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心理服务逻辑主线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分类:科技论文 时间:2018-01-02

  伴随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逐渐加大,心理服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在心理服务中,重要的逻辑就是: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任何的心理服务都离不开这条主线,心理服务就是帮助人的过程,让他们从认识自我到实现自我都有明确的指引方向,从而获得良好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心理服务,逻辑主线,理论依据

  一、心理服务逻辑主线的阐释

  (一)认识自我

  这条主线的出发点,首先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不仅是哲学命题,也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命题。从西方启蒙时代的“认识你自己”到东方文明中我国的“吾日三省乎己”都强调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人而言,认识自我是一生的任务,是一个人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必需的素质。

  对于来访者而言,之所以出现情绪困扰、行为障碍、生活难题等,通常是对“自己为什么是这样”没思考过,不知为何如此[1]。不同程度地迷失了自我;还有的异化了自我,形成各种人格障碍;极端化的表现,有另一个类似“代理”的自我从外部世界直插入头脑,呼风唤雨般地指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即精神分裂[2]。精神分析是“探索性”“解释性”技术取向的,很适合“或迷失自我、或异化自我、或置换自我”的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治疗。不仅弗洛伊德意识到“自我理解对于心理异常者的必要性”;马斯洛也强调自我理解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意义。

  马斯洛曾经说:“当一个人理解了自己,他就会懂得自己最根本的需要和动机是什么,并学会以一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的方式去行动。”因此他提出了自我疗法:使人们学会了解自己缺少什么,发现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自主地满足匮乏,这样就会实现自我治愈。尽管存在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但马斯洛在其心理治疗思想中始终坚持帮助患者剖析自己,达到对症状的悟彻,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治疗[3]。不仅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如此认识,还有认知心理学派,更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

  自我认识(self-realization),只是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从教育学提出的“实践+反思=成长”,到心理学中提到的“内省”都强调了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反思”。其实,主观自我(英语单词“I”)对客观自我(英语单词“me”)的认识与评价,就是反思。

  作为心理服务人员最现实的选择是,采用一定手段或技术促使来访者反思,达到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沟通无障碍的来访者,心理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语言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沉默、回避的来访者,可以在语言互动之前进行“扰动”“激惹”,引起来访者关注自身问题是如何因自己而引起的。对于无能力表达或无法语言表达的来访者,如幼儿、部分抑郁患者、沟通有困难的残疾人、产生阻抗的来访者,可以借用象征性的表达工具沙盘游戏(较为先进、直接、可靠)、心灵图卡(较为简便),或者借用简单的房树人绘画(最为便捷)、舞蹈、书法、音乐、心理剧等艺术手段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表达自我,作为疗法,艺术活动是真实的自我流露、自我宣泄[4]。

  总之,认识自我是心理服务前期必由之路,主要是对来访者“认知层面”的开掘与探索,启发与引导。关键要看心理服务人员能带领来访者回头走多远的心路历程。

  (二)调节自我

  自我调节(self-adjustment),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自我调节包括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调节。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认知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涵盖着诸多的信念,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说的“图式”。来访者的认知结构里可能涵盖多条错误信念,要改变的错误认知结构,通常要有“解构-建构-加固”的过程。来访者错误的认知结构犹如一座倾斜的大厦,心理服务人员找到突破口要“爆破”掉,援助来访者重建一座新的大厦。

  情绪调节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情绪调节对注意、记忆、认知、动机等过程的影响。同时,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的失败会导致情绪与社会心理方面的机能障碍。例如,许多临床障碍如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蓄意自我伤害以及攻击行为等都是由于情绪调节功能减弱导致的[5]。

  自我调节,不仅有其基本的心理机制,也有其潜在的神经基础。其中前额叶是其最重要的神经结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工,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皮层下组织进行调节。前额叶的功能在各调节过程中具有普遍性,而皮层下组织则随着调节对象的差异而不同,如行为调节主要与伏隔核有关,认知和情绪调节主要与杏仁核有关[6]。这些发现可以清晰地揭示和解释不同时期的人在“知、情、意”调节能力发展方面不均衡性和人际差异性。

  同时,自我调节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或心理资源,重复使用会导致资源的减少。就像肌肉在短时间内多次使用会产生疲劳一样,先前的自我调节操作消耗一定的资源,会导致随后再次进行自我调节操作时表现较差,这就是自我损耗效应。并且,有研究者得出血糖就是自我调节所消耗的生理资源[7]。多次的负性事件刺激或打击可能会降低调节功能,甚至可能摧毁调节能力,从而导致心理功能失调。

  不仅自我调节资源的实际水平能够影响自我调节,个体对自我调节资源消耗水平的知觉也能够影响自我调节任务表现,并且该影响过程独立于实际消耗水平。实际上,这涉及元认知的内容,元认知能力越强的人,心理活动的效能感越强。

  此外,自我调节能力还受生命自然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运行机制的完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日益健全。自我调节在教育情景中的应用,善于进行自我调节的学生越能更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并取得更优秀的学业表现。

  调节自我重在对来访者认知、情绪的调节:认知领悟技术、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心理服务人员常用的认知调节方法;疏泄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心理服务人员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行为主义治疗方法是“外在改造”取向的,这就过渡到控制自我的层面上了。当然,任何技法都离不开“知、情、意、行”的内外结合协调统一。

  (三)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self-control),也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作出行为执行或停止的指令[8]。

  心理控制必须在主体内部、主体与外界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之中才能实现。越是复杂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越须进行紧张的心理信息处理活动,以求行为的及时调节。初始水平的自我控制带有更多的外因抑制成分,而高级的自我控制则基于对事件的当前和未来的明确认识而带有强烈的自律性和驱动性,促使人自觉地按要求去行动[9]。

  一般来说,自我控制时,对负性心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要低于对正性心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人们努力寻找自我控制失败的原因。业已发现的心理因素有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消极情绪、环境刺激引起的线索激活。业已发现的自我控制失败的神经生物学因素,与前扣带回皮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相关[10]。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失败可能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水平是自我控制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由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功能显着差于成年人,因此有理由推断儿童群体和老年人群体很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自我控制失败行为,使自我控制失败在人生发展中呈现“U”字型的发展规律[11]。

  纵观人的一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控制自我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脑神经细胞活性强、生物电活动频率高,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激动,行为易冲动。到了成年期由于习惯养成,性情基本稳固,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如果出现“不能控制自我”的来访者主要是滥用物质成瘾问题;或者早年留下的不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强迫性信念、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抑或青春期性觉醒时因不良影响产生的性倒错、性变态,等等。

  在这个环节上,心理服务人员主要把握“知、情、意、行”中的“行”这个关键;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行为强化、行为消退理论,运用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冲击法等技术手段施治。当然,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对控制自我是有基础性作用的。

  (四)提升自我

  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它是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动机。日常生活中,人们寻求和保持积极自我意象的动机有着极其繁多的表现形式,都以获取积极的自我意象为最终目的。国外有研究者把自我提升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通过直接公然地增加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来实现的,即直白的自我提升(candid self-enhancement);通过间接的自我验证、自我评定、自我改善等常用的方法来实现的,即策略的自我提升(tactical self-enhancement)[12]。

  换句话说,在自我意识过程中过高估计自己时,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的驱力就是直白的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以实践为目标的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叫策略的自我提升。在这里所指“自我提升”即是后者。实际上,用英语词组self-improvement(自我提升)来标记我们的理解更好。

  “自我提升”的速度和水平决定于自我控制水平。也只有内在“知、情、意”和外在“行”协调一致的情况下,自我提升最快。从事创造性事业的人们或是热爱事业的人们,以忘我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纯净的心情做着纯净的事。此时,自我提升效率最高,潜能开发最快,接近下一步“自我实现”。在被奴役和驱使的情况下,人的自我提升力下降,效率可想而知。

  (五)实现自我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人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则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最完美释放和最重要标志!人的使命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内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并且释放自己的能力,让生命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从而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13]。这恐怕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自我实现”的最高最完美的礼赞。

  其实,“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一词并不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独创,而是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传统观念。当然以“思考一切”为誓言的马克思不会放过这一问题,他对自我实现的基础也作过科学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出自于人的自我需求的活动,而并非外力强制的活动[14]。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是自我提升的需要。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以经济学为中介对人的自我实现内容作了科学的规定,提出自我实现是建立在人的自我需求活动基础上的、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自由实现的活动。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一般很少使用“自我实现”这一术语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是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科学概念取代“人的自我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新的生活方式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5]。这明显是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考量“自我实现”。

  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科学地指出了“在任何时候,人们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为了利益”以及“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16]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我实现途径的策略思想[17]。列宁晚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集体实现辩证统一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必须确立“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的原则”,“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一步都吃到苦头”[18]。可见,社会也同样有实现的问题。个人实现应该结合着社会实现来努力。个人实现也有它自己的价值和目的,但同时也应该有社会的价值和目的,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是相辅相成的[19]。由此可知,科学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关系。

  截至目前,关于“实现”问题,在众多哲人、思想家和学者的争论与对话中,结论越来越清晰:无论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理想社会的实现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人的生命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都在“实现”中完成,也都在“觉悟”中导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实现”。感谢先人先哲先贤们所做的思想“开悟与引领”。

  二、心理服务中逻辑主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哲学上讲,人从自然界中把自己提升为主体以后,才有了主客体之分。因此,人的存在既是一种主体性存在,也是一种客体性存在。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能动性[20]。这种能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说明“主体性自觉是哲学发展的一条内在逻辑主线”[21]。高清海认为“主体性自觉就是主体性的觉醒和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主体性自觉应是一种既是主体自我探索、自我解放驱使下的实践,而且在不同时期主体性自觉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是一个无限丰富的过程”[22]。这是对郑广永所提出的“哲学发展的一条逻辑主线”最好的补充说明。业已确认的哲学发展的这条内在逻辑主线给了心理服务行业有利、有力的支撑。

  它为心理服务的内在逻辑主线“促使来访者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佐证。因为这条心理服务逻辑主线能概括整个心理服务过程的基本趋向,规划了心理服务的原则和方向,心理服务的目标就是“促使来访者自觉”。它在心理服务中的直接作用体现在“助人自助”的合理性。心理服务人员“助人”,需要来访者“自助”来完成;只有来访者“主体性的自觉”才是心理服务的根本宗旨之所在。心理服务人员努力的结果最终落实在来访者“自我努力”上。因此心理服务的逻辑主线,变成来访者改造自我的逻辑主线是“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来访者“自觉”改造自我的逻辑主线,恰恰是哲学发展的一条内在逻辑主线“主体性自觉”的最好诠释。

  从心理学上讲,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自我意识”这一概念以来,自我意识问题开始引起中外很多心理学家的探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在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不约而同地将自我意识作为重要指标[23]。“心理健康的个体有着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的程度”[24]。围绕自我意识研究出现了分化、细化的趋势,大家纷纷在多个层面展开。目前心理学界对自我意识的整体划分和界定不甚清晰,意见也不够统一。

  研究者普遍认为,自我意识是综合性的心理活动系统。狭义上讲,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认识”,即自我认识。广义上讲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认识”,还包含对自己的“体验与操控”,即是对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认识、体验与操控”;具体说来,自我意识包括:属于认知维度的自我认识与调节;属于情感维度的自我体验与调节;属于意志维度的自我控制与调节[25]。当然,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也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属于三个维度综合能力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就广义而言,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提升、自我实现都属于自我意识的形式之一。其实,这与上述哲学上讲“主体性自觉”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David Edwards,Michael Jacobs。意识与潜意识[M]。贾晓明,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John Davy,Malcolm Cross。障碍、防御与阻抗[M]。赵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刘海伦。从认识自我的角度看三种心理治疗理论[J]。黑河学刊,2011(10):194。

  [4]杨雪龙,童辉杰。艺术疗法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3(4):128-131。

  [5]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98-604。

  [6][7]黎坚,庞博等。自我调节:从基本理论到应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8。

  [8]宋美荣,郑莉君。自我控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9(3):19。

  [9]王序荪。心理的自我控制与培养[J]。心理学探新,1985(3):41-42。

  [10][11]黎建斌,聂衍刚,曾敏霞,窦凯。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因素、神经表达及交互作用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4):45-46,49。

  相关阅读:心理学论文可以投学报吗

  心理学论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呢?有作者咨询心理学论文可以投稿学报吗?投稿论文之前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投稿,如果是为了评职称发表论文,就要明白单位或者学校的要求,一般来说投稿正规的国家期刊都是认可的,可以选择心理学方面的期刊,也可以选择综合类期刊,这为大家推荐两本心理学方面的学报期刊。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