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有关皮炎治疗新方式有哪些呢?如何来加强对皮肤治疗管理新应用呢?本文是一篇医学职称论文。我们也知道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多自觉剧痒。接触性皮炎中医称:“漆疮” 。中医学所称之“漆疮”为接触漆树、天然漆液或漆制品等所致。“膏药风”、“粉花疮”、“马桶癣”分别为接触膏药、化妆品、马桶所致。
摘要:目的:评价内服抗组胺药物、口服及外敷中药联合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816例接触性皮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内服抗组胺药物与口服及外敷中药,对照组单纯用内服抗组胺药物,两组疗程为7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56% ,对照组有效率80.88% ,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服抗胺药物与口服及外敷中药联合治疗接触性皮炎安全、有效、快速。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口服及外敷中药;疗效。
关键词:皮炎治疗,临床医学,医学职称论文
接触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所发生的急性炎症,其共同表现有红斑、渗夜、水泡等。临床特点突然起病,接触部位皮肤开始发生红斑、肿胀、自觉灼热、瘙痒,境界清楚,随后出现丘疹或小水泡,破后糜烂、渗夜、经治疗后干燥结痂[1]。近年来,接触性皮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4]。我院采用内服抗组胺药物和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我院自制)外冷敷及口服中药的方法治疗接触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xxxx9年1月~12月期间,共收治接触性皮炎816例,治疗组408例,男92例,女316例,发病年龄最小11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8.2岁,对照组408例,男92例,女316例,发病年龄最小11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8.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42天。全部患者都符合接触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变化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医学论文推荐:《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主要刊载皮肤病与性病学科的专业文章,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读者对象:县及县以上医院皮肤科学专业医师,与皮肤科相关的学科人员。
1.2 临床表现
1.2.1皮损特点:轻型: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及轻度肿胀、境界清;重型:在轻型基础上,出现多数丘疹、水泡、大疱、可有潮红、水肿、糜烂、渗夜和结痂,少数出现坏死。皮损均境界清楚。
1.2.2皮损发生部位:头面部135例、颈部20例、躯干83例、背部6例。
1.2.3自觉症状:816例病人皮损处均有轻重不同的瘙痒及灼热感。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抗组织胺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运用中药(我院自制)外冷湿敷及口服中药汤剂的方法治疗。
2.1.1内用药物治疗 所有入选患者均内服抗组胺药,并视病情轻重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中药汤剂口服。中药汤剂成分:龙胆草10g,黄芩10g,生地30g,茅根30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车前子15g,泽泻15g,车前草30g,茵陈15g,每日一付,日两次水煎服。
2.1.2维生素C丸1.0每日3次口服。
2.1.3葡萄糖酸钙每日20ml静脉推注。
2.1.4皮质类固醇素静滴或口服,剂量相当于强的松每日20~35毫克。疗程3~5天,一般不需逐渐减量。
2.1.5严重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2.1.6硫代硫酸钠每日0.64静滴
2.1.7局部中药湿敷。
2.1.7.1中药湿敷溶液的成分 侧柏叶xxxxg ,紫草300g,苦参600g,白藓皮 300g,黄柏 300g,黄芩300g ,银花150g ,生甘草150g ,野菊花 300g,地肤子 150g。
2.1.7.2制备工艺 包括: ①将各味中药饮片置 5000ml纯化水中加热提取。 ②待提取液熬剩至3000ml 时,停止加热,放冷后,用两层纱布过滤。③ 上述中药饮片再添加5000ml 纯化水加热提取。 ④待提取液熬剩至3000ml时,停止加热,放冷,两层纱布过滤。⑤ 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 5000ml
2.1.7.3中药冷湿敷的方法 把我院自制的中药湿敷液冷藏,湿敷时取出加1/3 蒸留水,用消毒纱布 5~6层浸透该中药溶液后,稍拧挤干至不滴水为度,即可敷贴于患部并轻压使之与创面密切接触。每日湿敷2次,每次20~30分钟
2.1.7.4中药冷湿敷的护理注意事项包括: ①每次湿敷皮损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 1/3,以防药物过量吸收中毒; ②冬季不宜大面积冷湿敷; ③湿敷的敷料一定要与皮肤密切接触,尤其皮肤皱折之处。④湿敷面部时要用含脂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药液进入耳道,并露出口、眼、鼻孔等部位; ⑤湿敷时床上须铺塑料布或橡胶布,并须加被架以免药液弄湿被褥。
2.2疗效判定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xxxx2年1月第1版制定。痊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为临床症状减少60%以上,好转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 30%~59%,无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少30%以下,痊愈+显效为有效率。
2.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 1 3天后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
对照组408
408 236
176 118
10536
8618
4186.76
68.88
3天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37.83,P<0.05)。
表 2 7天后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
对照组408
408314
21276
11810
668
1295.56
80.88
7天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X2=35.84,P<0.05)。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血液及肝肾功能损害出现,无其它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皮炎湿疹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刺激性物和接触性致敏物。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刺激性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以为致敏物,在高浓度时则为刺激物或毒性物质[5-8]。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下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①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②无一定潜伏期。③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④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为典型的Ⅳ型超敏反应。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激性,多数接触后部发病,仅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粘膜发生超敏反应性炎症。这类物质通常为半抗原,当它与皮肤表皮细胞膜的载体蛋白以及表皮内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免疫反应性HLA~DR抗原结合后,即形成完全的抗原复合物[9-11]。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①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部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质才发病。②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③易反复发作。④皮肤斑贴试验阳性。李福秋等[12] 总结接触性皮炎发病原因不外乎以下3 种:化学性接触物,包括金属制品与化工原料,某些外用药,化妆品、农药、橡胶、塑料等其他化工制品;植物性接触物,包括漆树、荨麻疹等;动物性接触物,动物的皮毛及毛虫的毒素等。
多由于禀赋不足,接触某些物质,使毒邪侵入皮肤,郁而化热,邪血与气血相搏,致皮肤上出现红斑、水肿、丘疹、水泡,甚至大疱、糜烂、湿热之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则自觉瘙痒,热胜伤津则大便秘结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中医药运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等多种方法治疗此种疾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16] 陈方林等[17] 用三仁汤加减(杏仁、半夏、薏苡仁各15g, 厚朴、竹叶、白豆蔻仁、汉防己、紫草皮10g ,通草5g, 茵陈、土茯苓20g, 滑石30g ) 治疗1 例因接触皮带金属扣所致之腹部及大腿内侧丘疹、红斑,丘疹处见水疱、抓痕、黄色黏液状渗出物的接触性皮炎,疗效佳。刘惠芸[18] 用自拟苦柏汤(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贯众、川椒) 另加龙胆草、大青叶、黄芩、蒲公英、生地黄凉敷治疗1 例因染发致头皮及两耳发红、肿胀,渗出及黄色结痂的接触性皮炎,疗效甚佳。王康胜等[19] 自拟疏风清热解毒汤(荆芥、防风、蝉蜕、白鲜皮、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生地黄、浮萍、地肤子、甘草) 治疗38 例染发剂所致接触性皮炎全部治愈。陈维梅等[20] 治疗接触性皮炎84 例,结合皮损表现及全身症状辨证属湿热型者,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法,10 日为1 个疗程,最多4 个疗程痊愈。内服方用黄芩、苦参、生地黄、牡丹皮、泽泻、金银花、白鲜皮、土茯苓、马齿苋、甘草。中医疗法分为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外治疗法局部皮损首选湿敷法,其剂型为浸渍剂;浸渍剂即中药湿敷液:将单味或复方药物加水煎煮后成一定浓度,滤去药渣所得的溶液。而冷敷方中:黄柏:清热凉血、解毒疗疮。对接触性皮炎、潮红、渗出、糜烂之损害,有收湿清热、消肿、止痒功效。黄芩:泻火解毒,长于清肺热。苦参:清热、燥湿,疗皮肤瘙痒。银花:清热止痛。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诊。野菊花:抗菌、抗病毒。白藓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我院用自制的中药湿疹湿敷液对患有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皮损进行冷湿敷。[21.22]
我院自制的中药湿敷液主要作用:清热解毒,燥湿祛风,凉血消肿,即发挥收敛、消肿、止痒、控制继发感染的作用。
5 总结
我院治疗接触性皮炎根据中医的理论内治疗与外治疗联合,中药外湿敷及口服中药汤剂和西药常规抗组织胺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在护理操作中,一定遵守中药冷湿敷的操作规程及护理注意事项。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向患者宣传避免再次接触过敏物质,去除发病原因也很重要。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