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荆河戏艺术新管理发展方向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6-02-24

  戏曲是我国的文化产物,有关荆河戏的认识你又知道哪些呢,该如何来加强对戏曲建设的新应用呢?本文是一篇戏曲论文。当挖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吹遍全国,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于上世纪末,对该剧种进行了调查、走访、收集、整理,查阅有关的文史资料的工作,该项目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的基础上,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文化部非遗司及省市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摘要:在美丽的古城荆州,有一个古老的剧种,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荆河戏。本文就荆河戏这一剧种的由来、传承与保护这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在长期从事这个剧种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戏曲论文,文学艺术,戏曲论文范例

  一、荆河戏的由来

  荆州,地属楚国故都纪南城,是荆楚文化发祥地,荆楚民众自古以来崇尚文化艺术,此戏剧的表演雏形亦在此发端,兴建于明正德年间楚地祭祀宗祠,位于沙市便河东的古老郎庙,诠释了“优孟衣冠”的典故。清顺治年间大戏剧家袁于令到荆州任知府,于顺治八年重建了老郎庙,又于道光二十四年由伶人集资进行重修,直至1960年后作危房拆毁。老郎庙的建与毁,可以说基本上折射出荆河戏在荆沙的盛与衰。

  戏曲论文:《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以发表戏曲研究理论文章为主的学术期刊,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杂志创刊于1979年,现任主编为傅谨。

荆河戏艺术新管理发展方向

  荆州地处长江中上游,为荆江,又名荆河。武汉处中下游,故荆河戏叫上河戏,汉剧为下河戏,荆河戏之名于1954年正式命名。

  荆河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归为花部中“皮黄”声腔系统,即昆、弋、梆、黄四大声腔之一。追溯它的历史已有四百余年,源于荆沙。曾流行于荆江两岸及湘西澧水流域。对两广、云、贵、川等地诸多声腔剧种的形成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荆河戏早期在明末清初时,曾是一个拥有高腔、昆腔、弹腔、杂腔的诸腔杂呈剧种。在荆州的外港沙市舞台上盛传数百年之久,出现昆弋二腔角逐的局面,后期到清代中叶,荆沙涌现了“四大名班”(荆河戏三元班、泰寿班、汉剧太和班、同乐班),在相互争胜的百年中,相互影响,以板腔体的弹腔替代了曲牌体的高昆二腔。但其来源在清末也已有之,只是叫班名早已习惯,如荆沙“三太班”、“秦寿”班、石首“新华班”等等。

  建国后,沙市成立了业余荆河戏剧团,坚持开展活动,时至今日,土生土长的荆河戏仍在荆州沙市一带流传。

  随后,荆河戏南移在湖南省及澧水一带,得到了大力发展,组建了诸多科班、班社与剧团。该剧种对恩施南剧以及我国西南部诸多南北路剧种产生过不同的影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源起于荆沙的荆河戏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在湖北戏曲史上只是偏远的一角,它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进入了濒危阶段,只是从汉剧研究的角度略有提及,在湖北仅有一个石首荆河戏剧团(现已撤销),荆沙只剩下业余票房零零星星,将原生态的演奏演唱形式得以保存。

  二、荆河戏的传承与保护

  申报成功后,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汇同代表性传承人及全体漫谈濒危剧种荆河戏的抢救与保护从业者认真开展了这一濒危剧种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在静态传承与保护上,我们将所有调查、收集、考证的文史、口碑资料整理成册,纳入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出版计划,在湖北省非遗专家的指导下,于201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省非遗丛书《荆河戏史料集》,近几年,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已从老艺人手中收集到手抄的工尺谱荆河戏曲牌近400个,摸清了近千出剧目,拟于近期编辑《荆河戏曲牌集》和《荆河戏唱段集》。

  在动态传承上,首先是在市群众艺术馆专

获取发表周期短、审稿速度快、容易录用的期刊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学术顾问回访> 详细沟通需求> 确定服务项目> 支付服务金> 完成服务内容

SCI期刊

国际英文期刊

核心期刊

国外书号出书

国内纸质出书

2023最新分区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