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探讨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针对原因探索了大陆高校人文素质培养发展道路,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通过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增强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对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进步有益的人。
摘要:针对十七大提出的对于全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号召,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接着,从课程设计改革如何有效落实入手,结合台湾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人文素养,独立思考,文学
在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明确提出过“人文”一词,他表示“人文”是与我们的独立人格、价值、个性甚至命运休戚相关的,因此,在大学,这个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最关键的人生阶段,坚定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针势在必行。学者陈寅恪用一生的坚持和不屈守住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守住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港湾。而今,乘着互联网风浪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似乎失落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呢?面对这一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以改善现状?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深层原因
首先,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其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即指的是高校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进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信息膨胀的功利主义社会里,人们为了快速得到结果省掉思考过程。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中,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和资讯裹挟着前行。大学生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博闻强记,快餐知识开始悄然盛行。微信上很火的公众号“罗辑思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很多的现象和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剥茧抽丝,最后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写成文章。让人的阅读体验非常的舒适,同时又觉得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当学生们在四处卖弄从“罗辑思维”上看来的各种思想时,大家忽略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这个思想并不是自己的,我们只是在一步一步沦为了一个知识的储存器。当然,这还仅仅是缺乏独立思考一个“积极视角”的消极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一个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是,它培养了这个时代众多的美分和愤青。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不懂的东西就背下来”,填鸭式教学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无法辨明是非。可偏偏这个时代又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舆论、新闻自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难保良莠不齐,居心不良之人企图通过网络散播谣言,煽动民情,而热血的、想要改变社会的这代青年人,很容易成为负面言论的受害者。此外,盲从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极度不清晰。中国的大学生总是四处在问别人,以后该做什么、从事怎样的工作。因为自己的游移不定又很容易被洗脑。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知道如何在席卷而来的互联网+和金融浪潮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不知道如何向外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每个职业对于人才特质的诉求,以及它们本身的优势劣势,也不知道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向内剖析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资源的丰富造成了我们对外界很强的依赖性,而没办法通过思考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二探索大陆高校人文素养培养的发展道路
(一)具有人文领域的基本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还是艺术学的学生,都应该对于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典籍有所涉猎和理解。这无关乎学科,而应该是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原因有二,其一,文学经典区别于流行畅销类书籍一个最大的地方在于,它是时间为我们挑选出来的珍贵礼物,它的思想、内容曾经在岁月长河里经过漫长的洗礼、打磨、筛选,到了今天依然历久弥新,那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价值。其二,阅读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书籍没有视频那么一目了然,相对的,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量,关于知识、关于内容,它好像告诉你了,又好像没告诉你,参得几分真知,全凭个人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书籍中参得自己的人生,悟出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也许现实中无法行走的那么多山河和土地,我们可以在书中阅览,这份见过大山大海的智慧可以带给我们一份从容和淡定。当阅读到达一定的水平和层次时,人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的平和而不易怒,发现很多以前过不去的坎和解不开的结,放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也许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也许在这个功利主义日益强盛的时代,谈悲天悯人会有人不屑一顾。但笔者始终相信,无论世界怎么乱,我们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要有一份自己坚定的信仰。这份信仰不一定要是宗教,而是我们心中击不垮的希望、坚持与底线。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弄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单纯说名、说利,大家都不认可这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不同人心里自有不同的想法,我无意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却想说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至少不应违背初衷,至少要有些财富、地位无法交换的东西,至少要可以昂首挺胸的说,对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竭尽全力了。悲天悯人,不是软弱,而是一份崇高的坚守。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国情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利用课余、暑假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学生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受到熏陶,能够增强大局观,以及养成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要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深化认识,更好地感悟社会的变化。高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优良学风,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环境中不断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人文环境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坚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等传播形式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浓郁的校园风气。高校要联合政府、社会等共同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的管理,能够取缔干扰学校正常运行的娱乐场所。及时的处理侵害学生基本权益的事件。为学生稳定发展以及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政策建议
(一)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一浪高过一浪,中央下发的条条文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史无前例挑战。但就其改革成果来看,我们却不得不说当新潮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新瓶装旧酒”不是我们想要的,前卫的思想固然重要,它是引领我们变革方向的关键之所在,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加重要,改革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他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稳扎稳打的走好每一步。
(二)开展人文素养培训相关必修类科目
提出课程培训开发的确是老话重提,相信很多人会说在大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设计早已列入安排,可我今天重点想说明的,是关于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何能够让这些课程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笔者曾在台湾东华大学进行过一段时期的参访学习,鉴于一直对于人文素养培训的兴趣,特地旁听了东华大学“英语文学名著选读”这门课程,获得了很多课程实践方面的有益经验。每节课课程的开始老师会给同学们讲一些百度百科上没有的关于作品作者的奇闻佚事,吸引起大家对于作者、作品的兴趣。同时,这些关于作者的故事和经历又会渗透在作品里给人以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在学习完每一个作品之后,老师会给同学留半小时的课堂讨论时间,4人一组。这样的讨论在大陆其实也很普遍,但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这种讨论经常流于形式。然而在东华借鉴到促进学生达到讨论目的的活动是,老师会布置作业,要求每人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同人的思想看法,强迫大家在交流中集中注意力,并获得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积极性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另外,老师在阅读中一直强调,提问学生的是“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似乎与大陆对于阅读理解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在大陆的阅读教育中,问的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大陆的教育一直想要一个标准答案,但阅读应该是一件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事情。常问学生是否喜欢,进行启发式思考,而不是用标准的框架给阅读这件事本身施加太大压力,在我看来是大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需要加强和提高的部分。最后,老师会在每周课程中闲聊一些一周来国内外文坛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大事小事,让学生们渐渐培养起对于文学本身的兴趣,在之后遇到相关信息时有意无意的多投入一些关注,把文学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有益的联结,可以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时,都能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对于这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老师本身的文学素养对于课程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文素养这一主观存在的培养,应采用启发式而非灌输式的理念,让学生自己通过对作品、书籍好恶偏好的判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8-191.
[2]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156-158.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4]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5]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41-144.
[6]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37-40.
[7]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43-46.
作者:林晶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推荐阅读:《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月刊)创刊于2013年5月,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协办,是河北省教育技术协会会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