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7-04-22

  这篇社会科学论文发表了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论文对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内涵的分析,对我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高校应进一步厘清社会创业教育定位、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及支撑体系构筑等问题。

社会科学论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创业教育,生态网

  1引言

  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变革,社会创业已成为解决社会难题的选择性手段。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高校社会服务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亟需突破“创业即创办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思维桎梏,侧重引导大学生基于创业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层面,接受社会创业教育、孕育社会创业理念与提升创业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时代要求,更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然选择。

  2社会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社会创业是一种注重公益性,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价值,内外部创业并重的创新性活动[1]。哈佛大学于1997年开设的第一门社会创业课程敲响了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第一钟,随后各大学纷纷效仿,启动了社会创业课程,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作为创业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社会创业教育立足社会公共价值和社会责任感,旨在提供给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及创造双重价值的思维与技能,而非纯粹的以创业推进就业。正如“社会创业教育”之父格雷格•迪斯教授所言,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应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要求学生保持对创业机会的敏锐性,但同时遵循传统创业教育路径[2]。

  3社会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势如破竹,全校性的社会创业教育体验模式也日益浮现与推陈出新,但仍存在基础薄弱、彰显力度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如今仍有部分高校将社会创业教育狭隘地等同于商业创业教育,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重要性及独特性未受到大范围的认可。

  其二,缺乏专业的社会创业师资。社会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有一定把握和远见,这样才能更好指导与助力学生的社会创业。

  其三,缺乏完善的社会创业课程体系。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主要有统筹、聚焦与融合三种模式,不同模式的课程理念与具体开发实施是有所差异的[3]。但目前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体系还处于模仿与借鉴的摸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更未凸显自己的个性。

  另外,也没有专业教材更未遵循梯度范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创业知识需要。其四,缺乏实践教学平台。以解决复杂和深层次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创业,除依赖创新想法、风险承担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外,更需资金与政策的有力后盾。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则尚未构造丰富的社会创业实践平台,更多的囿于课堂,存在“缘木求鱼”之嫌。

  4社会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集社会与公益性于一体的社会创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对此,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有必要遵循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同时,与创业教育和一般的商业教育进行创新型融合,首先实现自身角色的准确定位。此外,社会创业的强烈实践性需要对教育体系重新审视与优化,包括:“意识+思维+技能”的明确社会创业教育目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的多元化社会创业师资、“教育课程+实训课程”的完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指南”的专业社会创业教材等。

  最后,随着经济发展转型,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多。对此,社会创业教育可抓住契机,以“创新、实践、分享”的创客空间为载体,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有力、有效的支撑体系,获得更多优势资源。不可忽略的是,学者马永斌和柏喆曾提出“生态网”模式为双创教育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并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4]。同样,本文认为在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发展受阻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汲取生态网的优势,构筑“大学-政府-企业”的三维合作创新模式,以更好的集中资源,促成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永续茁壮成长,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这三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模式,促成了彼此间有益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进而实现了三者互利共赢的协同效应。

  作者:袁丹 宋鸽 李春虹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管理系

  推荐阅读:《当代职校生》(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四川教育报刊社主管和主办。办刊宗旨:为职教事业服务、为职业学校学生服务。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