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探索

分类:法律论文 时间:2019-03-06

  摘要: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环境教育经验探索了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具体目标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意志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科学常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生产方式、法律等。

  关键词: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研究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指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使公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相应地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若要长期系统地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就要首先探讨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为活动指明方向,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有序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并有效实施的前提。本文在对我国国情、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需要、公民生态文明现状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环境教育对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探索。

  1公民生态文明教育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但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大力度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下,公民逐渐开始了解生态文明、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但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着一段距离。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下列问题:对我国具体环境状况不太了解,环境危机感较弱;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浅层次化;主体意识不强,大部分公民认为生态文明是政府的责任;生态文明行为不常态化,知行不一。

  2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2.1总目标: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应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是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总目标。在现代汉语中,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与文明合起来就是生态要文明,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野蛮。十八大报告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生态文明改变过去以人类利益为第一的理念,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节约资源,涉及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再结合时代的要求,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可以定义为:将生态利益放在首位,在生活和生产中能自觉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公民。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不同于“经济人”。“经济人”在生活和生产中活动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益或个人利益,不关心资源的有限性,不考虑他人、社会、环境,甚至后代的利益,唯己利是图。而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将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结合起来,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细化。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设计,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设定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意志目标三个具体目标。这三个目标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总目标:知识和技能是“在生活和生产中能自觉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保障,意志是“自觉”的保障。这三个目标也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技能与意志的形成的基础,技能又巩固了知识和意志,意志又反过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2.1知识目标:传播公民生态文明知识

  知识目标是指让公民掌握与生态问题有关的诸如生活方式、大气、各种生物及相互关系的自然规律和基本知识的目标。向公民传播生态文明知识,一方面可以拓展公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唤起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树立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养成公民对环境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民了解生态的复杂结构、了解生活与生产中哪些行为会破坏生态。

  譬如,公民如果了解浪费纸张与破坏环境有着联系、有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煤炭资源的开发会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那他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才有可能会选择更理性的方式。公民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知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起点,情感的合理性、意志的坚定程度、行为的自觉性都取决于知识的全面与否[1]。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生态文明公民的基础条件。

  2.2.2技能目标: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技能

  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不但要具备生态文明知识,还必须具备将知识用起来的能力,即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技能。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都要相应转变。公民只有具备了技能,才能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判断、选择并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环境行为,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2.2.3意志目标: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志

  意志目标是指让公民能“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目标。之所以强调自觉并设定意志目标,是因为这里的“自觉”有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是要付出一些“代价”或者放弃一些利益的。

  譬如,工业生产中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是少花了钱但污染了环境,采用污水处理设备对环境有利但增加了成本,如果企业家是一名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自觉选择了采用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的成本就是保护环境的“代价”,也是自觉的“代价”。“代价”有经济利益、便利、享受、舒适等多种形式,像在生活中放弃自驾而选择公交车出行的“代价”便是舒适。意志是指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有目的地、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苦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实用主义一直在我国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泛娱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不断的渗透,让人们放弃一些利益或者付出一些“代价”而选择生态文明的生活或生产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不开意志的参与。新浪网的一项低碳生活方式的调查在问到“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坚持”时,一千多被调查者中有75%的人表示有难度,仅有10.3%的人认为容易。

  当前公民生态文明现状中之所以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公民缺乏生态文明意志:没有明确的生态行为目的,也不能自觉排除物质利益或便利等“诱惑”带来的干扰。生态文明意志是成为一名合格生态文明公民的重要条件,小到生活中用不用塑料袋、大到生产中要不要污水设备、一块土地是用来盖房子还是作为耕地,这些都需要生态文明意志来发挥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公民的生态文明意志的参与,虽然国家立有相关的法律,但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规定人们生活和生产行为何为可为与何为不可为。意志目标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3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3.1环境现状

  环境现状主要是让公民了解最新的全球和我国环境状况和生态情况。环境现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是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森林资源短缺、土壤沙漠化等。二是资源应保持的正常的、合理的或必需的水平,如需要多少的水资源、耕地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三是我国与世界或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与资源正常合理水平的比较结果。四是生态问题的影响,如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后果是什么,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环境现状的教育让公民了解目前世界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加公民对生态的认知、提高公民对环境的关注、引发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激起公民生态文明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利于公民生态文明意志的养成。

  3.2生态文明理念

  3.2.1生态文明内涵

  公民只有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在公民生态文明现状调查中,大部分公民把生态文明理解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人类的需求和利益排在首位,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攫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基于此,我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将生态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可见,生态文明的内涵是远大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生态文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后代人的利益[2]。

  生态文明内涵的教育可以从生态文明提出的历史背景、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生态文明内涵的教育理清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让公民明白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和自然同等重要、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始终是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必须友善对待自然。

  3.2.2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的总和,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点。生态文明理念涵括了生活和生产中的一切,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生产力观等价值观念。理念是行动的向导,有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公民才能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动,能够更好地处理好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公民生态文明教育要帮助公民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态度和观点以指导公民的生产与生活行为。

  3.3生态科学常识

  公民需要掌握一些生态的科学常识,诸如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什么、什么是大气环境容量、长期处于90分贝的噪声中会耳聋等等。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是让公民了解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自然界物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传递以及各种生物和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形成变化规律,这是成为合格生态文明公民的必要条件。

  3.4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是落实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的,生态的生活方式也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低能量、低消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民生态文明现状调查中,仅有2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7%的知道一点,还有22%的不知道。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应教会公民什么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民在吃住穿行中使用生态商品、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消费,加入绿色出行行列。

  3.5生态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需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的生产方式采用生态的工艺和生态的技术,不仅考虑技术和工艺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态的利益。公民了解生态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维护和推崇生态化的生产,像2017年的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展出的“生物基无毒增塑剂及衍生物连续绿色制造”“将纳米复合材料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都有必要广泛传播给公民[3]。

  3.6法律

  法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法律知识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生活在良好生态之中的生态权利是继公民的第一代人权(民事与政治权利等)、第二代人权(社会与经济权利等)之后的第三代人权[4]。在调查中,大部分公民都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态权利,也不愿意参与环境之类的法律事务。法律的教育有利于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的提升:明确权利和义务并树立起生态规则意识,能自觉践行生态友好的行为,能自觉地应用法律手段抵制生态破坏行为[5]。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标准等国内法和联合国制定的有关全世界空气、海洋、生物等国际法。

  参考文献:

  [1]李因莲,王新华,杨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研究[J].教学研究,2016,(6):25-29.

  [2]李霞.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价值与目标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48-149.

  [3]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4]沙占华,刘月.文化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5,(7):33-36.

  [5]晏然,刘自斌.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5,(5):145-147.

  相关期刊推荐:《思想教育研究杂志》创刊于1989年,本刊为月刊,主编:陈曦。国内统一刊号:CN11-2549/D,国际刊号:ISSN1002-5707。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