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环境工程论文发表了环境检测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环境检测课程是环境专业的技术课程,教育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综合素质,论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环境检测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本文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课程考核,构建多位一体、有机衔接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根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非师范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工程论文,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性和多样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基础学科,是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水、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的环境监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有机组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单一化,存在较大的提升改革空间。目前,国外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但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美国的“宽多能型”模式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3]。国内,近几年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度的重视。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也有相应的研究,如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4]、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性改革探索[5]、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6]、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7]、环境监测实践教学新模式思考等[8]。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探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环节;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对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的研究,而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很少,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实践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改革。
1创新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领域宽、知识面广。其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9]目前各高校所用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四版),此教材系统性强、涉及内容既深又广。而各院校实际的教学中,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很难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本人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采用“删”、“融”、“增”等措施进行优化整合。对于不同环境介质中同一类型的污染物,其测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授课时采取“融”。如水、底质和土壤中的金属化合物、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选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将质量保证贯穿始终,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及繁琐。对于简单内容采用导学方式,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理论深的知识点采取“删”。与此同时授课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淘汰陈旧知识,及时增补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最新环保案例。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新教学的突破口。本研究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和“讲做交错教学法”模式为主,让学生在应用中锻炼能力,在应用中启发创新;引导式、讨论式等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0]。例如,在讲地表水监测时,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地表河流代表,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梦溪湖为湖泊的代表;讲解空气污染监测时,以哈尔滨市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首先让学生制定相关的监测方案,进行优化布点、确定监测项目、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及测定方法等,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同时环境监测教学手段应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仅用文字叙述,则显枯燥,学生听觉疲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反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对于分析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流程等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地、形象地演示其动态的全过程,并结合教师对仪器原理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从而使抽象复杂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变得一目了然。教学实践证明,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该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便于及时、快速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构筑网络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改革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课,但长期以来,尤其是高师院校环境监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1]。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为此构建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承担监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环节中本研究构建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实践除了实验外,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习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能更好地与就业衔接。本课程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深入哈尔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文昌污水处理厂、哈尔滨市环境监测机构等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工作技术及实践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毕业论文纳入该范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考核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但如何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其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中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建立“合格加特长”的多元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理论方面,采用口试及考试相结合;对于实践考核,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相结合;特长学分评定为基于该课程学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老师的课题及发表论文等,加大对学生创新的鼓励。
5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了环境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环境项目的监测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岗位技能。近几年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结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科技人才,是高校环境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4):91-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7-9.
[3]迟杰,鲁逸人,刘涉江,等.开放式环境监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2.
[4]胡文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以莆田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1,38(6):205-206.
[5]李芸,李科林,陈谦,等.“环境监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2):61-64.
[6]朱雅兰,张业明,吴风林.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29(1):59-63.
[7]任广萌,杨秀敏,乔艳云,等.构建面向应用的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61.
[8]施鼎方,朱毓秀,王士芬,等.用创新理念指导和改革验证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15-117.
[9]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丽梅,张传义,冯启言,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4):212-213.
[11]缪恒锋,黄振兴,阮文权,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研究[J].大众科技,2015,17(8):131-133.
作者:叶华香 张冬有 张思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推荐期刊:《城市与环境研究(2013年01期)(总第1期)》立足国情,立足当代,面向城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从事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个人和团体,以我国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要传播内容,推进城市与环境理论创新。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