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翻译论文从顺应论看新闻标题英汉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16-06-17

  这篇翻译论文发表了从顺应论看新闻标题英汉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在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层面,译者得首先做出恰当的选择与顺应。在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实质是什么呢?论文做出了以下探讨。

翻译论文

  关键词:翻译论文,英语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仅关心国内大事,也热衷于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国外各类重大事件。作为“题眼”的新闻标题,常常是新闻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它的优劣将深刻影响读者阅读该篇新闻报道的兴趣。国内读者如果想在第一时间获取国外原汁原味的新闻信息,译者就得在翻译上给予读者最大便利,尤其是利用新闻报道标题的汉译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如何更好地翻译英语新闻标题,让国内读者阅读信息最大化,成为专家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热衷研究的问题。先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涉及新闻标题的翻译原则、方法与技巧。也有学者围绕新闻标题修辞的翻译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闻标题翻译方法与技巧。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标题的翻译问题,但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指导。本研究尝试运用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选取国内外权威新闻网站中的新闻标题英汉翻译实例作为语料,试图揭示新闻标题翻译过程的实质。

  二、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实质

  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1987年出版的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语用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指出从“综观”的视角来看待语言的使用,把语言使用中涉及到的物理、社会和心理等因素都考虑在内,相较前人更加全面的解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现象。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换言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Contextual 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语序(Sequencing), 后者包括了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心理世界(Mental World)。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同样应是一个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在众多的源语材料中选择合适的翻译文本,在确定了译什么之后继而探究如何译的问题。而怎么译则是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贯彻执行的,为了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译者需要选取灵活的翻译方法与策略让译文为目的语读者所了解认识,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同时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物理世界这些语言外部因素,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新闻标题用大于正文字的字号,用精练的语句,对新闻内容和中心思想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面对每天层出不穷、各式各类的新闻报道,译者首先得从千千万万条良莠不齐的新闻信息中选择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标题;其次,译者作为中介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心理、物理和文化世界,让汉译的新闻标题可以在目的语读者看到的第一眼时便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提高他们深入阅读报道的可能性。最后,在译者做出选择与顺应之后,其翻译的目的才可能实现,即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综上所述,顺应论对新闻标题的启示在于,新闻标题的英汉翻译实质是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译者不仅要做出语言层面上的顺应,还要对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物理世界等方面作出非语言层面上的顺应。下文将结合具体的英汉翻译实例来描述新闻标题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顺应。

  三、英语新闻标题汉译过程中的选择与顺应

  顺应论中的语言语境的顺应是指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习惯,所以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汉语语言的特点和习惯,从而让译文最大程度的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英语新闻标题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其自身在词汇、语法、句法、修辞等层面都有别于中文标题的特点。中文新闻标题趋向于概括新闻的内容,而英语新闻标题倾向于择一重点内容而取之。另外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汉语能用简短的话来概述话语意义时英文可能需用一个长句才能表达。在词汇的选取上,中英文标题都会在需要时采用缩写、简写的形式节省空间,英文标题也偏爱于使用小词来节省空间。在时态的选择上,英文标题通常采用一般时态来表述过去与将来发生的新闻,从而使新闻更具实效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报纸的空间。在动词的使用上,中文标题注重动词的选取,一个好的动词往往能为新闻标题添砖加瓦,而英文标题往往会采用动词的名词化形式,使语体显得更正式。同样,像省略、标点、修辞等也经常会运用在中英文标题中。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

  (1)Ebola epidemic has been‘vastly’ underestimated:WHO(The Telegraph,August 15,2014)

  WHO:人们严重低估埃博拉疫情(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18日)   (2)Obama urges Iraqis to unite because‘the wolf’s at the door’(Reuters, August 18, 2014)

  “狼就在门口”奥巴马敦促伊拉克各方联合抗敌(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20日)

  (3)One small step for miaowkind:Hello Kitty blasted into space by Japan scientists(Mirror,August 19,2014)

  喵星人的一小步:Hello Kitty 被日本科学家送入太空(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22日)

  例(1)中,译者将原文中的被动时态译为主动时态,从语法层面上顺应了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例(2)中汉语译文调整了英文原文的顺序,而且并没有把“because”译为“因为”,而是选择不译。即使在译文中省略了“因为”这个连接词,但是汉语读者还是能够一眼看出标题前后的因果关系,同时符合新闻标题简洁醒目的特点。例(3)中英文标题中的“miaowkind”是个拟声词,汉语译成汉语网络流行语“喵星人”,既生动又形象。前半句“one small step for miaowkind”仿拟了“one small step for man”,即虽然这只是“Hello Kitty”的一小步,但却是她所代表的猫类的一大步。汉译从修辞层面上做出了顺应,这样的译法使得译文不仅保持着原文的原汁原味,又使信息的传递最大化。

  新闻标题翻译过程中交际语境的顺应指的是译文应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对于心理世界的顺应包括对目的语读者认知和情感的顺应。对物理世界的顺应则涉及对有关时间和空间指示上的顺应。最后,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差距,尽可能地消除两种语言沟通交流可能存在的鸿沟。

  认知通常被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政经人文等因素不同,人们了解的事物也各有不同,为一国人民所熟稔的事物,未必为另一国人所知,所以译者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必须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把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都考虑在内,灵活地进行翻译。例如:

  (4)Bride-to-be sheds 8 STONE so her husband can carry her over threshold on wedding day(Mirror, August 17,2014)

  准新娘成功减重50公斤 准新郎轻松公主抱(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19日)

  (5)Warren Buffett will bet you that Hillary Clinton wins in 2016(CNN,October 7,2014)

  股神巴菲特押注 赌希拉里当选下任美国总统(中国日报网 2014年10月8日)

  例(4)中的汉译把英文标题中的“8 STONE”译为“50公斤”,为汉语读者解决了可能会因认知上的差异而出现的理解困难,因为大部分汉语读者并不了解“STONE”作为重量单位的用法,也不知该如何换算。“STONE”表示重量单位“英石”,而1英石等于6.35千克,译者把它换算成千克,选择用汉语惯常的体重计量单位“公斤”来计,恰到好处,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而例(5),译者在巴菲特前增加了股神,让不识巴菲特的汉语读者从“股神”二字中就可知巴菲特的预言之准,从而了解到希拉里当选下届总统的几率之大。该句通过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成功地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但是增译的部分只是很简短的两个字,不会因此而使标题变得冗长。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解读英语新闻标题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情感态度,才能使新闻标题的译文吸引汉语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新闻内容的兴趣。

  (6)Obama balances world crises with golf, time off(New York Post,August 10,2014)

  奥巴马:空袭伊拉克休假打高尔夫两不误(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11日)

  (7)Tragedy puts Marina Silva at heart of Brazil campaign(BBC,August 20,2014)

  巴西候选人坠机 席尔瓦站上“风口浪尖”(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11日)

  例(6)中的“两不误”和例(7)中的“风口浪尖”,译者都把英语原标题中蕴含的情感译了出来,使得标题更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也使标题变得更加简短明了,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世界,同时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

  汉英两种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各自反映着所在国家和民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因此,语言的使用也必然受限于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交世界的影响,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因素、审美方式、政治和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准则和总体的价值观等。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上的理解,而忽视两种语言背后的“两大片文化”,则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所以,译者需要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汉语读者的社交世界进行有效的顺应。

  (8)Tilbury docks - a journey of hope that ended in disaster(The Telegraph,August 17)

  蒂尔伯里港:载梦起航 驶向灾难(中国日报网 2014年8月21日)

  例(8)中的译法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观,且又使标题变得简短有力,吸引眼球。从而顺应汉语读者的审美观。

  中西方地理千差万别,很多西方的地名汉语读者并不了解,这时,译者可以省译一些汉语读者不为熟知的地名,或进行改译,补充说明该地所在的国家,顺应读者的物理世界。例如:

  (9)Boko Haram:How the violence has spread(The Telegraph,May 15,2014)

  博科圣地:恐怖活动在尼日利亚境内蔓延开来(中国日报网 2014年10月21日)

  例(9)通过增译,在译文中补充了尼日利亚。若直译,很多汉语读者未必了解博科圣地,汉译补充了这个组织总部所在国尼日利亚,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标题,吸引其阅读新闻的内容,从而顺应了读者的物理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顺应论的框架下,本研究将影响新闻标题的各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纳入到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中,揭示了新闻标题翻译的实质,即新闻标题汉译的过程是译者不断的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可以灵活采用增添、重组、替换、省译等翻译方法,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推荐期刊:《上海翻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