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服务

体育教学新应用发展模式制度

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15-11-23

  目前体育教学管理应用的新技巧措施有哪些呢,应该如何来促使现在基础教学的新改革应用发展呢?同时当前的新建设方向有什么变化呢?文章时候有关教学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其在独立思考和体验中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通过引导大学生透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剖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注重反映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去分析问题,注重转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拓展其国际视野。

  关键词:体育教学,基础教学, 教学论文

  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增加健身与育人方法类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2]。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发挥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是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课堂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对“健康”的内涵、“育人”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会出现偏颇与失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体育文化的主渠道[3]。每个人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但是体能的获得与提高都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功能、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认真研究发展与促进健康的方法,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竞技运动项目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积极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单一地教授竞技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动项目健身和育人的功能价值。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身体能力、发育特点、心理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需求,选择运动项目不断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其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

  论文网推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要发表教学、训练、科研的最新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摘、科研动态、科技简讯等文章。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论文学术水平高,学科领域广,信息容量大。发行到澳、日、美、东南亚等国和港台地区。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师生。

体育教学新应用发展模式制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不考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仅仅追求知识的高度与深度,使课堂教学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像担任培养师范技能的教学论或教学法的教师,多没有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就教材而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其课堂中很难获得间接的经验,这样培养的师资,也无从针对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既缺少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研究,更缺乏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理解中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无法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说课、评课以及课堂观察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加说课、评课、课堂观察技术等教学研究性内容,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教学研究的能力,也可以为日后大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它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有效进行课堂评价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课堂的有效诊断,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察与分析。由于学会批判性、创造性的评课是造就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强化说课、评课及课堂观察技术等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方法促进其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研究能力在泰勒[4]看来课程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学习情境,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要落实这个理念,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上真正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是今天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只有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体育教师,在具备课程意识的条件下,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善于发现“健身”、“育人”的课程资源,才能使每堂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吸收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有益成分,借鉴后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交往、互动、沟通、对话、反思、阐释、解构、建构等方法。把大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运动技术规范化学习为课堂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建立人才共育的新型管理机制1)建立人才共育机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均不衔接,以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基础教育,实现体验课堂教学规范、班级管理以及中小学工作机制与过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与学区附近的中小学校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互助培训模式,一方面高校帮助中小学培训在职教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使培养出来的师资能与中小学的需要有效对接。2)建立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机制。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一些条件性资源上相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可能要丰富一些,但是在素材性的资源,如对基础教育的特点、管理,乃至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可能又不及中小学。因此,建立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机制,采取互惠互利的制度。高校用科学的方法,提升不同层次中学生的运动水平,更好实现高中生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对接。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到中小学课堂里进行观摩和研究。体验班级管理和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获得与学生直接交往的机会,以及与其他教师对话或交流的机会。这种互惠互利的机制,既解决了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也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中小学体育课堂里检验自己所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3)建立合作研究机制。以什么方式获得最大的合作效益,如何使高校与基础教育形成牢固的共同体,这是高校与基础教育教育教学伙伴关系构建的重要问题。其中建立必要的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的研究机制,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共同体的长效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下放到中小学,与中小学共同承担,实现培养基础教育科研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指导中小学研究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基础教育的发展。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应该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现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体现专业技能的技术课质量建设,增加健身和育人方法类、教育类课程的内容,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根本保证。同时,建立人才共育机制、资源互惠互利制度,是解决高校实习基地不足,以及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岗能力的有效途径。

全学科期刊推荐 中英文发表指导

* 稍后学术顾问联系您

2023最新分区查询