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互联网发展论文发表了高校网络舆情及实施策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成为热点,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关注,论文分析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依托校园媒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出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论文,网络舆情,实施策略,校园媒体
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能力越来越强,学校校园里各类热点事件,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传播并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在信息沟通不到位,真相不明了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成熟度不高,容易冲动,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后果难以判断和掌控。网络舆情很容易引发校园的不安定,扰乱正常校园秩序,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如何快速地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成为高校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1.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成因
网络舆情指发生突发事件后,网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高校网络舆情通常指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师生对校园某一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或与学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在校师生。以师生为主的网络群体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BBS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个人网站等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等。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成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大学生情绪与校园热点共鸣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多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思想独立活跃,热情高,易冲动,对社会及校园信息敏感,对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问题比较关注,比如:校园的安全、学校的规章制作、奖学金的评定,校内人物、教学教辅、招生就业等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触发点。大学生对这些焦点事态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再通过网络独有的“意见公开市场”的特点展开讨论,进行网络上意见的交锋和碰撞、认同与融合,引发学生的共鸣,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一旦学生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某些观点看法占了上风,很容易造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发酵,造成大学生情感的迷失,强化和放大焦虑情绪,最后失去理智,最终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爆发。
1.2信息的传播渠道多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每个网络个体,都具有网络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自由权利,很小的一件事,都能在大学生集中的校园受到关注,除了在同班,同宿舍,认识的同学之间口口相传外,更多的利用互联网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互相转播,因此,大学生凭借掌握的网络技术,使校园网络舆情比社会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但大学生人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通常对信息的真伪不去考查,不能彻底分辩事情的真相,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位选择信息,容易对事件的表面现象发表过激情绪,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网络舆情,又通过更多的人传播出去[2]。
1.3校园网络舆情社会关注度高
社会对大学生群体有很高的关注度。很多在校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人物,所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关注度高,当学校发现重大事件时,社会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抢发新闻并连续对事件追踪报道,校园网络舆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成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渠道,甚至有人故意通过发酵校园网络舆情来引起社会和领导关注,作为发泄的手段,让更多的人对学校产生误解,加剧校园网络舆情的处理难度。
2.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关注的内容既有校内的事,也有校外的事;学生参与舆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及高校和特殊环境,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存在着下述问题。
2.1舆情参与的主体的代表性低
参与网上讨论的学生通常是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或者校园里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群体。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抱观望态度”,而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积极参与讨论。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会根据自身判断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评价,保证不会出现跟风的情况。这样即使引起“共鸣”的也只是少数人的利益、喜好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在对待网络舆论时还是比较理智的。
2.2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导致网络舆情主体权利责任不对等
网络用户角色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中不需要实名登记,网民没有明确需要承提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具有隐匿性的“昵称”身份的人,容易忽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网络暴力、造谣诽谤层出不穷,校园学生容易被错误言论左右和被人煽动利用[3]。在错误的网络舆情交互过程中,很容易侵犯他人的隐私和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2.3网络终端使用方便,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由于网络终端的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的“微联网”时代,学生进行网络交互随时化和碎片化,任何人进入网络空间就可以畅所欲言,舆论空间也成了表达见解,发泄情绪的自由空间,使得部分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网络舆情往往根据人数的多寡被简单的认同为正确与错误,分析和探讨被声势所取代。
3.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实施策略
大数据时代,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掌握主动,提高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好办法是将事件的影响范围降低最小。
3.1利用校园媒体的优势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补充延伸的媒体平台[4]。诸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文化宣传栏,其传播的范围是大学校园内,传播的内容是与学校学生相关的新闻资讯,采编人员也是在校学生,对于学校突发的热点事件有广泛的学校资源,能够快速的找到知情人,查明事情的真相,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反应速度一般比学校官方或社会上快,从而获得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先机,积极引导舆论方向,缓解校园网络舆情中双方的对立情绪,引导学生群体正确对待和处理校园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形象,提升学生的判断和认知能力。
3.2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平台
建立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置等功能的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可以依托校园媒体来实现,校园媒体本身既处于学生群体当中,又是区别于学生的信息传播者。网络和手机等校园媒体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舆情空间,是相对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在校园媒体平台上,师生的校方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师生所关注的社会和校园热点,及时收集信息和跟踪,并有针对性地围绕这些舆情来实施具体措施,第一时间形成舆情事件的研判,开展合理的引导,定期发布舆情报告和反馈信息,对正在发生和舆情事件积极回应,变被动为主动。
3.3建立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处置策略
突发事件舆情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针对事件发布的意见、态度的总和。舆情事件的平息根本上在于舆情所针对事件的合理解决,突发事件的合理处置适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初期和爆发阶段[5]。校园媒体虽然能够发现校园网络舆情的热点并在一定程度积极引导,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还在于校方的事件决策和应急处理。二者互相合作,校园媒体及时跟进缓解舆论压力,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及方法,从而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液化,促进舆情事件的高效快速解决。
4.结束语
安静的校园本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运用信息网络的地方,而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思想交汇、情感宣泄、及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不健康的网络舆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观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制定合理的方式来管理高效网络舆情,才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建杰,李彤.校园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优势与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理论,2017,(1):82-85.
[2]兰新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7):73-76.
[3]马宾.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2,(2):55-57.
[4]刘婷,张玉.基于VPN的校园移动办公系统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4,(23):76-77.
[5]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5):14-15.
作者:孟庆伟 刘婷 李广霞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推荐阅读:《信息网络安全》创刊于2001年的月刊杂志,是由公安部主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专业月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