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高中教育管理的新建设发展呢?同时现在高中教学上的新应用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有关目前高中教学的新改革规定有什么影响及意义呢?文章是一篇教学论文。
摘要:教育培养的是“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教育成了一个筛选人、区分人的过程,充当着各种功利欲望满足的工具,而不是为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感受不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尊严感和幸福感,而只是热衷于各种外在的符号、标签的获取,最终使自身偏离了“育人”这一根本。因此,谈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就应该回归、坚守教育“育人”的本性,并在此基础上筹划、建构高中教育的理想大厦。
关键词: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论文投稿
高中教育的“大学预科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准确地说,是高中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逼迫着人们重新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从这种意义上说,重新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就应依据当下高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并在寻求化解高中教育发展所存在问题的思考中重新定位高中教育。首先,从高中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来说,不论是高中教育“大学预科化”的正论还是反论,都折射出目前高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都“不谋而合”地表达了对现有高中教育的不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从这种意义上说,高中教育的“大学预科化”及其反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论文网推荐:《当代学生》,《当代学生》(半月刊)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半月刊(中职)集科学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知识与时尚共存、趣味与实用并重。以“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视界”、“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沙龙”四大板块,全面展现当代中职学生的精彩生活,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提供养料、创建舞台。下半月刊(读写)以高品位的阅读精品和学生原创的校园文学为主要内容,集经典与新鲜于一体,风格清新高雅,内容新鲜实用,以“美文阁”、“文言坊”、“写作轩”为主打栏目,倾心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杂志举办的“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和“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已成为中学校园中的重大赛事和传统活动。
当下高中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学生和社会需求多样化与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形成的矛盾。就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而言,其不仅表现在学生群体的异质化、学生求学动机的多样性上,而且体现在家长对子女高中教育结果的期待多样化、高等院校和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上。而面对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中教育却用单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封闭的课程内容、相同的评价内容和方式来应对,从而使高中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6]其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乏力。“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世人警觉、深思。可以说,创新人才有许多特质,但也有其共性。创新人才至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能够跳出各种框框进行独立思考。
但环顾高中教育的现实,在统一高考的胁迫下,学生却只知掌握已有的知识,来应付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题目。于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了问题,也拒绝问题,从而使学习成为“去问题”的过程。这种高中教育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相反却遏制、消除着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不是鼓励学生跳出框框进行独立思考,而是诱劝、规训学生按照标准的答案进行复制。针对高中教育的上述弊端,无论是高中教育“大学预科化”试图通过“加强与大学的衔接”来“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是高中教育的“基础+选择”试图通过“选择”“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从而学会选择并顺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选择”,抑或是基于高中的“独特价值”,“进一步增强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一个丰富多样且适当专业化的高中课程体系”,都有利于化解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形成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当然,在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讨中,不同的定位主张实际上对应的高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和独特价值”未能彰显作为高中教育的短板。不同学者对高中教育所存在问题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高中教育定位主张。但这些高中教育定位主张,对于化解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化与学生、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等困惑,也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其次,就高中教育所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无论是高中教育“大学预科化”还是其反论,都需要拓宽研究的视域,避免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错误。因为不仅通过不同视角看出的高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同,而且不同的高中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原因也各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面对相同的问题,人们寻求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为了克服、解决现行的高中教育弊端,对于高中教育如何定位这一问题,就有“大学预科化”“基础+选择”、彰显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和独特价值”等不同主张。诚如曼海姆(K.Mannheim)所言:“‘视角’……表示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以及他怎样在思想中构建这种东西,所以,视角不仅仅是思想的外形的决定,也指思想结构中质的成分,而纯粹的形式逻辑必然忽略这些成分。正是这些因素成了如下事实的原因:两个人即使以同样的方式采用同样的形式逻辑法则(如矛盾规律或演绎推理程式),也可能对同一事物作出极不相同的判断。”[7]可以说,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论据+观点”的阐述中,由于受制于某一视角的局限,人们只能看到其能看到的问题,寻找到视角规避下的论据,并依据有限的论据推导出某一视角下的观点,从而在“问题+论据+观点”的阐述中存在着多样重组、建构的可能性。而学术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洞开由“问题+论据+观点”所构成的多种可能性,并让人们在这些多种可能性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现实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例如,就社会发展这一视角而言,一般来说,社会发展水平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就愈高。
原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恐怕难以与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对于这种判断,反对的人恐怕不多。但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愈高,这一事实判断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高中教育是定位为“基础教育”好还是定位为“大学预科”好这一价值判断。基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愈高”,有学者推论出高中教育要“大学预科化”,而有学者则倾向于高中教育“基础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同的事实论据并不必然得出相同的价值判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讨实际上就是一个高中教育价值的再识别、再选择与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每位言说者都应明察自己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增强言说的理性自觉,并在真诚言说的同时保持对其他视角的开放。最后,从学制上看,谈论高中教育的定位至少要跳出高中看教育。的确,在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构成的学制体系中,高中教育作为中间环节,确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发挥“启承转合”的功效。但高中教育毕竟是一种教育形态,而所有教育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使人成为人,促使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是为了人的精神生命的再生产。一句话,教育因提升人自身的价值而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回到教育原点(即人自身)去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方能抓住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只要理论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8]因此,教育(包括高中教育)的秘密就隐藏在人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中教育存在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大学预科”,也不仅仅是其“基础+选择”或“独特价值”,而且包含着其更为根本的“育人”。这不仅因为“人,一般来说,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9],而且因为高中教育的“大学预科”“基础+选择”或“独特价值”只有基于“育人”、为了“育人”、成就“育人”,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在高中教育定位的探讨中,虽然学者试图从多种视角分析、辨明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但高中教育毕竟是教育,倘若整个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仅仅高中教育是难以洁身自好的。诚如杜威在谈论“进步教育”和“新教育”这些名称时所说:“我坚信,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对比,也不在于进步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而在于究竟什么东西才有资格配得上教育这一名称……只要我们专心致力于寻求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实现这种教育,而不使它停留在名称或口号上,我们就能取得更确实、更迅速的进步。”[10]如此看来,探讨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需要追根溯源,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实事求是地说,新中国建立的学制系统在延续单轨学制传统、保证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同时,又表现出典型的双轨制特征。这就是贯穿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学校等级,即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等级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等级差异、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等级差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等级差异以及基于教育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性分割,[11]从而使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一种筛子的任务,从小学各年级开始,一直进行到以后各个教育阶段,为挑选未来的杰出人才而进行筛选”[12]。而我国特有的学校筛选机制则是唯考试成绩是举,那些考试成绩暂时落后者就成了理应遭到抛弃的对象,从而不仅造成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序格局”,而且造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序格局”。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