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试论日本对工业遗产的几大保护策略

分类:科技论文 时间:2018-02-10

  工业历史的有形载体——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国际社会中将工业遗产作为历史保护的重点对象,也肯定了历史、技术、社会、建筑及科学价值。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不太重视,存在保护程度低,利用模式单一等不足,下面文章以日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为研究对象,分享了实现工业遗产高度功能转型,避免资产废弃,并成功申请多处世界遗产的经验。

  关键词:日本,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一、工业遗产与城市文明共生

  这里,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工业遗产的相关概念。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其广泛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特别是近年来,作为城市发展的有形载体,工业遗产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是因为,工业遗产在建筑中留存的历史信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见证了工业时代的辉煌,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二十一世纪议程》,首次提出了“文化多样性”这一概念,由此拓展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和范围,日常建筑、纪念建筑、艺术特征突出的产业建筑、市政建筑和20世纪建筑均被列入保护范畴。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将工业遗产界定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价值,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矿场、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场所及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

  二、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实践

  作为亚洲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先驱,日本的国内产业在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大量传统工业设施被废弃淘汰,成为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的极大阻力。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可避免资产废弃,又能延续城市文脉。

  (一)历史与现实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运动引发了日本工业变革,这次变革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国家。与此同时,大量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停止运营,资本和劳动力向新兴产业转移,政府与企业谋求新的发展,被荒废的厂房建筑成为遗留问题。日本政府选择将之视为凝结了历史人文的景观环境,令所谓的“不良资产”发挥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延续日本的文化记忆:2007年,战国末期、江户前期日本最大的银矿--岛根县石见银山成功申请世界遗产;2014年,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绢丝工业遗产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群申遗成功。

  (二)发端与成长

  日本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始终秉持开放、交流的态度,使得专业研究者、个人爱好者、地方团体、企业和政府都能参与其中。

  1977年2月,日本工业考古学会成立,随之创办《工业考古学》刊物,工业遗产研究逐渐形成气候。工业考古学会的中坚骨干大多为技术历史学者,同时又吸纳了民间爱好者、志愿者,其在工业遗产信息的收集积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进入工业考古领域。2013年,工业遗产国民会议在东京召开。该组织的发起者共17人,他们分别来自交通业、制造业和地产界、文化产业界,旨在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和交通产业发展。

  (三)认定与保护

  1988年,日本文化厅公开《国家文化与文化行政白皮书》,以中立姿态揭示土地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1990年,日本文化厅从近代化视角入手,开始了大规模的近代化遗产的综合调查工作。综合调查工作包括工业遗产的类别;对明治时代后工业遗产的优秀个案,日本文化厅定义为“近代化遗产”,根据《文化财产保护法》予以认定和保护。而未登入“近代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则作为有形的文化景观,根据登录文化财产制度给予保护。

  2008年以来,日本文化厅又开展了文化艺术创造城市、文化发祥战略、文化政策评价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确认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状况。日本经济产业省工业遗产活用委员会还建立了“近代化产业遗产”认定配套制度,并于2007年、2009年总计公布了66处“近代化工业遗产群”,以及1115处个别认定遗产。

  (四)转型与利用

  本质上,工业遗产的利用是对资源的重新优化和配置。随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遗产已非单一的物质生产工具,其内核衍生了传承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社会作用。

  对于劳动者、企业、公众、政府而言,工业遗产的价值已从单纯的生产功能,演变为展示民族历史的宣传载体。而从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政府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主体。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主导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同时,积极引入民间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力量,借助专业人士的丰富经验,不断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路,丰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能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业遗产的社会公共价值。

  三、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

  (一)建设背景

  1906年,丰田集团创始人丰田佐吉研制出环状织机,其后又陆续发明了自动穿梭织机、动力织机,其中的“G型无停止杼替式丰田自动织机”使日本织机技术达到了世界水平。

  1911年,丰田佐吉在名古屋市建立了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从纺织工业起家,并在钢铁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开启了丰田集团的百年传奇。1935年,丰田佐吉之子丰田喜一郎在汽车制造业取得突破,制造了丰田第一款轿车“A1”型。1936年,丰田公司推出升级版的“AA”型汽车,系丰田第一款量产型轿车。这两款轿车均借地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设的汽车部生产。1937年,丰田喜一郎创办了“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自此与丰田纺织分离,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逐渐被弃用。1994年,时逢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百岁诞辰,丰田集团旗下的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丰田机械株式会社与丰田汽车等13家公司,在丰田集团诞生地共同设立了“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1996年,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被指定为名古屋市都市景观的重要建筑物。2007年,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被日本建设业联合会评为第48届BCS大奖,并于同年被经济产业省认定为“近代化工业遗产”.

  (二)基本概况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坐落于名古屋市西区,占地41597平米,建筑面积26846平米,展出面积14133平米,外观上忠实保留了丰田自动织布工厂的红砖厂房原样,利用工厂原有建筑物兴建展馆。

  设立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目的除了有效利用集团的旧址建筑物、保护传统纺织技术与汽车生产工具外,更多地是向公众动态展示了丰田集团从纺织机械业起步、钢铁制造业发展、汽车制造业转型的奋斗历程。

  以“纺织机械”与“汽车”为两大主题,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由纺织机械馆、汽车馆、技术乐园、丰田企业馆、创造工坊、动力之庭等场馆组成,对展品进行动态保存,通过互动展示各种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将纪念馆打造成为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的展示展览馆,让参观者通过近距离体验机械运作过程,了解纺织机械、汽车生产的全过程,直观展示技术进步。

  (三)场馆特色

  纺织机械馆

  丰田佐吉1906年发明的环状织机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台纺织机被认定为是“日本世界产业技术遗产”,是丰田集团研究与创造精神的象征。

  纺织机械馆展示织机的结构组成、织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纺织机械的技术变革,荟萃了原始的纺织工具、最早的动力机械以及现代化的纺织技术。其中,许多机械可以现场操作演示,令单调的纺织作业变得生动有趣。

  汽车馆

  汽车馆包括汽车零部件展区、汽车技术展区以及汽车生产技术展区,展出的展品包括1936年首款量产轿车“AA”型、1966年生产的Corolla、1982年生产的Camry、1997年生产的划时代油电混合动力车Prius等众多经典车型。

  汽车生产技术展区动态模拟焊接、喷漆和组装机器人生产线等现代汽车生产过程,演示汽车及生产技术。纪念馆还重建了数段丰田汽车厂不同时代的汽车生产线,让参观者参与手工生产与自动化生产。

  技术乐园

  纪念馆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互动参与。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直接体验,演示汽车的前轮驱动与后轮驱动的差异、变速箱的运做基础、活塞的实际运动等各种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

  馆内还设计了一个小型风洞,孩子们可以参观、体验身处风洞内的感觉,得以一窥汽车制造企业的最高机密。

  (四)互动体验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除单向展示外,还针对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要,安排有全年固定的常规演示以及不定期的主题活动。

  四、借鉴与启示

  近40年来,日本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从2007年至2015年,日本的3处工业遗产(战国晚期、江户前期日本最大的银矿--岛根县石见银山;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明治产业革命遗址群)成功申请世界遗产表明,日本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走在了亚洲前列。而在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实践中,由政府主导和协调,引入各方社会力量,既以工业遗产为吸引,高效利用相关人力,又在整合人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工业遗产的公共服务价值。

  工业遗产始于保护,重在利用,功在后代。日本通过积极尝试利用的多种手段,成功地探索出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新模式,既为城市保存了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又充分发挥了工业遗产的附加功能。而不是狭隘地将旧厂房、旧机器、旧建筑视为工业品的生产装置,而是将他们视为凝结了历史人文的一种景观和环境,从而使这些“不良资产”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换言之,工业遗产自身成长的足迹是展示历史、建构神圣的一种装置。近代国家的高速成长建基于工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以旧工业遗迹为物质依托,直观地向公众宣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或一个城市成长的历史。

  五、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及利用现状

  2006年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元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市成功举办。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公开《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为工业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2009年,文化部推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作为“特殊类型”的文物予以保护。配合《办法》的实施,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以及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等系列活动。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提出“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很多城市通过政府牵头,引导工业遗产保护方向。比如,上海市出台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对1949年以前建造的重要建筑提出明确的保护措施,推广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江苏无锡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工业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48处近代民族工商业史迹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续了城市文脉,展现了城市魅力。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二是与艺术展示相结合的博物馆模式;三是与商业、办公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四是与景观相结合的公园、文化街道模式。这几种模式普遍存在保护程度偏低、利用模式单一、产权单位不清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工业遗产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理应得以重新塑造。因此,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探索一条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可行路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紧迫课题之一,即以工业遗产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为目标,逐步形成外观保护与内涵利用并举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一)建立机制--政府与公众协同努力

  基于工业遗产外形结构及内部构造上的特殊性,应首先强调对建筑特色的保护,明确保护重点,制定保护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与现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相结合。在以政府为主要推进力量的同时公开相关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多方合力。

  (二)分类管理--中央与地方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现存的工业遗产类型多样,地域之间差异较大,建议由中央主管部门主持,以第三次文物普查积累的工业遗产资料为基础,重点评估不可移动文物和已确定的工业遗产。统一中央与地方认定及保护标准,同时结合部分省市的先行经验,制定全国通用的分类分级保护方案。

  (三)源头入手--厘清和明确建筑产权

  我国大型的工业遗产主要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部分建筑经过房改后转为个人所有。建议国家明确主管部门,为工业遗产建筑用地制定合理转化土地性质的政策,调动文物、国资、发改等部门积极配合,扫除产权障碍。

  (四)优化模式--保护与利用高度结合

  一是从全局性拓展、保护周边具有历史价值的环境景观,通过划定工业遗产集中地块的方式;二是忠实利用工业遗产原始工艺流程、生产方式,融合现代化保护手段,增强工业遗产利用的体验性;三是鼓励创新多元利用模式,使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减少对建筑结构的改动。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新闻部信息技术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EB/OL].

  [2]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伯英,肖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大事记[N].人民政协报,2015-3-12(29).

  [4] 新华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

  [5] 邹怡.日本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N].文汇学人,2016-2-19(6).

  相关阅读:工业经济类论文可以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工业经济类论文一般投稿在哪类期刊?其实在工业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其理解为投稿不如将投稿的过程看成针对某本工业经济类期刊写论文。工业经济类论文想要成功投稿,必须选择适合的经济类期刊,下面小编整合出几本工业经济类期刊供大家参考: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