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7-10-11

  这篇地域文化论文发表了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我们国家地域文化种类繁多,论文探讨了思政教育的即时性和全面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有不同的影响,能否把握好地域文化对学生思想精神层次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原文化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论文,思政教育,“六有”青年

  一思政教育需要即时性和全面性

  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科的授课,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既有不变的精髓,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培养对党的认可与忠诚。又有必变的要求,在当今时代就是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有品质,有作为,有修养的青年。对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但要指明目标,而且要具体而微,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灵魂和指南,结合当今时代和学生个人的精神基础,对症下药,未雨绸缪。

  即时性也就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精神世界也绝非一张白纸,由于中小学阶段未来有统一有序的思想教育,能够代表学生价值观念层次的就是当地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概念范围很广阔,包括各地区人们的处世方式,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虽没有系统的灌输,但由于少年阶段是个人观念形成的时期,地域文化依就奠定思想基础。然而,进入大学后,广泛和密切的交往必然引起碰撞,因此,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够让大学阶段成为学生思想升华的一种结点。

  二地域文化作用于思想的表现和意义

  如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产生沟通障碍。对于不同地域的人而言,区别主要体现为对生活中各类事务处理优先度和处事倾向的不同。例如北方地区的人将人际交往和事务处理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体,南方地区的人则更乐于分开对待。那么大学生尚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发现自己行为异于别人时,不能认识到这是正常现像,易产生被孤立的心理。久而久之,会有形成心理阻碍的可能。即便是在践行“六有”大学生的过程中,如若只使用单独地域文化更易接受的方式,会让别的学生产生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也就是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六有大学生是不可更改的必须目标,然而殊途同归。我们有机会根据学生精神层次的不同采取更为细致和具体的方式,利用地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已形成的基础,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思想教育,使其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如果不明确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程度,思政教育工作很难摆脱干枯的说教。

  而当前个性化服务的思政教育强调针对大学生个体特别情况展开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但是这种针对性教育活动没有能确立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意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教育的目标与意义被限定了,地域化差异性的多元化被简单地认为是细枝未节。要认识到的是,地域文化又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其内涵丰富,包括物质,制度,美学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性质。就表现形式而言,地域文化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等不同类型。地域文化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对人们生活进行影响,以显性的地方性知识供给个体,人物典故等。另一种是以隐性的地方传统和精神的形式塑造个体。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无论是隐性或是显性,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存在的。它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有极大的意义。

  类似南方沿海重视教育的传统,东北地区乐于助人的风尚,云贵地区与自然生态密不可分的人情风土等地域文化内容都是对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并且更深入人心地渗透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而这些生动的文化形式既可以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可以成为践行“六有”大学生活动中具体的实践形式。而针对个体开展的个性化思政教育也必须要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为前提。总之,如果利用得当,地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将大有裨益,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保留和传承。将成为思想教育摆脱无力说教的关键一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三文化心理差异对同学关系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地域文化在大学生对学习,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消费观念,行为模式方面,有在差异和选择上的偏好。例如中西部地区学生受勤俭朴素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保守甚至滞后,来自东部沿海文化区域的同学思想较为开放,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更为超前,他们更愿意去跟潮流,花在娱乐和精神层面上面的费用远高于西部和内地地区的学生。就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式而言,东部沿海省份的同学一般表现在轻视人情和传统风俗,尊重规则和制度,情感表达直接但难以持久;内地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则习惯于从伦理道德上来考虑制度的合理性,情感表达较为持久,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

  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过程没有标准化,程序化的标准,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大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同学关系的构建正是在交往和矛盾中才得以解决。因此,重视地域文化差异,构建和谐同学关系,将地域文化差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地域文化所导致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人生目标的选择有整体性上的不同和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和不成熟的心态,极有可能对受其他地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生持偏见和孤立的态度。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是要把文化心理多元化作为一项基本的准则来肯定和推行,减少外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比对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各类文化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要让学生以唯物主义的精神辩证的看待地域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意识到这与地理和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以及在指导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积极生活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所起到的消极和积极作用。地域文化在长时间的形成过程中有其精华,也必有糟粕。那么大学生对其最理想的对待方式就是去粗取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地域文化的具体内容作为教育的资源,提炼出其中最具有正能量的部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践行方法让学生从心底产生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汲取精神养分的能力,对各类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形成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

  四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

  东北地区历史十分丰富,也遗留下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思想教育素材。其豪迈的性格特色也可以被纳入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但遗憾的是,对于华东华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和教育建设中的暂时领先。使得东北地区高等院校更多地去借鉴发达地区的思政教育手段,而忽略了对本地域内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和发现,最好能循序渐进地建立一个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发扬以雷锋为典型的听党指挥,助人为乐的风格,传承以杨靖宇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精忠报国的品质。摒弃民族文化中部分落后于时代的性格特质,吸收全国各个地区的职业精神。

  而实现这一切最有可能的阶段和方式,就必须是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要在认可和保护他们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再潜移默化的,以东北地区中积极和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资源,以此来培养他们对党的忠诚和认知,奋斗不止的品质以及豪迈乐观的性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高水平素质的大学生人才,而培养大学生最重要的就在于思想政治建设。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步入新常态的社会建设中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奠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冯黎明.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国家意志的总体化—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方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5):10-15.

  [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陈龙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推荐阅读:《中原文化研究》是河南省出版发行的文化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杂志被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密切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