失败,并非无原则地宽容任何失败,而是教师主观上充分努力、付出艰辛劳动后难以避免的失败。这种宽容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关爱与鼓励,更是一种尊敬,是尊师的重要体现。
鉴于此,高校要尽快建立宽容教师科研失败的容错机制与制度,既允许教师选择短平快的课题,更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选择科技前沿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课题,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与宽广博大的胸怀允许其“十年磨一剑”,允许其研究的不成功。
唯其如此,才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教师丢弃包袱,轻装上阵,“安心”“热心”“舒心”“静心”地大胆创新探索,积极挑战未知,也才能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时代学生尊师的内涵应该是:发奋学习,勤于思考,尊重科学,勇于质疑,大胆求异,遵照教师的育人劳动目的,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实现,最终将教师的育人劳动目的变为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这便是学生角度的最好的尊师!就教师而言,创造性人才的成功培养,自身育人劳动目的和愿景的完美实现,便是获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最大满足,便是最大的被尊,由此也必然会感到“安心”“热心”“舒心‘静心”,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IN].人民日报,2016~12—08(11).
[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9.[32(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7.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
[5](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M].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01.
[6]南方日报评论员.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EN].南方日报,2016—12—13.
相关教育类刊物推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创刊于1978年,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目前是军内院校唯一获准有CN刊号、ISSN刊号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