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电影与文学的融汇贯通及相互转化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8-01-02

  影音与文学虽然都很美丽,但也有各自的忧愁,在影音多媒体走上历史舞台的新世纪,文字依然保留着其不可替代的特性,对于表述人生、记录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文章以著名影片,文学名著为例,介绍电影与文学之间的相互融合转化,将著名影片转化为文学创作供人们赏析。下文中以实例论述了文学与电影之间如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次分述文学与电影的局限性,最后探析文学如何部分电影化,以加强作品的吸引力、文艺鉴赏力,将文学的哀愁化为美丽。

  关键词:影音与文学,现代文学,文字

  现代文学在多媒体、一切e化的冲击下,似乎也渐渐变成了一种多元整合艺术。但是无论是趋于影像艺术或者有声读物,文字的比重还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即使社会大众再如何倾向“文字冷感”①、再如何偏重视觉文化,所有的创意与创作,毕竟无法避开文字符号概念化的处理。影音的呈现,即试图将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尽全力地用声音和图像呈现出来,这种转化的成品,最受瞩目的便是电影。文学的读者渐渐被电影观众取代之后,人们表述人生、记录文化的方式,也选择为影音。这项划时代的变革,其实也为文学创作与鉴赏带来新契机。

  电影工业百年来,向文学取经者比例一直很高②;如今文学市场渐渐萧条与萎缩,文学如何以文字呈现所谓比较“贴近人性感官”的影音效果,自行担负起释放文字背后的“影音”,不至于样样被电影等影音所取代。特别是修辞学上可以负起“影音”效果的辞格③更需要加强探索。所谓“文学电影化”,就是以加强作品的吸引力、文艺鉴赏力,将文学的哀愁化为美丽,继续保有文字的特性。

  一、电影与文学的汇通

  事实上,喜欢看电影和爱好文学阅读的族群,性格特质是很不相同的。后者之于文字比较能肩负起想象、自娱自乐的责任,能架构文字所指涉的诸多事物,自行影音化。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对文学未必有利,但绝对可以扩展“睹”者群,增加亿万倍的业绩④。例如罗琳的《哈利•波特》,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麦迪逊之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罗伦斯•奥利弗主演),霍桑的《红字》(黛咪•摩尔主演)……诸如此类,都因为作品改编成电影而名声大噪,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电影将文学背后指涉的影音具象化、空间化;而文学也将电影阅读、潜移默化所需要的时间,存藏起来。电影实现了文学作品“现”“实”的可能性;文学补足了电影声光影像快速流逝之后的空间,仍有时间,甚至是一辈子,慢慢去咀嚼、细细去品味。因为文字的感动是不会褪色的,随阅历增加,日久弥坚;文字将电影院的两三个小时吸收时间无限期延伸。

  (一)电影将文学空间化。

  朱学恒《联副专题报道》:当彼得•杰克森看见了《侏罗纪公园》中栩栩如生,由电脑绘制的恐龙之后,他才明白电脑科技几乎已经追上了人类的想象力,是《魔戒》登上大银幕的时候了。《庄子•秋水篇》(外篇第十七):夔怜,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最后谁都羡慕“心”的随心所欲,想到哪就看到哪,这点之前只有作家的“文心”可以办到,现在的“电影动画”,尤其是人物角色也可以具体呈现。

  这是电影无可取代的贡献,以下就名片条列举隅⑤:其他诸如,电影创造出来的明星,像《天涯何处无芳草》(1961年,导演伊利亚•卡赞)的沃伦•贝蒂,塔利•伍德,《春风无限恨》(1965年,导演文森特•明奈利)的伊丽莎白•泰勒、李察•波顿等,也只有电影才永葆他们的光华。此外像日后翻拍的电影,如《倩女幽魂》《孽子》⑥,以及金庸谈自己小说如何使笔墨有质感与动感,时时注意施展想象并形成画面⑦。改拍在“空间”艺术上都有扩大、更新的贡献。除了好莱坞是“梦工厂”,那些将经典的场景与人(超级明星)事(故事)充分结合的电影,都是梦工厂,圆了现代人日思夜想,一切所寻、所筑的梦。

  (二)文学将电影时间化。

  在金球奖、奥斯卡奖大放异彩的彼得•杰克森,还是少年时看过《侏罗纪公园》后大呼过瘾,决定投身电影拍摄的工作,并暗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拍出可以和动画《魔戒》并驾齐驱的作品。直到“骑士漫游于网络,恶龙翱翔于电脑”的技术成熟之际,他年少时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奇幻文学电影在国内的发展,也同样少不了科技的协助。在面对文学作品只有望“书”兴叹的导演,所有的作品不是都得在时间的长河里,等他一年,十年,甚至千百年?即使已经拍成电影,文学作品还是可以用时间,等待更好的技术、合适的场景、贴切的演员或是新的理念、新增的题材,甚至新时代的脚步与节奏;并且补足观众来不及咀嚼的绕梁余音、可以随时停格复习“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动。

  例如:法国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⑧,其中的莫里哀神父,如何以真诚与爱心,传达救赎,挽回主角冉阿让,他说出:“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这个全剧的转折点感人至极。但无论歌剧(1987年“百老汇”)或者电影版(1998年连姆•尼森主演),因剧情比重的分配,顶多三五分钟。而一般阅读小说所陈述的细节,却超过30分钟。约略10倍的“耳濡目染”,自然是阅读带给人更深远的印象、更深情的陶冶。事实上阅读文字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相较于影像与声音,文字的确比较单调,但却可以在最简单的条件之下,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培养对文字的兴趣,可以增加读者对于周遭世界敏锐的观察与想象。

  二、电影与文学的美丽与哀愁

  (一)电影的美丽与文学的哀愁。富乐(RobertM.Fowler)将影音传播模式称为“二度口语化”(theSecondaryOrality),以便与古代口语化相区分⑨。在影音媒体与数位科技重要性与日俱增之后,文学原有的独占霸权相对降低,文学地位开始略显尴尬。越来越多人借由影音接触文化、吸收资讯,因而文字的影响力较过去骤减。许多人了解文学作品,甚至愿意重新回头阅读文学作品的原因,主要是透过影像的鼓励与刺激。正如朱学恒所说:在电影《魔戒首部曲》上映之后,大家才开始对于原本卷帙浩繁而乏人问津的原著感兴趣;不过有趣的现象是,这些人大多是因为等不及电影续集上映,才不得已转向原著,但是却发觉阅读托尔金(J.R.R.Tolkien)的作品并没有看电影那么刺激,读之如同嚼蜡。若是利用现成、高成本的名片作为激发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多媒体”教材,应该是21世纪文艺界唾手可得、最丰富的资源。电影借由千百年的文学提供取用不竭的资源,建立新霸权地位,现代文学倒是可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发丰富的表达能力,提升阅读的票房,在数位世界重拾一席之地。影音与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在汇通与转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必能相得益彰。

  (二)文学的美丽与电影的哀愁。现今时间的步调飞快、空间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人们不爱花时间阅读。于是文字特效与色彩纷呈的画面,成了“电脑文学”者的新策略。但是,太多的颜色、形状与图像,有时反而是另一种更难理解的抽象,还是要有充分的文字说明,才能达到目的。所以除了文学创作方式要有所调整,赏析能力也不可或缺。因此熟读《红楼梦》《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的张爱玲,可以成为一代文学的明星,而一般看了几百遍《泰坦尼克号》或《魔戒三部曲》的人,只能徒叹其然,而不能所以然。至于小说《哈利•波特》在电影上映前全球就破5700万本惊人销售量,因电影技术尚不及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原著仍是人们的最爱⑩。

  读者有类似“略读”(skim)与“跳读”(skip)的习惯,在时间上是不够去品味,吸收罗琳不断推出的人物性格与场景铺排。电影在改编十几万字原著的取舍上,“跳”而“略”是基本的手段。所以除非像《魔戒三部曲》,原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品至今,乏人问津,导演得花7年、约105亿制作费,仰赖许多精密动画、高科技电影软件,才能完成。观众花极短的时间,不经过阅读,只需接收影音讯息,便可以吸收名著想表达的精华所在。换句话说,这种“用寸金买光阴”的阅读模式,永远要面临“床头金尽”的压力与挑战。因为电影毕竟是一项复杂且需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业”,例如表述父亲的电影,只有吴念真的《多桑》,无法量产,而且连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輥輯訛其艺术影响力也未必及得上朱自清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背影》。

  再例如:电影《红玫瑰白玫瑰》里的佟振保(赵文饰)因王娇蕊(陈冲饰)而意乱情迷,任凭两位超级演员脸部表情再生动、肢体语言再丰富,还不敌张爱玲的几句话,因为,上哪去找“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长袍?輥輰訛“振保谢了她,看了她一眼。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症的。”多媒体的感官刺激虽然可以炫人耳目,但总是有着深度不足的隐患。文学的深层内涵是在于展现人类心灵与智慧的结晶,它涤除了感官的刺激,利用单纯的文字叙述展现生命中细微深刻的一切,因此往往需要以宁静与沉淀的心情来领会,而习惯于影音刺激的e时代族群似乎越来越难以融入文学的世界中。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艺术,一向独立于绘画与音乐等传统影像、声音美学之外而存在,它自然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

  三、文学之于电影的转化

  文学之于电影的转化,意即电影对文学的回馈,至少有以下两个向度:一、文学(部分)电影化;二、文学赏析电影化。

  (一)(部分)文学化电影。1.电影与诗歌:举凡歌舞片、卡通、电脑动画系列、黄梅戏,甚至部分武侠、神怪科幻片,如《风中奇缘》(1988,POCAHONTAS,原著小说为苏珊•康奈尔著,陈淑惠译)、《花木兰》、《玩具总动员》(1996)、《窈窕淑女》(1975)、《西城故事》(1961)等。2.电影与散文:举凡旁白特多,以叙述为主者,例如:《阿甘正传》(1994)、《肖申克的救赎》(1995)、《多桑》(1994)、《超级大国民》(1996)等。3.小说、戏剧与电影:例如:《红玫瑰白玫瑰》《天浴》《简•爱》《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理性与感性》《真爱一生》(原著《红字》)、《暗恋桃花源》(1992)、《哈姆雷特》《歌剧魅影》《大红灯笼高高挂》(2001又出“芭蕾舞剧版”)、《少女小鱼》(2001)等。

  (二)文学赏析电影化。

  1.以赏析文学作品为主,藉电影之情节、主题、技巧及人物等等,作为多媒体的辅助教材、教具,可生动且具象地说明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创作与赏析。

  2.探讨电影与文学之异同:这是20世纪以来文艺界最大的课题之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有时消长,有时式微,但其地位一直未曾被电影工业取代。主要原因,在于电影是“工业”,由于庞大而“携带”不便,某些限制也只有文学才能完成。

  3.其关联有转注、假借的作用:从两个艺术形式相辅相成或互相发明学习,能对电影与文学的特性以及异同、关联有认识。例如:小说《李娃传》中李亚仙与郑元和再次相逢那种痴情感人,李亚仙心情的复杂与激动,令人伤怀心碎。

  关键乃在前文铺陈、伏笔等要素安排适当,若与元剧《曲江池》的简明扼要比较,远不及原著曲折多变;再与电影版比较,电影太注重保护女主角完美形象,“床头金尽”改为由梁相公携款而逃。故此后面的情节更加生动,李娃的言行、个性反倒变得板滞、制式而不鲜活。所以,由作品的比较反倒容易探讨出各种艺术素材表现出来的优劣,借此提升欣赏电影、文学的艺术能力。

  四、结语

  影音与文字,是互为消长却又相互依存。电影与文学更为人类提供新的文化氛围,在如今堪称“文学电影学”为显学的时代,本文所揭示的专题举隅,早已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还有大量的探讨会如大江长河,永流不息。靠文字还是靠影音存取?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鱼与熊掌兼容并蓄———电子书、网站网页与图文影音的超链接,都是“电影化”文学的成品;内中可以如镜头般随着读者眼光点选章节,也可以点选所附图片、表格与影音片段。

  一般影音与文字成本差距就很大,更遑论电影与文学;电影分分秒秒都是花费,但文学未必。擅用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补充“空间”艺术———电影的不足;擅用电影影音一目了然的特效,激发文学在创作与赏析方面更上层楼。电影“文学化”,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绵长,就是舒坦所说:“好电影需要有绵密的文学张力”輥輱訛;而好的文学作品,借镜于电影,产生优质的感染力,以拥有“时间”的优势,扩展“空间”国度,因此“电影化”的文学,更能够载着梦想起航、飞旋,永不散场。

  相关阅读:电影文学2017年第1期评职称论文目录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