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生态学报论文发表了南水北调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利用的调查,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华北地区缺水的现状,论文通过调查宁陕县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现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发表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生态学报论文,生态工程论文
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区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70%的水源来自陕西南部的丹江和汉江。该项工程涉及陕西省安康、汉中、商洛三市31个县区,地处陕西省安康地区的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是中线工程中水源区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保护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林业县。宁陕县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直接关系着能否保证一江清水进北京。因此,我们着重调查了宁陕县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1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现状
1.1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概况
陕西省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南北长130km,东西宽110km,总面积3678km2。所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总人口7.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2万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宁陕县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全县土地面积36.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仅3330hm2,农业人口人均0.05hm2。2001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75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6520万元,第二产业17190万元,第三产业17040万元;城镇人均收入6178元,农民人均收入1662元。
宁陕县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山大沟深,层峦叠嶂,河流交错,谷地狭窄,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秦岭东梁)2965m。最低海拔(铁炉坝磨石沟)540m。境内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县属林业用地面积20410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84715hm2,森林覆盖率50.2%,享有“绿宝之乡”和“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属国家“天保”工程县,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县和退耕还林县。
1.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现状
宁陕县境内的汶水河、旬河、池河、长安河属长江水系汉江流域二级支流,是长江水系汉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水资源涵养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区。全县水域面积4084.6hm2,水库6.4hm2,池塘20hm2,宜渔稻田460hm2,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2.3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21.2mm),适宜大鲵、冷水鱼和常规鱼生长,发展渔业生产极具潜力。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42.74万kw,其中可开发量6.28万kw。
汉江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后,陕西省提出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水电兴产业、以产业富民的经济发展策略,多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支流水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县城过境河段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其它地区为Ⅰ、Ⅱ类标准。水的硬度在4.7~9.3之间,PH值在7.9~8.1之间,有害有毒物质均未超标,大多数河水可直接饮用,为理想的饮用水源地。
为切实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保障防洪安全。县委、县政府以山青、水秀、人富为目标,提出了“生态立县”和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大规模地开展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利预防保护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9万hm2,封山育林0.4万hm2,1999~2007年累计造林1.82万hm2。经过八年的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一是全县大部分坡地实施退耕还林,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二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加大,人们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地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三是封山育林工程有效推进,森林植被恢复加快,增强了水源涵养的能力。
水利、水保方面,相继建成了一批引水渠及防洪防滑、小型人饮工程等水利设施。1998年,宁陕县被列为国家“水保建设项目县”后,先后实施流域治理13条46km2。2002年以来,在四亩地、金川、城关镇等乡镇,先后建了一批防洪、防滑工程。丰富的水力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先后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和“十五”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并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全县小水电装机达1.5万kw。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居民用电的普及,以电代柴的户数越来越多,这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治理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4928户实施了以电代柴,占全县总户数的20%。一年减少的烧柴量,可保护森林0.1万hm2。同时,水产养殖业也正在起步,全县总养殖面积为28hm2,其中堰塘10hm2,专业池塘14hm2,稻田养鱼4hm2,主要品种有鲤、草、鲢、鳟、大鲵等鱼类。尤以鳟、大鲵等冷水鱼的养殖最具特色,也最具影响力。
在实施生态工程、节能项目和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了法制宣传。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破坏植被、河道乱弃、水污染、毒鱼、电鱼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
2存在问题
2.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根据长江水委组织开展的航测资料显示,宁陕县水土流失面积1390km2,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7.8%,土壤侵蚀模数3273t/km2・年。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85.65km2,占流失面积的42.2%;中度流失面积444.9km2,占流失面积32%;强度流失面积283.9km2,占流失面积20.42%;极强度流失面积43.1km2,占流失面积3.1%;剧烈流失面积32.8km2,占流失面积2.36%。
2.2治理任务重
宁陕县在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方面虽然作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县累计通过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km2,仅占应治理1390.4km2水土流失面积的3.5%。据调查,全县地质灾害隐患251处,其中滑坡201处,垮塌14处,泥石流29处。生态环境建设后续管护工作量大面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全县仅县城建有一处垃圾填埋场,从县城到乡镇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经过引水渠或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使过境河流受到污染。
2.3资金严重匮乏
保护汉江水质,责任重大,面对保护汉江水质要做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宁陕县财政拮据,捉襟见肘。作为国家和省重点林业县,长期以来农民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木头,是典型的“木头经济”。自1999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农民和县财政收入迅速下降。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而县财政依然未走出由“吃饭财政”变“要饭财政”的困境。加之2002年“6月9日”和2003年“8月29日”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恢复重建仍需大量资金投入。
资金的缺乏,影响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工程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水保机构不健全,水利工程不配套,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渔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1999年至2003年,林业重点工程体系第一阶段建设中,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到位3118.61万元,占规划方案应投入资金5000万元的62.37%,因地方财政无力投入,工程实际单位造林投入不足3000元/hm2,工程建设投资水平与实际需要极不相称。在小水电开发上,存在小水电上网电价不能与国家电力公司所属水电企业相同、投资体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税收政策不能兑现、电价不尽合理(现行电价偏高,居民难以承受以电代柴高额电费的支出)等问题。
3采取的措施
宁陕县委、政府对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非常重视,提出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为龙头,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江水资源保护工程的机遇,大力推进以水资源保护、防洪护岸、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偷猎、乱砍滥伐行为,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广泛开展新的炉灶革命,即高山普及节柴灶,低山推广沼气池,最大限度地节约森林资源,积极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多措并举,力促宁陕县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3.1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2005年至2020年,预计将完成水土流失面积1390km2的综合治理任务。全县将改造基本农田0.13万hm2,配套引、蓄、提灌溉工程1090处,其中:新修水窖400口;新修堰塘200口;新修标准化引水渠道280条;新修护田河堤60km。水土保持工作逐步由治理步入预防监督检测为主的轨道。
3.2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
对蒲河、汶水河、长安河、池河、旬河等五大流域水力资源进行阶梯式开发。现在已规划设计并开始建设的水电站11处,新增装机4.4万kw,通电入户率达100%,水资源转化为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以电代柴工程的实施,一年可减少烧柴4万m3,可保护森林资源0.67万hm2免遭采伐,可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个。同时,水电站的建设有效的遏制了五大流域的频繁水患。
3.3加快沼气建设
自2003年开始到2007年全县共完成了圈、厕、沼气三位一体技术5500户(占全县农户的30%)。这项措施可节约木材16500m3,可保护森林资源2000多hm2。同时,沼气建设是将圈厕污水直接排入沼气池内转化为能源的过程,大幅度减少了圈厕污水注入河流溪水污染水源。
3.4加快污染源的治理整顿
宁陕县境内的长安河、汶水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流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因此,县委、县政府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的产生。曾先后对境内探矿区域、矿山企业和采石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进行了评审,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3.5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宁陕县是陕西省重点林区县,按照森林和林地的区位主导功能和经营目的,将其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其中:公益林面积16万hm2,商品林面积为4.4万hm2。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管护面积为16万余hm2,营造公益林2.5万hm2。县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了天保工程体系建设,成立了半专业化的天保管护员队伍,强化了森林资源管理;组建了半专业化的森林消防队伍,强化了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了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止,确保森林资源免遭破坏。
3.6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以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质量。近十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宁陕大熊猫保护区的成立,朱�q野化放飞工作的圆满成功,野生动物的数量、种类明显增加,标志着宁陕县野生动物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同时,加大了对野生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曾先后多次查处乱采乱挖珍稀野生植物的案件,有效的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区的稳定发展。
3.7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南水北调供水源区资源要保护,环境要治理,水源区的群众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从根本上解决既保护资源,又促进经济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天然林全面禁伐,为了尽快从过去的“木头”经济转型到现在的复合型经济上来,全县掀起了产业结构调整高潮,推出了长期发展商品用材林,短期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林业产业政策。一是商品林建设。本着谁栽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利用十年时间完成0.67万hm2以松杉为主,兼顾优质杂木的高效高产商品林基地,形成以城镇周边地区为主的生态林保护带。二是经济林基地建设。到2013年全县预计将累计建设经济林园2.33万hm2。其中板栗园1.4万hm2,年产量3000t,产值1500万元。核桃0.67万hm2,产量600t,产值720万元;在高速公路和重点旅游区建设桃、李、杏、柿子、大樱桃等果园667hm2;杜仲、山茱萸等药用园林3万亩。让宁陕成为西安真正的后花园,成为南水北调最好的水源涵养地。三是生态旅游建设全面发展。四是以皇冠、新场为中心的天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区。五是建设皇冠、筒车湾、梅子等乡镇的高速路沿线度假漂流旅游区。六是建设县城周边的历史宗教文化风景区。这些旅游区的建设,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村人口从事旅游服务业的人员,减少了对资源的压力。
4政策性建议
4.1建立受水区对水源区的补偿机制
“一江清水送北京,引水思源要补偿”。水资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也是一种商品,缺水地区调用陕南的水资源,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偿。总的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长效的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将生态补偿纳入中央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资源费征收返还机制,逐步建立起中央政府协调监督下的利益相关方生态补偿的自愿协商和市场交易制度。
宁陕县预计年输出水量13亿m3,如以1分钱/m3补偿金计算,每年也会有1300万元的收入。另外,除给予适当的补偿金外,还可采取受水区向水源区提供水资源预防保护、监督检测技术的培训,受水区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优势,扶持水源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开发促治理,为水资源保护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等项措施。
4.2支持小水电发展,完善配套政策
建议批准《宁陕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规划》,并对该工程予以立项。解决电力输送的困难,并使小水电上网电价和税收享受与国家电力公司所属水电企业同等的待遇。电力企业按保本微利原则,给以电代柴的用户实行优惠电价,使大家用得起电,并乐于用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用电难问题,同时避免了农民因为烧柴问题而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这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将起到重要作用。
4.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
在陕西省和安康市的支持下,1998年至2004年7年时间里,宁陕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km2,年平均治理仅7km2,按此速度,要完全治理1390km2水土流失面积最少需要190余年。因此,建议国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资金投入,以尽快改善宁陕县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质量。
4.4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增强水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生态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是保障水源涵养能力的关键。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水源涵养能力提高的前提,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后续林业工程面临自然条件愈加恶劣、造林费用和边际成本不断上升的实际情况,现行的造林和护林补助标准与实际费用相差甚远(如现行退耕还林管护费补助为300元/hm2,而实际需要为1200~1500元/hm2)。加之森林面积大,管护人员不足,管护体系不完善,造成林区管理混乱,乱砍乱伐、乱采乱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不断发生。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质量下降。根据这一情况,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体系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4.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秦岭保护条例》为依据,通过电视、宣传标语、挂历、年画、会议等形式,对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质量的重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采取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等多种方式,促进常年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媒体宣传与校园教育相结合,强化自我约束、社会约束和社会监督,倾全社会之力确保一江清水流入北京。
参考文献胡玻.论西部开发中观念创新的动力机制.社会科学研究,2001(2)吴水荣,马天乐.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经济分析.林业资源管理,2001(1)
推荐期刊:《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