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的责任

分类:教育职称论文 时间:2016-06-27

  职业教育的方向有很多,农业专业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农业专业,农民市民化是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十八大确定的未来十年重点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本文是一篇教育研究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的责任。

教育研究杂志投稿

  摘要:农民市民化是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职业教育既是确保农民能够在城市立足的基础,也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与社会的稳定和谐。通过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职业技术与技能、获得新的职业岗位、形成并提升其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在促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责任

  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指农民居住地域、社会身份和从事职业的转变,更为关键的是农民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职业行为、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的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化人”工程。市民化关键条件是农民必须适应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能力要求。因此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谋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是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1]职业能力既是确保农民能够在城市立足的基础,也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因而通过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职业技术与技能,获得新的职业岗位,并以此缩小农民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市民的差距,形成并提升其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在促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当前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障碍,其中既有农民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如制度、措施导致的客观因素的障碍。

  (一)农民就业需求与职业能力低下的矛盾

  调查研究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18~60周岁)的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素质与相应职业能力普遍较低,农民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规范的职业教育,无法适应市民化后的职业岗位要求。在市民化后能够从事的职业范围狭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个体经营以及批发零售餐饮业,他们在职业链条中处于低层,表现为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工作不稳定、劳动关系紧张等方面。根据杨丽萍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民所掌握的职业技术水平非常有限,认为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的人约占总数的73%以上。研究表明农民所受教育及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同时是否具备职业能力则直接决定着农民能否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人口转移及身份变化的初始时期,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接受工业文明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措施等因素,致使很多农民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二)农民职业培训与绩效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认识到提高农民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制定并出台了农民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2015年以前为有需求的农民工提供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项适用于就业发展的实用技能”。但由于农民文化基础差、没有经过正规职业教育,仅仅进行三、五次技能培训或讲座,无法提升自己职业能力。农民的群体复杂,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与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同时承担农民教育的任务主要集中在社区和一般培训机构,它们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有: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不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缺少对市场发展与农民的需求的认知以及理论研究;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教学质量等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教育内容仅为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职业素养与精神生活层面,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生活培训更是空白。此外,自上而下的所谓顶层设计及政策措施缺乏市场的有效反馈和切实的实践,不利于市民化教育的动态调整。

  (三)职业院校责任意识欠缺

  由于农民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与职业院校的教育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职业院校更多关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并未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践。表现为:一是教育理念保守。目前职业教育囿于全日制教育,缺少对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二是教育组织和安排。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学生,与农民的职业教育在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办学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现有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都与市民化职业教育不相适应;三是教学方法。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的对象存在年龄跨度较大、需求不一致、学习时间难以统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职业院校针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有极大的区别,职业院校目前并未设计和开发针对这一群体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

  二、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

  作为区域内教育、技术传播的主体单位,职业教育应将农民市民化教育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民市民化的“智囊库”

  职业院校必须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民市民化的数量、需求、生存环境、职业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市民化现状、结构、发展趋势等要素的综合考量与整合分析,真正认识农民市民化在农民生存与需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强化职业院校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建立农民市民化信息档案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职业院校组织专门人力,研究农民市民化教育,包括教育运行的机制、教育对象的现状与发展、适合的教育内容、可行的教学目标与手段。同时,职业院校要把职业道德、城市文明教育和就业能力教育相结合,借此激发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信心,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二)提升市民化进程的“加工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必须将职业教育作为市民化教育的重点,大力提高农民的就业素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把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按需开展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市场劳动力供需情况,在劳动力需求方和培训机构、农民工之间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2]职业院校的教育要坚持分层分类,突出针对性。对于缺乏文化基础知识的农民,把简便易行、容易上手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技能;对于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技术,帮助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而对于头脑灵活、具有一定技能技术和文化水平的农民,培养其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其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创业技能的提升。农民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层次,理解职业规范,逐渐将市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促进农民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培养市民化的“孵化器”

  依据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坚持培养“农民———市民”。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功能,加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建设,注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市民”,积极满足农民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3]市民化的关键是“化人”,“化人”的首要前提是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使农民获得职业和就业能力。因此,职业院校致力于推进职业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持续开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农民适应现代城市的能力以及现代市民的品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论述教育在个人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大规模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影响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转型需要,构建起对农民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技术传授、环境熏陶及职业体验,使农民不断将城市文明内化为内在品质,形成进步的现代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三、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中的实现途径

  (一)深化认知,开展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要在农民市民化中发挥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农民市民化的内涵意义和社会价值,并开展理论研究。开展农民市民化的理论研究,应当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先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农民市民化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依托职业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与专业,设立农民市民化研究基地,致力于农民市民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加强职业院校研究机构与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政府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农民市民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形成系统的农民市民化理论体系,为农民市民化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一是开展理论研究,为农民市民化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科学的方法、模式和路径,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市民化教育范式。二是搭建教育立交桥,职业教育下延与社区职业培训衔接,创造性地在市民化教育中实现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衔接与沟通,同时有条件地开放教学设施与场地,为市民化教育提供服务,以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

  (二)选定项目,完善功能

  职业院校应从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定位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且能胜任区域市民化教育项目,加强对市民化的教育设计。将市民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和农民培养计划中,编写适应农民教育的教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定细则,规范并落实课程及教学的贯彻实施,聘任技术人员为专业教授,开展授课、讲座、技术交流等活动。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岗位能力。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培养农民科学的城市文明理念,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帮助农民不断更新观念,逐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适应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对于有学习需求及条件的农民,依托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探索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实施弹性学制,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促进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三)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虽然市民化教育的主阵地在社区,但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科研、教学等优势,推动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发展进程。一是根据农民文化知识以及技能的差异、需求的不同实施分层教育。包括岗位能力、生活学习、学历提高、技术提升等,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职业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城乡合作等。二是教育内容应贴近农民市民化的实际。循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农民有一技之长,提供生活保障)———生活领域拓展教育(养成城市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转变生活方式和观念)———综合素质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三是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效率教育方式,既能解决农民因学习时间不固定而产生的工学矛盾,又能实现知识快速更新。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作用,培养农民养成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的快捷高效。

  (四)构建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

  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通过打破城乡分割,按照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将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设计,构建能够满足农民市民化需要的现代城乡中高职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应该具备两种模式:一是高职辐射带动型模式。以区域高职院校为教育中心,强调高职院校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其他类型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高职院校的引导,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扩张与辐射,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在市民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中高职协作型模式。这是指在区域或跨区域范围内,相关职业院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民市民化的需求,又能够共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技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在这一过程中,与高职院校协作的职业学校与培训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职业教育作为技术聚集地和技术传播方,具有优良的人文发展环境和引领能力,同时又具有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些因素都成为职业院校成为区域农民市民化的有利的条件和必须肩负的历史职责。

  参考文献:

  [1]黄育云,于炳成,陈文宽,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高金平.浅谈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2(15):284-284.

  [4]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5-7.
  相关期刊简介:《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半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育专业刊物,一方面引领教育理论研究者更多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眼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决开展研究;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的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的水平,使之在理解中行动,在行动中理解,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双向互动、有效生成、不断深化,将理论知识、间接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并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