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庄子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8-05-02

  目前我国一直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而论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转化的关键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生态实践会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理念是体制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新时期实现生态体制的改革,自然也需要学习庄子的生态哲学的理念精神。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哲学,庄子

生态哲学

  一、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状况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物质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的质量亦成为了衡量未来美好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过漫长的萌芽期与酝酿期,已经进入了初创期,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开始进入了自觉萌芽阶段,但仍然遗留下来了一些老问题;而面对新时期与新环境,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方面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一)“天人之争”的生态理念依然存在

  “天”,《说文解字》曰:“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在此指天空,后衍生出多重意义,在道家“天”主要指自然之天、自然而然的状态、万物内在的本性与规律等,总体指自然。“人”,《说文解字》曰:“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可以指天子、一般个人、一部分人、人类等,总体指人。

  所谓“天人之争”即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人与自然之争一直都是存在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对自然的索取程度超越了自然的承受底线,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层出不穷,直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意识到了它们带来的种种危害,经过反思,决心将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经过多年努力,诸多环境危机得以好转,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于现阶段而言,根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其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经济技术能力整体偏强,生态文明的理念正进入自信和自觉阶段;而在欠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能力整体偏弱,一些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公开场合大讲特讲环境保护,背后则大力推行区域经济排名……甚至认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环境保护。”的确,在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着成效的新时期这种将人类的利益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立起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经济增长的理念是依旧存在的。

  而这种“天人之争”的生态理念之所以会难以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在自身主观能动性得到巨大发挥的历史条件下,被“胜利的泡沫”所蒙蔽而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影响,即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作为一种资源,由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用来满足自觉地欲望。价值只在观察者的眼里存在,并由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配。”这种生态价值理念表面上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以实现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实则是杀鸡取卵,非常不利于人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发展建设若是长期被这种生态理念影响,无疑是得鱼忘筌,到头来得不偿失。

  (二)“物必尽其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难以扭转

  “物必尽其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指的是人们在“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把自然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加的物质需要,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和无节制的开发和开采。

  这种资源利用观通常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对“有用”的自然资源无节制掠夺,造成某种自然资源的枯竭与自然生的灭亡:二是利用相关的科技大肆人工培植或开采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污染、占用、破坏其他“无用”生态资源的生存空间,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形成难以恢复的生态危机。例如,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科学家在海洋最深处生物的胃里第一次发现了塑料纤维。研究人员发现,在太平洋近7英里(约1,1万米)深处的甲壳类动物以塑料为食。这一发现表明海洋深处也遭到了人造垃圾的污染。”这种情况虽不是发生在我国的海域,但防微杜渐,我们也应转变自身的生态观念与资源利用思路,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

  (三)“以己度物”的生态审美情怀肆意泛滥

  在《庄子》中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寓言讽刺了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的鲁侯。庄子通过“鲁侯养鸟”的故事意在向人们揭示这样的道理即: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即使心存善意,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局限单纯的物质文明,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背后,付出的是快节奏生活带来的高度的精神压力与疲倦的身体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山林之乐、自然之乐产生了向往,这是新时期人们生态意识的一种自觉觉醒,这代表着人们开始回归自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人们这种自觉觉醒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那便是“以己度物”的错误生态情怀泛滥,就如同“鲁侯养鸟”一般,以自身的意识盲目地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干扰,打破生态平衡,造成新的生态危机。

  例如如今中国此起彼伏的生物入侵事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贸易、旅游等人为活动而带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跨国宠物,在2011年,我国曾爆发性地出现了邮件中携带昆虫、龟类和蝎子等新型宠物的案例,截获的有害生物包括巴西龟、蝎子、毒蜘蛛、蚂蚁、独角仙、食人鲳、蜈蚣等物种。在新时期,人们有时并不缺乏与物相亲的生态审美情怀,但却缺乏以正确的生态理念引导的审美情怀。

  二、庄子生态哲学对当下生态理念的启示

  面对上述各种错误的生态理念,我们可以“以古之道以御今”从中华传统优秀中寻找解决方法。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理论,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深层生态思想”,其中以自然为核心的庄子生态哲学“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理念”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对当下的一些错误的生态理念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万物齐一”的生态价值平等观。

  面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天人之争”的错误生态理念,庄子生态哲学中由“万物同源”和“物无贵贱”两种思想组成的“万物齐一”的生态价值平等观更有益与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1.万物同源

  在《齐物论》中庄子曾提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地万物与人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两者都存在于自然这个整体之中,正如“罔两”与“景”都依附于“形体”一般。《齐物论》曰:“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蚶蜩翼邪?恶识其所以然?恶识其所以不然?’”“罔两”是影子的影子,“景”即影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共同依附于“形体”.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亦是如此,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三者共荣共生,共同构建了我们生存的多样世界。

  因而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与中心,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无需如前人一般将自身视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将万物都视为自身的附庸,肆意作为。正如在《人间世》中栎社树对匠石所言:“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你我皆是自然的一员,又何必非要相轻相贱呢?所以在面对“天人之争”这种认为保护自然环境会拉低经济效益的生态价值观,庄子“万物同源”的生态价值观,勘破了人类与自然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彼此共存的深层关系,更有利人类的长远发展。

  2.物无贵贱

  《天道》有云:“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即庄子认为自然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存在的,自然界中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如其所言说的“道”一般,《知北游》曾记载庄子与东郭子论道,庄子对其说道无所不在,可在蝼蚁,亦可在梯稗、瓦甓甚至是屎溺。听起来似乎很荒谬,实则庄子是意在用生动风趣的言语告诫世人,在自然之中无论“卑贱”的蝼蚁还是“平凡”的稊稗亦或是“肮脏”的屎溺,它们的存在都是合乎“道”的,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从“道”的角度来看,自然万物决无高低贵贱之分,因而庄子在《秋水》中说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也就是说“贵贱”之分只是在于人们看问题的立场与角度,“事物若从紫的立场、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就会产生‘以物(万物本身)观之,自贵而相贱’”的结果。若以世俗的立场来看,贵贱并不由自己决定,这是相对于前两种价值观念来看比较糟糕的状况,因为事物的价值完全被人类世俗的观念所掩盖,事物就失去‘主体’的地位。“单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界万物区分为高低贵贱、无疑是一种片面与错误的态度,这将无限放大人类的欲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庄子”物无贵贱“的思想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的审美观,更有利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

  (二)”知足知止“与”无用之用“的资源利用观

  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极致索取很大程度是由于内心欲望的驱使。对此庄子主张节制欲望,树立”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庄子·逍遥游》中说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和动物的基本需求其实非常有限,容易满足,乱人心智的恰恰是那些并非必要的需求。所以庄子在《盗跖》中主张:”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也就是认为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最好的状态便是”平“,除此之外均为有害之物,多余的财货其实是祸不是福。那么什么是”平“呢?《德充符》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即一种极端静止,不多亦不少的状态,也就是可以冷静地正视内心的欲望,明白自身真正的需求,不受内心之外多余的任何欲望的影响。这其实是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观。而庄子之所以坚持这种观念,是因为他认为”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这句话原本是指不要随意改变使命,也不要强求事情成功,凡事过度了就像”溢言“,容易败事。如今放在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上,亦是有着一定的启示。以人类如今的”破坏力“而言,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其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而恢复期则是漫长的,所以在怎样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尽量知足谨慎,不要让自身过度的欲望越过自然的承受底线。

  此外”知止“也是庄子生态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人类天生便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亦是如此。对于未知的探索,后果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危险的。对此庄子在提出了”知止其所不知“的观点,即对于人类未知的一切,其实有时不必过度求索,非要一个确切的结果,要学会适时的停止,保留未知。

  这种思想或许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生态建设方面,其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承认并保留了对自然生态的未知,才会有所顾忌,不至于肆意妄动,为欲望所驱使,而为所欲为,给自然生态带来灾祸,同时亦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给自然生态带来喘息恢复的空间。

  (三)”与物相亲“、”顺物自然“的生态审美情怀

  1.与物相亲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便是着名的典故:濠濮问想。这则典故糅合了《庄子》中的两则寓言故事,一是”濠梁之辩“,在这场辩论中,庄子与惠子争辩游鱼之乐。撇开庄子与惠子二人的论辩内容与胜负不谈,其间充满了庄子”与物相亲“,闲适逍遥的思想。

  二是”庄子钓于濮水“其中记载庄子辞却楚王千金之聘的故事,于此庄子表达了他意在自然而非庙堂的人生志趣与情怀。濠濮间想将这两则故事糅合在一起,旨在表达一种山林之乐,自由之趣,体现的则是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审美情怀即”与物相亲“.这种情怀是庄子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向世人揭示了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回归,在于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闲适逍遥的无上乐趣。

  2.顺物自然

  在庄子的眼中万物皆有其灵性,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是有其人格意义的存在,因而庄子这种”与物相亲“的情怀,并不是在”以己度物“的前提下产生的,相反它是在”顺物自然“的条件下实现的。”

  顺物自然“并不是指人们在对待自然时要毫无作为,毕竟人类始终需要生存,庄子并不否定人类的基本需求与欲望,而是应该在尊重万物的内在规律,热爱自然的前提条件下顺势而为,正如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言:”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这是卫国大夫蘧伯玉教给颜阖的为师之道,即若想教导好对方,要在顺应对方性格的情况下,慢慢教导,潜移默化,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己度人。

  同样,人与自然的相处亦需如此,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的,它们的成长与生死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常人所言的”天性“,这种”天性“,庄子在《应帝王》”混沌之死“的故事中有所提及:”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在故事中倏、忽二人为报混沌之德,好心为混沌凿出常人皆有的七窍,但混沌却因而而死。此则寓言意在告诫人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天地万物,不能因为“人皆有七窍”这样的理由而判定混沌浑然一体的自然状态是不正常的,不能因为一人或普世的标准来扼杀天地众生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所以人们若是想真正实现“与物相亲”的情怀,回归与保护自然,就应当尊重自然万物的天性,顺物自然。

  正如霍尔姆斯所言:“人们走向派生意义上的生态伦理还可能是迫于对他们周围这个世界的恐惧,但他们走向根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只能是处于对自然的热爱”,的确根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应该是在尊重自然万物内在价值与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否则再多的情怀都只是叶公好龙而已。

  相关阅读:生态农业论文写作有哪些要求?

  大家都知道在评职称时都需要写论文,农业类人员也不例外,并且评定职称地区不同,等级不同,论文的写作要求也就不同,如农业领域的工程师可以分为中级和高级工程师等等,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念和实践,研究,在连续总结有价值的信息,撰写职称论文,那么生态农业职称论文写作要满足哪些要求呢?这里小编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