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习是整个本科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由于化工校外实习存在经费开支大、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校内实习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与青睐。为提高校内实习的效果,本文结合所在学校的相关现状,深度剖析现如今校内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短板,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及创新措施,以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及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校内实习,改革与创新,化工
化工实习是普通高校化工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切实提高化工实习的教学质量,可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化工生产的技能,对所学的化工专业知识起到巩固、促进作用,符合并适应化工企业的需求,实现普通高等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
化工实习主要有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两种实习模式,但校外实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经费开支大,校外实习经费不仅包括交付实习单位的培训费,而且包括学生及教师的交通及住宿费用。第二,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化工企业现场实习多伴有较大噪音,讲解时学生不能充分听取,为保证正常生产运行,企业设备不允许操作,学生只能旁观。第三,安全隐患较大,化工企业所运行的设备多高温、高压、介质毒性大,学生实习时存在安全风险,在往返工厂与住宿地点的途中还存在交通等安全隐患[2-3]。以上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校外实习的实际效果。所以,大力发展校内实习实训,深度剖析其现有的问题及不足,不断改革及创新校内实习的管理模式,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校内实习的效果,可以充分弥补校外实习的上述缺点及不足,为社会及企业输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1校内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实习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
多数教师均是直接来自毕业的学校,没有实际长期深入工厂进行实习实践,虽然承担过有关化工方向的横向课题,但缺乏实际的工厂工作经验和对现代化化工生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校内实习项目时,无法和工厂的相关实际操作相联系,脱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更加无法吸引学生对校内实习的相关兴趣。
1.2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多采用常规的实习考核方式,即在实习完成后让学生书写实习报告或是在一些实际操作的环节根据表现指导教师进行主观评分。实习报告一般要求的内容多是化工生产的工艺流程、化工产品总结、工艺控制指标、设备功能特点等的总结,学生之间内容区别很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对于大多数学习认真的学生而言内容都很充实,无法有效区分相应成绩[4]。多数实习操作环节并没有指定相应的得分细则,主观打分难以达到分数的绝对公平,部分同学甚至对得分存在异议。
1.3实习过程管理不够
校内实习过程中多数情况均是少数指导教师带领一个班或是整个年级的情况,在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实习过程难以监管,实习纪律难以保证。多数实际操作环节都是指导老师先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熟悉工艺设备及操作要点,再由学生进行重复性的练习,人数多导致实习环节讲授效果不好,学生被动学习兴趣难以激发,不理想的实习管理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实习效果。
2校内实习改革及创新措施
2.1改革实习管理模式
面对师生比悬殊的情况,学生们可根据学习成绩、组内分工、平时相处关系等条件进行自由组队,并在组内选取组长承担本组的实习管理工作,由组长兼顾组内协调和部分实习项目的指导等工作,降低了指导教师的管理侧重面,指导教师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校内实习的项目讲解及指导过程中。小组的最终实习成绩源于每个成员的相应付出,不同小组的成绩存在竞争关系,为不影响团队的最终成绩,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都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成立的小组不仅可以有效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而且还在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就使得校内实习不单单是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2.2转变实习教学模式
在校内实习部分实际操作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操作印象并提升实习效果,可将指导教师被动式的讲授环节转变为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实习环节布置相应任务,学生通过自学已有的技术资料,得到相应过程的操作规程,总结得到相关工艺的操作要点,指导教师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充当导师的作用,充分保证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仅在学生难以完成或部分任务节点时给予相应提示或技术援助与支持。通过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不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扎实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使得学生今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上手,较好的适应单位的不同需求。
2.3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工厂实际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必须的。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校企间的合作,选配优秀的教师挂职脱产进驻化工生产单位和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工作,积累实际的操作经验,掌握生产单位的各个生产环节,学习生产技术,感受生产单位的企业文化,学习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第二,实行兼职教师聘任制,通过校企沟通将化工生产单位的工程师或技术能手,聘入学校作为实习专职老师,不仅为学生的校内实习进行指导,还可以为在校的教师传播实际的工厂工作经验,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通过建立校企之间“互学、互信”的通道,不仅有助于提高校内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可以在相关科研项目上进行合作,促进企业高效生产,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4采用新型实习考核模式
为增强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根据能力合理区分成绩排布,在此提出“任务驱导制”的考核方式,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指导教师整体规划校内实习的全部内容,将全部实习内容按照具体实施所用时间和操作过程复杂程度进行区分,最终可将丰富的校内实习内容按难度分为难、中等、简单三类,各个实习小组可由成员讨论选择难度不同的任务,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合理评定打出任务完成情况等级,具体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类,综合任务难度和完成情况各小组可得到相应的分数,具体得分实施细则参照表1所示。
小组完成本组所规划任务的最终得分将决定小组的最终实习成绩。通过此考核方式可有效区分小组的能力高低,能力高的小组最终成绩相应最高。在实习过程中实时将小组累计分数公布,通过竞争的过程,可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5加强工厂文化的建设
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最大的差异在于即使学校购置校内实习设备完备,操作过程与实际工厂无异,但是在校内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到达化工生产单位,无法感受到现场的实际工作氛围。为尽可能的达到与校外实习一样的实习效果,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内倡导工厂文化建设。
比如,在实训室的墙上张贴工艺及设备简介、化工企业车间的管理制度、车间的生产口号和企业文化的宣传海报;在实际校内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穿工作服、佩戴安全帽等劳动保护;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可让指导教师渲染实际的工作场景,强调化工工艺参数控制操作的严谨性和事故处理的紧迫性。通过工厂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实习环节也能感受到实际生产车间的工作氛围,有效减少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差异性。
3结束语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校内实习的管理模式,锻炼和培养一支合格的专职教师队伍,创新校内实习的考核方式,增强校内工厂文化的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校内实习的实习效果,缩小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的差异性,使培养出的学生充分满足化工企业的相关需求,实现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云虎,王凤武,魏亦军.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实习现状与改进措施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0):114-116.
[2]张霞,许元栋,张玉军,等.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16(24):64-66.
[3]冯巧,李辉,赵亚奇.工程类本科专业实习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4,28(1):48-50.
[4]雒廷亮,任保增,刘国际.抓好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17-118.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