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俗仪式在人生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生角色转变的一种重要过渡礼仪。黄平谷陇苗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婚俗文化。但随着时代变迁,苗族文化濡化同时,也有很多传统婚俗文化业已涵化。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黄平苗族传统婚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关键词:谷陇苗族,传统婚俗,变迁
一个民族或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化体系。但文化在濡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涵化。濡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1]286黄平苗族在对后代进行教化与学习的文化延续中,婚俗文化以一种健康姿态延续至今。濡化过程中婚俗文化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多少会受文化涵化影响。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1]
290而谷陇婚俗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文化涵化中整合现象及混合现象,谷陇传统婚俗文化体系还在,但已融合了其他民族或族群文化元素。婚俗文化的核心,即婚礼仪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继续繁衍生息的必经仪式之一,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认可的夫妻关系。[2]301每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不同背景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婚礼仪式,它蕴藏着人类婚姻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历时性过程。
而黄平谷陇苗族婚礼也一样,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从婚礼中能体现出苗族服饰、禁忌、饮食风俗等各种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文化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黄平谷陇婚俗文化及仪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婚俗文化变迁研究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传统课题。文化变迁是指民族内部发展,或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内部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2]396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一、谷陇苗族传统婚姻习俗
苗族支系很多,其婚俗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对于黄平苗族支系来说婚姻是相对自由的。过去人们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女孩,主要是在帮父母做家务事、照顾弟妹或是农闲时做嫁衣(刺绣)。在这种经济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要求相对宽松,子女们缔结婚姻多为自由选择,而父母包办的婚姻较少。
婚姻缔结过程是通过男女青年在坡上游方、对唱情歌互通感情,对于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由男方托媒去提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男青年送女孩一对银手镯或是银项圈作为定情信物,此时就等于订婚,女方不能再答应别的男孩,等到合适的时间再正式办喜酒。对于游方地点、时间都会有严格限制。每个寨子附近或寨子里都会有游方坡,男女青年可以在这里谈情说爱,游方坡位置由年长寨老看风水而择定。[3]
118每当农闲或是芦笙会期间,成群结队的男青年就会到女方游方坡,通过吹口哨等方式来邀约女孩。用这种方式来结交朋友及物色对象。游方一般是下午时间,不能在晚上进行,傍晚时,男女青年便依依不舍的分开,如果晚上还没有分开,就会遭到本寨男子的驱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男女双方通过游方并产生了感情,但未得到女方父母同意时,这对恋人就会采取逃婚的形式,逃婚13天之内,女方父母可以派人去找回,就此解除婚约。但女孩不愿意结束这段婚姻时就会四处躲藏,并试图说服父母接受婚事。
13天之后,男方请亲朋好友来喝喜酒,婚事就此缔结。这时女方父母只能默认这门亲事。还有另外一种婚姻,那就是,如果结婚年龄不到,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拿一把伞和一只公鸡到女方家订亲。等双方到了婚配年龄,再正式举行婚礼。谷陇苗族婚礼仪式由纳采、接亲、挑喜水、报亲、回门5个子仪式组成。
(一)纳采
纳采指的是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打探”,即寻找婚配的可能性。媒人需要把男方家境、男子年龄等方面的情况告知女方家庭。[4]通过男女多次游方后,媒人会打探女方及家人的意愿。如果征得女方同意,男方就会请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女方则会找人来陪媒人喝酒以表示同意。之后,男女双方会请老人算卦,定下接亲的日子。
(二)接亲
接亲(yeelnieeb)是在喜日当天晚上进行的一种仪式。男方会邀请家族里几个有声望的男性中老年人同新郎及其朋友10多个人去接新娘。这时,新郎家族里的人会主动过来帮新郎家杀猪、煮饭、布置婚房等。寨子里的人也会到新郎家一起喝酒,等待新娘的到来。而此时,女方家早已备好美味佳肴等待迎亲队伍的到来。大人小孩及新娘家的朋友们聚集一起,谈笑风生,场面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一到,宴席开始。新娘朋友要陪新郎的朋友喝酒,宴席过后,男方领头的就会提醒大家,可以动身回新郎家了。此时,新娘母亲等亲属会给她梳妆打扮,并为她准备一碗酸汤饭,意思是希望女儿出嫁以后不愁吃穿。一切准备就绪后,新娘母亲会交给女儿几条喜(衣)带,并叮嘱女儿,要是在路上碰到其他接亲队伍,两个新娘就要互相交换喜带,互道平安。
此时,女方家开始送客,并在迎亲队伍每个人的脸上写上一个“氿”字,代表他们已经喝到新娘家香甜米酒。新娘出门时,会打开从男方家带来的红伞,用右脚跨出门槛,表示已经走出娘家门,从此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其母亲及全寨未婚女子会来送新娘上路,并陪伴一段。传统苗族女子接亲,一般只是步行,鲜有汉族女子出嫁时坐花轿之类,也没有拜堂这一仪式。当接亲队伍到新郎家门口前,会由队中一位长者念诵祝贺词:今天是好日子,你家迎来一个新人等等。念完贺词,亲朋好友会发出一片喝彩。
这时,新郎家的一位未婚小妹就会接过新娘的红伞,手扶新娘,并用左脚跨过门槛。新娘进门后,会问候人们,要等到一长者宰杀公鸡之后,方可进行其他活动。亲朋好友会通宵达旦喝酒对歌。新娘则由夫家几个未婚姑娘陪伴。13天之后,这对新人才能同房。
(三)挑喜水
挑喜水是新娘嫁到夫家之后的第一次劳动。第三天拂晓时,由夫家小姑把她带到水井边挑水。让新娘挑水,意为希望今后儿孙满堂。水桶装水不能太满,以防水溢出,一旦水溢出水桶,则被视为不吉利,意思是会祸及子孙。挑喜水时,也不能被东西绊倒,如过摔倒,也表示不吉利;同时,去挑水的路上禁忌遇见其他人。新娘通过这项劳动之后,便可参加其他活动。挑喜水后,丈夫家族中的族亲开始逐渐请新娘到家中用餐,并备好佳肴美酒。此时,由未婚小姑们陪新嫂子到各家用餐,其目的是让新娘认清家族的人。
(四)报亲
报亲(xangthsait),是新娘到夫家后第三天进行的一种仪式。男方父母找两位有声望且能言善辩的男性长者为代表到女方家,称之为报亲。女方家里备好酒菜,待客人到时,双方长者坐于长宴桌前,商谈彩礼之事。比如,女方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糯米,以及多少礼金等等。此行还有一项目的,就是把新娘嫁妆等物品挑回夫家。双方父老在报亲时所使用的话语,均用含义深刻的对偶句。[3]118另外,有些人家也会于接亲当晚就协商好聘礼事项,并在接亲时,一同把新娘嫁妆挑回。
(五)回门
回门,苗语为“diangdghaibnieeb”,即送媳妇回娘家。新娘到夫家13天后的一项仪式。回门前一天新郎家要办酒,也就是新娘嫁到的第12天要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喝酒捏”(hekjudnieeb)。主人家在大门前,备好牛角杯,客人要喝了牛角酒才能进家门。亲朋好友中,以舅家为贵,堂屋长宴桌的正中央是母舅家之位,当晚主客通宵达旦地对唱酒歌。回门当天,客人渐渐散席,新郎家忙于回门事项。回门成员一般是由长者及青壮年十多位男性组成,并由一位有声望的长者作为领头人,两位年轻人则负责煮姑娘糯米饭(阿羌拔)。挑礼物的扁担由新杉木做成,代表吉利。
回门挑的礼物一般有猪肉、猪肚、糯米、鸡、鸭、绸缎、红蛋、棉花、小包盐巴、茶叶、烟草以及新娘嫁衣等。回门队伍出发时,他们要喝主人家准备的出门酒,此时,新娘的公婆给新儿媳妇一些钱,新郎留在家里。这时,女方家已经备好了酒席,等待姑娘一行的到来。寨子里的姑娘早早地盛装打扮,在寨门口准备迎接新娘的归来,新娘快到娘家门口时,回门的队伍要喝过几道拦门酒方可进门。
此时,新娘的舅家要抬着衣柜、一条狗、十二升糯米、水壶等过来道贺。主客们对唱苗歌、划拳对酒、跳板凳舞,一直至次日。第二天,客人返回时,主人家要找两位能歌善舞的妇女倒茶水,苗语称之为“阔将”(kotjangl)。妇女一人腰间背竹箩筐,手拿小竹子勾住牛角杯;另一位则倒茶水,一同与客人对唱茶水歌,客人给予讨茶水钱后,在鼻上画上黑色锅灰,以表示可以离开。“讨茶水”时,要先给舅方先倒上,而离席时,也得让舅爷方先走,以示尊重。客人离开时,也需喝口牛角酒,喝酒时会你推我堵,人们在门口载歌载舞,寨子里热闹非凡。但是,新娘要一直待在娘家,要等到二月、八月公婆来接回夫家。
二、谷陇苗族婚俗变迁
(一)择偶观及择偶方式
婚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这种固有特征形态不会永远保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以适应社会不同方面而变化。[5]谷陇苗族婚配遵循由交表婚到禁止近亲结婚的一套规则。交表婚即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1]263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择偶观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认为姑舅表婚具有优先权,而是对个人及家庭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结婚对象,他们首先考虑个人品德、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然后进行选择自由恋爱。在通婚的地理范围方面,现在也不仅仅限于谷陇周边的寨子,很多家庭的媳妇是外地的,甚至是外省的,也不再只限于娶苗族媳妇。现在,谷陇地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子女的受教育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每个苗族家庭都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男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封闭式的观念,其思想观念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各种工作及交往机会增多,结识异性方式不只是单纯通过游方、集会或是父母指定。而是通过学习、工作、生产劳动、经商、网络等方式来结识异性,公共生活空间扩大,社交范围增加,择偶方式也随之改变。而且,现在男女青年婚龄也在普遍推后,大多20岁以后才开始谈婚论嫁。
(二)婚俗中的服饰
黄平谷陇境内苗族服饰是相同的,男装多是市场购选,而女装则是国产布料经过加工而成。女盛装由以前的紫红色为基调变成了红色,裙子和衣服刺绣也不再是由人工制作而成,现在很多也是机器制作。过去,一件刺绣衣服要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制作完成,现在用机器制作,几天或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服装样式、风格变化多样,很多服装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
如,已婚妇女包的头帕,以前是紫红色,要经过多次烟熏,捶打而成,每次洗涤时都会褪色。现在是红色的,而且经过特殊的工序,不褪色,包头帕上会印上花朵,或是字符等现代化元素。妇女上装叫“欧嘎根新”(edghabgeebhxeeb),又称“欧肴”(意思是“红衣”)。衣服图纹多样:花草、蝴蝶、等图案,都具有一种独特风格。女性下装叫百褶裙,需要几丈布制作而成。裙子最下方是刺绣花纹,百褶裙苗语叫“denbhmub”意思为“花裙”。[6]
现在裙子用布减少,由10多米制作而成的百褶裙变成了现在的短而鲜艳、轻巧式样的裙子。苗族妇女会佩戴很多的银饰,样式繁多。如,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帽、银戒指、腰带等等。比起以前现在银饰更多,一套女孩盛装银饰多达10多斤,乃至20来斤。这些银饰不只是佩戴。在上装、百褶裙等上面,也会把银饰缝叠上去。一套未婚姑娘盛装就是一件银光闪闪的艺术品。同过去传统的服饰相比,现在的衣服没有了自己的灵魂。精美的刺绣花纹是被银饰所遮盖,整套衣服只见银坠,失去了衣服本该具有的特色,总之,银饰种类、衣服花样变得繁杂,多了点俗气,少了点灵气。
三、谷陇苗族婚俗变迁原因探析
婚俗文化变迁是受本民族内部、异文化冲击及国家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促进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引起。”[10]同样谷陇苗族婚俗变迁也是受本民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异文化传播、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
(一)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
首先,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改变最主要方式是通过受教育。1949年以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民族教育有很大提高,各民族地区也建立了民族学校,把民族语言引进课堂,使苗族子弟通过学校的窗口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山里。苗族民众接受教育之后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过上了与先辈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有的苗族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到外面去打工,见到了与家乡不一样的世界,在不同于苗民的文化系统里生活工作,大城市的思想观影响着他们,提高了文化素质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这些因素,影响着苗族子女们的择偶观,择偶对象也不再受地缘束缚。苗民们逐渐疏离土地,与家族、宗族和族群的联系渐渐松懈,交往及活动范围日趋开阔,随之而来便是苗族通婚圈扩大。[11]思想观念改变,促进苗民与外界接触,因此很多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响。
原来人们在田间劳作,却乐此不疲,现在寨子里多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田间难得见年轻人的背影,他们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苗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地改变。在娱乐方式上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人们在劳动或是农闲时对唱苗歌或教晚辈们唱各种酒歌,现在,音响取代了先辈的歌喉,流行歌曲代替了苗族歌舞。思想观念改变及经济发展促使当地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苗族地区经济发展也促使婚俗文化改变;交通状况的改善,方便苗民走出大山并与外界接触。这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了苗族同胞的观念。因此,婚俗文化极其仪式也随之改变。
从古至今,婚礼是人生的重要过渡礼仪,是人生重要角色转变程序。因此,为世界各民族所重视。婚俗规定、禁忌较多,婚俗文化及其仪式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它能展现出当地民众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生活经济状况等,因此,研究婚俗及其仪式的变迁,也是了解该民族核心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婚俗文化及其仪式也在改变。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及所具有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3]
谷陇地区的婚俗文化能很好保存,是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在传承同时能自主吸收新元素促进自身发展。笔者通过对黄平谷陇苗族婚俗文化变迁描述,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婚俗文化及其仪式变迁,寄希望于对促进该地区文化建设能起到些许他山之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黄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平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陈业强,林圭琴.福建长汀客家婚姻习俗变迁考察[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2):38.
[5]金晶.甘青藏族牧区婚姻家庭文化变迁研究———以甘南、果洛州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33.
[6]杨世章.黄平苗族服饰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1(2):85.
[7]苏醒.关于达斡尔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154.
[8]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刘博赟,卢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赵立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7.
[10]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
[11]向轼.当代湘西苗族婚恋习俗的变迁及其原因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36.
[1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5.
[1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2.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