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高级教师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6-08-18

  这篇高级教师论文发表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也正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配合学生边思边做,形成科学的实验教学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引向深入,使后续的实验活动变得水到渠成。

高级教师论文

  【关键词】高级教师论文,做思共生,实验教学,儿童发展,小学科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往往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同时,动手操作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正好适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边做边思,以思导做,力求形成做思共生的科学实验教学状态。

  一、以做促思———利用“做”的事实,促进“思”的转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动作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动作代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动作在帮助儿童积累经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心智技能的发展,心智技能反过来又会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说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才能提高认识的深刻性,才能让获得的认识内化吸纳,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案例]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师:(手拿玻璃杯和纸巾)同学们,如果把纸巾塞到玻璃杯的底部,然后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纸巾会湿吗?生:(齐)会湿。师:请同学们试过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做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学生分组实验,不时发出惊讶声。)师: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生:本来我以为纸巾会湿,结果发现只有很少的水进入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面与纸巾的距离很远,所以纸巾没有湿。生:我发现我们的猜想可能和事实是相反的。生:水为什么不能进入玻璃的里面呢?师:其他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吗?生:杯子里面可能有空气,因为我们刚才杯子一歪,看到有气泡冒了出来。生:玻璃杯中有空气。我想空气就像人一样,需要占一个地方。生:因为空气被水挡住了出口,出不来,就只能呆在杯子里了,水就进不去了。我想,如果把空气放出来,水就会进入到玻璃杯中。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现在就请你想办法把玻璃杯中的空气放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操作,水进入玻璃杯,纸巾湿了。)[分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到课堂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具有片面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又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只靠教师的凭空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认识,可能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地引导学生通过“先做”获得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与片面甚至错误的前概念进行碰撞,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走向一种意义的逻辑》(皮亚杰著)一书中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是产生意义的基础,动作的意义是主体获得理解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做”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才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与升华。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基于此,通过“做”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做”认识到“空气要占据空间”,通过“做”让思维得到深化和发展。当然,这种先“做”应该是学生带有一定学习动机的自觉行为,是一种有实效的“做”,而不是盲目的“做”。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玩”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以思导做———打开“思”的空间,提高“做”的效率

  我们知道,儿童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思维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因此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先“思”,只是让学生盲目的“做”,那么这种“做”的意义就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动手操作前做思共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徐文涛□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顾长明教学设计•课堂参考71灵活地引导学生先动脑,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一想:该如何设计?需要哪些材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变量)?……真正做到“想好了再做”。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又可以提高学生“做”的效率。[案例]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确定了实验中需要的材料。那你们能用这些实验材料证明假设是否正确吗?生:(异口同声)能。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和老师共同做一做“可能和拉力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科学。(演示:用1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近;用2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远;用3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更远。实验结果说明,拉力越大,用的时间越多。)生: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公平的。每一次的起点和终点应该保持不变。如果拉力和距离都变化了,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他学生纷纷附和。)师:好,行驶的距离要相同。请同学们再次观察,下面这样做行不行?(教师确定好了起点和终点,再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内不放重物,第二次实验时小车内放入重物。)生:老师,小车的重量也应该是一样的。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条件也应该一样?生:拉车的线也应该一样。生:每次走的路面也应该一样。师:看来同学们确实聪明,要验证“和拉力的大小是否有关”,需要注意这么多方面,那么,要验证“和小车的载重量是否有关”“和路面的光滑程度是否有关”时,又该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后,分组实验,实验活动有序而高效。)[分析]“动手之前先动脑。”“思”是“做”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时,这样的动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之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保持不变的,而是及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先“思”,通过一个参照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发现:如果不控制变量,实验就不公平,也就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教师就把实验变量控制这一难点问题,化解于学生的先“思”之中。动手之前的先“思”,提高了“做”的效率,践行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边做边思———“做”“思”融合,提高“做”与“思”的质量

  脑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如果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同时被激活,学习效率将大大提升。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注意“做”“思”的有机融合,做到“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大脑的左右半球,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体会得更加深刻。[案例]研究“磁铁的性质”师:同学们知道磁铁有什么性质吗?生:磁铁能吸铁。师:(看到学生说不出其他性质)请同学们拿出两块磁铁玩一玩,看谁的发现更多。(学生拿出磁铁研究。)生:我发现磁铁两端分别标着“S”和“N”,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师:这是磁铁的两个极,“S”表示南极,“N”表示北极。生:我发现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有时候会吸在一起,有时候会相互推开。生:我发现把两块磁铁的两极分别靠近时,相同的极会相互推开,不同的极会相互吸引。师:这叫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生: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东西。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条形磁铁每一部分的磁力都一样大吗?生:磁铁还有别的性质吗?师:看来同学们在边做边思考,这很好,我们就要边做边思考,边思考边操作。下面老师再给你们提供一根线和一部分大头针,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利用材料进行研究,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手不只是劳动的器官,还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大脑处理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视觉和触觉,而触觉首先来源于手。因此,儿童的动手操作,可以直接引发大脑的思维活动,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可以促进操作活动有效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做”与“思”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上述教学片段中完全根据这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有发现、有思考、有操作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思”和“做”有机地融合起来,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务实而且高效。“做”是指尖的思维,“思”是头脑的操作。“做”和“思”是儿童心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件宝”。在教学实践中,也许会因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而有所侧重,但二者不可分割,要把它们有机融合起来,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真正实现“做思共生”。

  作者:徐文涛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推荐期刊:《当代职校生》(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四川教育报刊社主管和主办。办刊宗旨:为职教事业服务、为职业学校学生服务。一线教师共同关注《适合班主任发表文章的期刊》。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