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精准资助可以有效将济困与助力学生发展相结合,提高资助的公平性,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实现精准资助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想要实现精准资助,必须要实现受助者信息、受助渠道、受助机制及受助者教育四个方面的动态管理与调控,从而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资助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助方式。
关键词:精准资助,立德树人,高校
高校资助工作关系着教育公平的实现,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学生资助能够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灭“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现象,促进他们的家庭尽快脱贫致富。
1精准资助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的具体化。“精准扶贫”思想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习近平同志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应当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学生资助工作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精准资助。
在笔者看来,精准资助就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动态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受助对象需求,精准实施帮扶项目,并精准化跟踪管理,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资助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助方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精准资助中精准是标准,多渠道、完善的资助体系是手段,而资助的育人作用是最终的落脚点与旨归,精准资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济困与扶志相结合,不仅让受助学生完成学业,更要助力受助者成长成才,培养他们养成勤俭、勤奋、自信、自立、自强品质。
2济困与发展:高校精准资助的意义
高校的资助工作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受助对象特点,结合受助对象的需求,通过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提升资助育人服务效能。
2.1济困:提升资助的公平性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是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在原有资助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是适应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发展新要求的资助制度。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主要包括:
第一,资金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資助“全覆盖”的实现。
第二,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存在困难,影响了资助工作公平性的实现。而精准化制度探究是必然的选择。精准化资助有利于促进资助资金使用的精准化,促进认定对象的精准化,解决粗放式资助所带来的弊端,精细制度本身,为实施者和受助者提供更精准的资助信息。高校精准资助制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新出路,是应对种种挑战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量”到“质”式转变的需要。
精准资助工作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库每学年定期的更新、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及时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议方式,基本保证了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等纳入资助范围,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发放补助救济,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到实处,资助效益得到保证,资金利用效率高,确保将资助款发放给最需要的人,提高了资助对象的精准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管理等方式,提升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提高资助的公平性。
2.2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粗放型的资助工作往往采用面上“一刀切”的资助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重经济补助轻精神扶助”。同时,因为未对受助学生进行精准化分析,往往缺乏针对性的扶助。精准资助从根本上而言,是需求导向的,它动态地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精准资助不仅济困,更关注学生的精神扶贫,通过对受助对象不同阶段需求的精准分析,在不同阶段为受助对象提供切合需求的辅助。对受助对象而言,精准资助不仅是切实的经济帮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不仅帮助受助对象完成学业,更是全面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专业能力的等综合素质,保证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3精准资助的优化路径探索
精准资助可以有效将济困与助力学生发展相结合,而实现精准资助必须要实现受助者信息、受助渠道、受助机制及受助者教育四个方面的动态管理与调控。具体而言:
3.1建立受助信息库,精准识别受助信息
精准资助的前提在于精准识别受助对象。这就要求依托相关平台,建立受助学生信息数据库,以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为基础,动态管理受助对象信息。受助对象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主要在新生入学初完成。通过自己申请、信息审核将信息导入系统,形成数据库,同时动态管理数据,每学年定期更新信息库。随时关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动,及时将因突发性事件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贫困库,同时动员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的学生主动退出贫困库。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和预警机制,动态管控受助过程。
如受助对象在上一学年中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类校级及以上奖励,则在同等贫困等级中优先获得资助;相反,如若受助对象在上一学年中有违纪现象或有较多必修科目不及格现象,则纳入预警系统。针对纳入预警系统的受助对象,辅导员将对其进行帮教改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制定适宜帮教措施,反馈帮教情况,并记录帮教改化过程,放入贫困生档案。一学期后,视班级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结果,决定是否解除预警。
3.2完善资助体系,精准选择受助渠道
资助渠道的多样化是资助工作的关键。通过动态调节多种受助渠道,为不同特征受助对象提供不同选择。将常规补助与特色补助结合,经济困难同学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政府资助补助之外,还可获得校园邮局资助等社会资助。将无偿资助与有偿劳动结合,除了助学金,经济困难同学还可以通过校内勤工助学获得报酬。将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资助中心积极联系校外合作单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受助对象可以根据自身家庭情况、课程安排、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受助渠道。
3.3了解受助需求,精准实施资助教育
精准的资助教育是资助工作的旨归和落脚点。精准资助工作从受助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出发,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动态调整资助教育重心,开展全程教育。针对大一新生,重点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强化受助对象的诚信意识,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受助对象能诚信参与贫困认定,从而促进资助资源更为有效合理的分配。
针对大二大三学生,重点关注学业生活状态。面对受助对象自信心低、自尊心强、交际能力弱等特点,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与学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提升交际能力,增强自信。针对大四毕业生,重点提升就业能力。在贫困生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设立专项就业援助基金,为贫困生就业保驾护航;组织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就业援助项目,获取就业信息,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研究,2016(01).
[2] 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07).
[3] 白华.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4] 白华.从二元组合到三维一体——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07).
[5] 李明智.高校新資助政策及其实施的育人功能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0.
相关阅读: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需要多少钱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