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民居特色刊发省级论文

分类:科技论文 时间:2013-05-08

  摘要:有较为完整的保留且具有原始纯正风格的锡伯族民居现仅存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县锡伯民居的建筑文化意识形态急需总结和传承,本文通过从村镇形成到庭院布局、外部形态等方面对锡伯族民居进行剖析,总结出其鲜明的特点,对发扬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锡伯民居  外部形态 庭院布局

  Abstract: The folk house of Xibo nationality is only in Qapqal Xibo autonomous county, where the original and pure characteristic house is well preserv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lk house of Xibo nationalit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layout of courtyard, we can sums up its distinctiv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from this paper,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pularize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the nationality.

  Key words:the folk house of Xibo,external pattern,layout of courtyard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锡伯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以下简称察县) 及周边几县。当东北的锡伯族语言、习俗等逐渐被汉化后,新疆察县不到4万人的锡伯人却还在说着锡伯语、跳着贝伦舞、建民族风格鲜明的民居等,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察县地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锡伯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

  1、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察县位于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辽阔的河谷盆地,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伊犁河谷盆地中部, 总面积4489平方公里。地势自南向北形成多级阶梯,东窄西宽,南高北低,自东向西渐趋开阔,形似一面打开的折扇。美丽的伊犁河宛如镶在扇边的玉带,环绕在察县的北面。察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光照强,降水少。伊犁河谷的湿地有大量芦苇生长,木材资源丰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一纸调遣公文,记载了锡伯军民共3275人自盛京(今沈阳) 等处迁徙至伊犁这个多民族聚居区的历史。他们最终落脚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县境内,以200户为一个牛录, 共编八旗八牛录, “牛录”的称谓沿用至今,成乡镇之意。

  2、民居外部形态

  锡伯民居一般为南北朝向略微偏东, 呈“一”字形展开 ,正中一间略高,两侧低,讲究对称,突显锡伯人对中原文化中的规矩、宗法等理念的吸收与认同。屋顶坡度为16%-20%,房间进深较大时使用双坡顶,但屋脊不在山墙正中,两侧坡度也不一致;进深较小时采用单坡,屋脊采用类似卷棚的形式,类似于古代木建筑屋顶的反宇向阳。优美的屋顶曲线在延长日照时长的同时又便于排水的需要。屋顶上设有烟囱,设成尖顶,便于排雪、排烟。

  “屋架采用硕大的抬梁木式结构,梁头搁在柱上,模条又搁于梁头,梁上则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门梁一般为3架或5架。防蛀屋顶的梁与脊瓜柱之间必须要用特殊的角背构件发挥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以模仿锡伯文中的“屋”字形,在锡伯人的文化中,只有具备这样的构件才能称其为房屋。虽地处地震带,但这种木结构使锡伯族老民居历经200多年而屹立不倒,不禁让人拍手称绝。檐部的构造颇为讲究,在木檐椽子层和芦苇把层之间搁置约30毫米厚的木板作为面层, 遮挡草和泥以美化外观。檐口部为了收口和支撑上部深远的出檐,在芦苇把层放置一个纵剖面为直角梯形的木飞椽。灰土层的檐口部用砖收口,既整齐美观又能遮挡泥土下坠。这一构造方式是中原文化与伊犁地区特有的地域条件和既有材料的结合物。柱、杭、梁、椽截面形状各有千秋,柱子为圆形,柱子为截去两端的梭形,抱头梁为倒两个圆角的长方形,飞椽为方形截面、梯形纵剖面,从这些细微之处可窥见锡伯族匠人的匠作素养和对塑造民族风格的建筑创作的倾注。

  墙上浅凹框的处理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比例和谐,立面统一且富有韵律, 这其实是内部房间的反映。主立面墙面两端刻有莲花和牡丹图案的浅浮雕,西屋墙壁上钉桩放完板,上置一个木匣子( 里面有符书和布制马首) 放置香炉,锡伯语为“海尔堪”。

  锡伯族民居的窗户多为方形,仅在图公祠和靖远寺的墙上出现过圆窗。俄罗斯文化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纳达齐牛录装饰性很强的哥特式尖拱窗上。为抵御严寒,窗一般是双层的,外层为木制,里层是玻璃窗。入户大门两侧巧妙地设置了采光的边窗,随着光线移动, 室内的光影变化充满趣味。

  3、村镇及院落布局

  锡伯族人选择了利于备战和发展生产的集中居住方式,屯垦戍边,由此形成了早期较为规则的牛录。每个牛录的外围都建有高5-6m,宽约4m的高大城墙,官兵在城墙上来回巡逻。从察县爱新舍里镇的现状图还可依稀分辨出当时城墙的轮廓(图1)。道路布局是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式,一般南北向道路三、四条,东西向道路十几条,每个牛录都有两条“十”字形大街" 凡与“十”字形大街相通的道路可通行两辆大车,其他道路则只能通行一辆,从而形成宽窄不等的三级村落街巷结构。每户的长方形庭院自成一个单位,分布在道路两侧呈线性布局。察县传统街巷的艺术可以诠释为院落门头集合的艺术。丰富且颇具韵律感,类似于唐宋时期的间里生活单位早期的门头较复杂,特别强调门头的“样子”。 近几十年来,门头已经采用红砖作为材料,形式简洁,但以前出挑的形式仍依稀可见,还有个别地方采用类似西方拱式的拱券门头。

  庭院一般面对道路,面积2-4亩。现已辨认不出以前四合院、三合院的痕迹,如今封闭的庭院由正房分割为前后院,锡伯人将前院作为蔬果园,水果以及各种蔬菜,自给自足的同时创造了一处清新的自然景观,且改善了庭院小气候,使人心旷神怡。前庭院与主房连接的区域约150平方米,地面铺设的条砖和头顶搭设的葡萄架则是对进入这一庭院“客厅”的提示。后院主要用于牲畜养殖等。庭院的院门、前院种植区、庭院“客厅”正房、后院养殖区位于一条宗法思想描绘的中轴线上,其他附属房间垂直于主轴布置,且面向庭院。由于牛录零售业的不断发展,牛录间以及牛录与县城的交通也日趋便捷,致使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逐渐改变,宅院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前院种植花草或加大小孩玩耍的面积,在后院修建新房,院落空间的布置变得丰富多彩。

  4、结语

  对察县锡伯民居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特色丢失、文化丢失、生活方式迷失的年代,惟有民居建筑的优秀传统在建筑创作中得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成就我国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新风格。

  参考文献

  1] 邱昊 周灵.新建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